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無疑是歷史上最為出色的文學作品之一,時至今日,人們了解三國的歷史大部分都是通過三國演義。不過三國演義並不是正史,小說中的內容與三國正史肯定是有區別的。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根據三國志進行改編的。
由此說來,三國演義的素材就是陳壽的三國志。現如今的史學界將三國志看成是正史,不可否認的是,三國志的出現,無疑是了解三國這段歷史的最好古籍資料之一。除了三國志之外,三國的正史還包括後漢書,這些都是了解三國的主要資料。
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志進行改編的,在三國演義中,出現了很多精彩的描寫,比如說三英戰呂布、空城計、舌戰群儒等等,總之這些描寫是讓人記憶猶新的。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演義中,對三國志中很多內容進行了簡化。
也就是說三國演義中對三國志的內容進行了壓縮,很多關鍵的記載都被一筆帶過。可是在三國志中,也有被一筆帶過的戰事,這讓人們感到詫異。這兩場戰事的主角就是魏延和關羽。無論是魏延還是關羽,都是三國中影響非常大的武將。
這兩次戰事發生在赤壁之戰後,曹操敗走,回到北方,留下曹仁駐守江陵。建安十四年,周瑜、程普和劉備在江陵圍困曹仁,關羽率軍去斷絕來自北邊的曹操援軍,這就是著名的「關羽絕北道」。《三國志李通傳》記載了:「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通道得病薨,時年四十二。」
對於這兩場戰事,還記載了「瑜親跨馬擽陳,會流矢中右脅,瘡甚,便還。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在這樣的記載中,可以知道,關羽帶領了五路兵馬,給周瑜分擔壓力。
與此同時,關羽帶領少部分軍隊,只能打游擊。由於兵力有限,在一些交戰中,關羽還吃了虧。關羽的萬人敵可不是空穴來風,在關羽帶領軍隊數量不多的情況下,仍然完成了阻止曹操援軍的到來,出色地完成了絕北道的重要任務。
這樣重要的戰事,在《三國志關羽傳》中,甚至沒提一個字。還有魏延,歷史上的魏延,獨立指揮了陽谿之戰。公元230年,曹魏派三路大軍進攻漢中,由於天氣原因,兩路大軍撤退了。與此同時,魏延率軍進攻曹魏涼州地區。
魏延率領這支軍隊行至陽溪一帶,和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遭遇。於是狹路相逢勇者勝,兩軍交戰。魏延身為三國時期的名將,對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來說肯定是災難。可是在史書中,對這場遭遇戰的記載了了數筆。
《三國志魏延傳》記載了「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正是通過這場戰爭,魏延被晉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並被封為南鄭侯。
那麼問題來了,魏延在此之前是什麼職務?先是劉備稱帝後,封魏延為鎮北將軍,蜀後主劉禪時期,封魏延為都亭侯。此後魏延的官職不斷晉升。陽谿之戰大捷之後,魏延一下提升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的此次遭遇戰,在《三國志魏延傳》中,僅僅只有數語,在《三國志郭淮傳》中根本沒有記載。這樣的記載無疑是讓人感到詫異。現如今看來,《三國志》作者對蜀漢將領功績的描述過於簡略,有失偏頗!不過這也沒什麼奇怪的,畢竟《三國志》是以曹魏為主線進行記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