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背叛我,這是你欠我的」:這是高情商的馬伊琍也會犯的錯

2019-08-13     雪児訴心腸

前一陣,馬伊琍在《圓桌派》的一段話又被翻出來,上了熱搜。

節目裡,她自曝小時候非常「作」。

看中了喜歡的東西不僅不明說,還要說反話,讓別人去猜。

別人沒猜到她真正喜歡什麼,馬伊琍就會悶頭不高興。

還要默默鬧彆扭,故意讓大家都不開心。

不主動發泄委屈和不滿,卻用隱形攻擊的方式,讓對方生氣,造成難以修復的隔閡。

馬伊琍的問題,或許也是不少人的通病。

01 「隱形攻擊」,造成太多傷害

人際關係中,隱形攻擊幾乎無處不在。

它的負面作用甚至比直接攻擊更大。

比如親子關係中,孩子潛意識中不敢違抗父母,不滿的情緒常常會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發泄出來。

家長要求小孩好好吃飯不挑食,他們反而更加挑食,嘴硬說不餓。

子女長大,父母變成弱勢依賴的一方,也可能因此變成隱形攻擊者。

父母希望得到子女的關心,卻也總喜歡說「不要給我們買東西,太浪費了」,「你忙就不用回來了」……

當孩子真的很久不回來,又再次回家時,他們可能又會暗戳戳表達出自己的不滿。

有時是為了獲得對方注意力,有時是偷偷的報復。

這種「累積不滿—>惹怒對方—>不滿升級」的模式,在愛情關係中更常見。

愛情開始都很甜蜜,但不少卻結束於冷暴力或互相指責。

一方多次回微信慢了敷衍了,工作忙沒時間見面,忘記了紀念日……

另一方可能就會突然生悶氣,直接說分手……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丈夫一次身體出軌,但仍希望維持婚姻,於是乞求原諒,妻子雖然生氣,還是原諒了丈夫。

之後妻子總是懷疑丈夫,提出各種不合理要求,比如不讓他出差,限制他的社交等等,每次丈夫想好好溝通想爭取自己的權利,妻子就會做出「你曾經背叛我,這是你欠我的」那種表情,讓丈夫備受煎熬。

這樣的婚姻當然無法維持。

職場同樣逃不過隱性攻擊。

日劇《最強的名醫3》中,佐佐井等4位醫生原本是名醫森山卓的死黨,在森山卓升任代理院長,因得意忘形失去人心後,悄悄與之劃清界限。

他們從未與森山卓當面溝通他的不當行為,反而在背後偷偷報復。

森山卓布置手術任務,他們找出各種理由推脫。

面對朋友的背叛,森山卓怒火攻心,但努力克制情緒,冷淡處置。

既不肯大發脾氣,也拒絕表明心意。

心裡真正的苦,只有自己知道。

人際關係中,說恭維客套話不難,但不滿要怎麼表達?

於是不少人拐彎抹角、口蜜腹劍,被攻擊者卻始終被蒙在鼓裡,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

02 「隱形攻擊」,是最壞的表達方式

在千萬種不恰當的憤怒表達中,隱形攻擊,恐怕是最壞的一種。

「隱形攻擊」,是一種不成熟的防禦機制

憤怒是一種最原始的情緒。

嬰孩用大哭直接宣洩憤怒。

然而,當人逐漸長大,受到社會規範約束,再也不能像嬰孩那樣隨心所欲地大哭大鬧。

遇到很生氣的事,寧願啟動「隱形攻擊」作為防禦機制,也不願成為主動的攻擊者,將種種不滿直接表現出來。

一句話把對方噎回去,看似達到了目的,其實沒有解決任何問題,既迴避了溝通,也延誤了關係的構建。

那為什麼不能好好地講道理、有話明說呢?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寫:「你感覺講道理太麻煩,所以想用更加快捷的方式使並不抵抗的對方屈服。」

一再隱忍,不說正題,旁敲側擊發動隱形攻擊,目的在於震懾和懲罰對方。

過度自卑的人,也掉進了「隱形攻擊」的深坑

越是自卑的人,越容易陷入隱形攻擊的深坑。

心理學家 Heinz Kohut 在《關於自戀和自戀狂熱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自戀暴怒」的概念:

當一個人的自尊、自我價值感受到威脅時,就會面臨「自戀受損」(Narcissistic Injury),這個時候的憤怒,恰好緩解了痛苦情緒,對自感受傷的人來說,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

