最新化石證明翼龍也能振翅飛翔

2024-09-11     環球時報新媒體

圖片說明: 古生物學家設想的大型翼龍兩種飛行模式:振翅飛翔(上)和滑翔(下)。(圖源:CNN)

本報特約記者 陳 山

長期以來,古生物學家對於大型翼龍到底是怎麼飛行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很多觀點認為,這類翼龍的身體過於龐大,其骨骼結構難以承擔拍打翅膀時的巨大力量,因此它們很可能是從崖壁或樹上起飛滑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9日的報道稱,對保存完好的兩種翼龍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其中部分種類的大型翼龍可能是像鳥一樣拍打翅膀在空中飛行,另一些種類則像禿鷲一樣翱翔。

報道稱,在6600萬年前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引發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前,不同種類的翼龍曾是天空中的主宰。其中最大的翼龍翼展與小型飛機相當,高度與長頸鹿相當,「這讓研究人員質疑翼龍是否真的能夠飛行」。因為最大的現代飛行鳥類是安第斯禿鷹,翼展約2.8米。生物學家們認為,安第斯禿鷹等大型飛禽的翅膀已經接近生物學極限,因此體型比它更大的鴕鳥等鳥類已經失去飛行能力。但大型翼龍翼展可達5米至12米,因此不少研究人員認為,大型翼龍可能只具備簡單的滑翔能力。

CNN稱,近日發表在《古脊椎動物雜誌》上的最新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發現:巨型翼龍不僅會飛,而且不同的種類還適應了不同的飛行方式。報道稱,研究團隊於2007年在約旦北部和南部的兩個地點發現了這些翼龍化石,它們可以追溯到白堊紀晚期的6600萬至7200萬年前。美國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地球與環境科學系的古生物學家羅森巴赫博士表示,研究小組使用高解析度CT掃描對這些翼龍化石的骨骼結構進行細緻分析,發現其中一種翼展約10米的巨型翼龍翅膀骨骼內部結構與現代禿鷲的翅膀骨骼非常相似。科學家認為禿鷲的這種結構是它在空中翱翔時的關鍵。另一種翼龍體型略小,翼展約5米,它的翅膀骨骼內部存在獨特的支柱,可能是用於幫助它們適應飛行的加強結構。羅森巴赫說,這種結構與現代鳥類翅膀的骨骼結構完全相同,這些不同骨骼結構證明,較大的這種翼龍可能像禿鷲或遠洋海鳥一樣以展翅滑翔為主,而較小的種類會像現代鳥類一樣拍打翅膀。研究人員說,發現翼龍在進化中適應不同的飛行方式「令人興奮」,因為它提供了對這些古老爬行動物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新見解。

英國布里斯託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教授麥可·本頓表示,翼龍翅膀的骨骼必須在保持儘量輕的同時應對飛行的壓力,這就是中空的翅膀骨骼存在不同強化結構的原因。「翼龍如何既輕盈又強壯地飛行一直是個謎,尤其是那些比任何鳥類都大得多的翼龍。新發現為古生物學家關於最大的翼龍是否會飛的持續爭論提供了新證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850e51525c14221485a6815d8bf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