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揚州工人以18元賣掉祖傳「瓶子」,17年後成國寶級文物

2023-11-17     一畫書畫

原標題:1976年,揚州工人以18元賣掉祖傳「瓶子」,17年後成國寶級文物

導語:1976年,一個老人懷抱一隻藍色梅瓶前往文物店,在一番討價還價後以18元的價格售出。在店員眼裡這隻瓶子沒有價值,便一直擺放在角落,直到兩年後的文物彙報展才得以正名,重新定價。

一、曾是御賜之物的梅瓶

賣掉梅瓶的人名叫朱立恆,曾在朝中做官,先後效忠過康熙皇帝與雍正皇帝,更是立下汗馬功勞。而皇帝對他家也很是賞識,這個梅瓶便是御賜之物,便順利成了傳家寶。

這隻梅瓶也並非沒什麼價值的俗物,元景德鎮的手藝可謂家喻戶曉,其中又以霽藍釉色瓷器為上上品,格外珍貴。而這隻藍色梅瓶就是這樣一隻上品,可見皇帝對他家的重視程度。但沒有哪個家族能逃過歷史的洗禮,在戰亂中朱家財產被搶光,變成了普通農民。這隻瓷瓶能倖免還是因為朱家祖父的拚死保護。

但悲哀的是,1945年朱家已經是窮困到飯都吃不起。聽說朱家有這麼一件寶物的人,有心低價收購這隻梅瓶,但是卻被朱立恆的父母嚴詞拒絕,表示寧願餓死、不願變賣。

二、被人盯上的寶物

當時,朱立恆無法理解父母的做法,但無奈父母執意如此,便也不再做打算。但寶物的命運並不安穩,在人們的傳言下,朱家的寶物被搜查隊盯上了。那時搜查隊為了殺雞儆猴,搜出寶物都是直接銷毀的,為了保住梅瓶朱家人只好將其染黑藏起。

1978年,躲過搜查隊的梅瓶再遇災禍,不過這次是天災。由於頻發地震的關係,許多人家搬離房子在外搭棚住。此時的朱立恆已經成家,年幼的孩子與年邁的母親都需要他來供養,但僅有20元的工資讓這個家捉襟見肘。

困難的生活讓他再度想起了梅瓶,頻發的地震讓梅瓶的安危都成問題,如果賣掉起碼能保住梅瓶,還能為家裡稍作補貼。所以在一番糾結後,朱立恆悄悄取出梅瓶前往文物店。

對於朱立恆來說,這也是一個困難的抉擇,無關價值,只因這隻梅瓶代表著家族曾經的榮耀。最終梅瓶以18元成交,這對於困難的朱家人來說也是很大一筆錢,能頂家中幾個月的開銷。

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在地震過去後,梅瓶的事再也瞞不住。朱母在得知兒子的行為後,更是當場昏厥,痛苦不堪。而多年來,朱立恆始終沒有獲得家人的原諒。

三、明珠現世,國之幸運

1978年文物會展上,一名上海收藏家意外注意到了這隻梅瓶,讓他興奮不已。在「元代霽藍釉梅瓶」一詞脫口而出時,整個會場都轟動了。誰都沒想到存世少之又少的梅瓶會突然現世,而這隻梅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色澤鮮亮、筆觸細膩,極具美感。

就當時來說,全球只有三隻這樣的梅瓶,一隻在故宮博物館,另一隻在他國,但兩隻都不如這隻好。這一信息迅速轟動文物界,有愛好者願出3億收購,更有法國人開價40億,但都被拒絕了。因為這隻梅瓶之珍貴被列為禁止出口的國寶級文物。

會展結束後,北京、南京等地的博物館都欲收藏這隻梅瓶,這讓文物店不知如何選擇,便決定價高者得。這讓揚州博物館館長著了急,多次誠摯拜訪,最終以3000元高價獲得了這隻梅瓶。

2005年,這隻被收藏多年的梅瓶再度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它被擺在了國寶展台上。燈光打在瓶身上光華流傳,讓人驚嘆連連。朱立恆得知此事後表示,他很開心能隨時看到這隻梅瓶,不必再小心翼翼。

年少時,只有在新年祭祖時才有機會欣賞梅瓶,後來因為動盪家裡為這隻梅瓶也遭了不少罪,如今有了博物館的保護,國家的關注,這隻傳家寶梅瓶終於可以規避災禍了。

結語:如今,70多歲的朱立恆早已退休,每年都會帶著子孫來到揚州博物館瞻仰這隻梅瓶,給孩子們講講關於梅瓶的故事。朱立恆表示,梅瓶在國家手裡,是它最好的歸宿,也是最令人安心的結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79aa610f99469406ccbb412adc88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