日劇《鳶》中,父母早逝、家境貧寒、事業上也毫無起色的市川安男一貫自卑。

妻子意外身故後,不滿年幼的兒子跟「外人」走得近,自感父親的地位受到威脅,又苦於沒有擺得上檯面的理由阻止,只好暗中用隱形攻擊的方式發泄情緒。

「外人」猜到了安男的小心思,授意孩子邀請爸爸來看棒球訓練,認為這樣爸爸就會高興。

結果,孩子一口一個「叔叔」「阿姨」刺痛了安男,安男兇巴巴地說「不去」。

他其實心裡特別想去,只是在等兒子再堅持一下。

哪知道,兒子接受了父親冷酷的拒絕,再沒有繼續「強迫」他的意思。

當得知兒子在訓練中受傷,他之前忍下的憤怒一下子大爆發。

不僅對朋友大打出手、口出惡言,還把一心想緩解關係的兒子推得更遠。

自卑者往往把身邊人當成「競爭對手」,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發焦慮與不安。

他們害怕被在乎的人厭惡排擠,所以更不敢輕易表達自己的情緒。

又總被不安全感包圍,處在失去關係的恐懼中,對關係中發生的事情格外敏感。

隱形攻擊這味藥,別以為沒有副作用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衝動是魔鬼。

但真正釀成苦果的不是憤怒情緒本身,而是不恰當的表達方式。

有人生氣懟天懟地,有人生氣憋出「內傷」。

嘴上說著「沒事沒事」,心裡想著「這事沒完」。

這種負面影響是雙向的,自己難受不說,其他人也得跟著不開心。

貪圖「隱形攻擊」的一時便利,要用一輩子承擔「隱而不發」的代價——問題被擱置,往後餘生,你或許還要不斷面對同樣的問題。

03 怎樣化解可能的「隱形攻擊」?

「隱形攻擊」發生時,往往有五個徵兆:

1、冷戰

很多時候,無法用言語明確表達不滿的人,會採用緘默不語的方法進行無聲抗議。

被問起沉默緣由時,則會用「沒事」,「挺好的」來搪塞。

可是你們都心知肚明,這段關係中出現了問題。

2、微妙羞辱

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好像是在誇你,卻讓你聽得渾身不舒服?

比如升職後,同事誇你懂得討上司喜歡。看似是誇獎,暗地裡藏了深深的輕蔑。

3、蓄意拖延

有時,別人已經答應幫忙的事情,一拖再拖;

你在這邊火燒眉毛,好話說盡,他在那裡閒庭漫步,漫不經心。

這種情況,其實也是一種「隱形攻擊」。

尤其當一方手中權力明顯超過另一方時,這種方法,變成了炫耀控制權的計策。

4、計較得失

斤斤計較,是一種劃清界限的方式。

意在向你說明,我們是兩家人,不要想占我便宜。

計較不只是得失,而是與你的親密程度。

5、惡意破壞

「我是不小心的」,「我就是開玩笑」,「你怎麼這麼小心眼」……

都是「隱形攻擊者」的經典語錄。

理解那些會表達憤怒人的情緒

現實中,一個能坦然表達憤怒的人,或許能更高效地溝通。

憤怒是一把調節關係的雙刃劍,太過衝動的表達會雪上加霜,可有時,憤怒也可以成為化解矛盾的工具。

將情緒合理髮泄出來,是一種高明的方式。

亞里士多德說過:「每個人都會發怒,這很簡單。但向恰當的人,在恰當的時間,以恰當的動機、恰當的方法,表達恰當程度的憤怒,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易事。」

爭吵的最後一個步驟,應該是成長。

有情緒時,不要總想著「忍一忍」。

或許是擔心本就不會有人在意自己想要什麼,我們變得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說。

這種刺痛感,在關係越親密的人面前,越扎心。

當一段關係只剩下失望和欲蓋彌彰的自我壓抑,在高壓的沉默中,我們似乎成為了可悲的受害者。

其實說出自己的不滿,真的沒那麼可怕。

不迴避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恰恰可以成為了解彼此的切入點,獲知對方真實的情緒、感受和需求。

不僅有助於建立更完善穩固的人際關係,其實也是放自己一馬。

心理學家 Harriet Lerner 說:「我們必須要傾聽自己的憤怒,因為它能幫助我們保持個性的完整。」

畢竟,憋著一股勁兒也挺累的。

不討好冷漠,但也別讓自己成為「隱形的攻擊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116j2wBvvf6VcSZiNZ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