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2019年的最長假期國慶長假已然結束,回首這個「揮金如土」的長假,《攀登者》的那張電影票是我覺著最物超所值的消費,《攀登者》絕對是最適合在電影院裡觀看的大片,一定要走進影院才能領略它的美好。
《攀登者》決戰世界之巔的名場面、強情感、大氣魄,給我帶來的超凡體驗真是花錢也買不到的。
首先,珠峰已經頒發了保護令,攀登珠峰不再是花錢就可以爬的事了。從2018年12月5日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進入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絨布寺以上核心區域旅遊。
這意味著,遊客去珠峰參觀需止步絨布寺,不能去往2公里之外的珠峰大本營,車水馬龍的珠峰大本營已經成為歷史。對於遊客而言,你離珠峰又遠了2公里。
而對於登山者,珠峰也開始限流,2007年以前珠峰每年接待的登山者可能有一千多人,而從2018年起,攀登珠峰接待服務每年只限春季,登山人數控制在三百人左右。這三百人中包括嚮導、協作,給予登山者的名額應該只在每年一百五六十人左右。即使你有錢有閒有身體,也得拿號排隊慢慢等。
小編對自己的體格還是蠻了解,從來對天下第一峰都是身不能往,心嚮往之,能跟隨《攀登者》的腳步走一趟珠峰,感受「會當凌絕頂」已經是超爽了。
《攀登者》中對雪山之巔上的呈現堪稱世界級水平,遙望珠穆朗瑪峰的鏡頭,雲遮霧繞的山峰隨著天氣快速的變化,就像是女神的面紗被風兒吹起一樣,神秘莫測又極具美感。
雪山氣象萬千,耳邊仿佛有朔風呼嘯,那種群山環抱、天高雲淡的臨場感,必須要在電影院裡對著大銀幕聽著環繞立體聲你才能感受到,必須銀幕越大越好,有點可惜沒有4D版的,為你甘受冷風吹。
影片不僅要呈現出珠峰之美,更要呈現出攀登珠峰時的難,將地球之巔的自然力量完美搬到螢幕上,遠看珠峰很美,但身處其中卻又是另外一番天地。峰頂最低氣溫能達到-50℃,長年颳起8-12級大風,按照風力等級劃分,十二級的大風已經能摧毀房屋!人類的力量在世界第一峰面前顯得那麼渺小,而這由於這種巨大反差,更凸顯攀登者精神的強大!
《攀登者》的雪山戲份觀感十分真實,主要原因還得歸功於前期拍攝時下的真功夫。拍攝環境之艱苦,令吳京都忍不住連連哀嘆太冷了,但巨大付出的背後所收穫的效果卻是出奇的好,遠非全程綠幕的效果可比。
《攀登者》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關機儀式。
《攀登者》絕不只是珠峰風光的紀錄,它給予你的愉悅更多,登山過程的跌宕起伏、瞬息萬變、生死一線,那份緊張刺激來得過於密集,連個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只要你跟隨隊員一進山,就像上了一輛雲霄飛車綁上安全帶,命就交給你了,可勁翻騰吧。暴風、雪崩、繩環脫落、被飛起的氧氣瓶砸中、卡在山縫裡……
所有在登山運動中祈禱不要碰到的事情,在《攀登者》中都會遭遇,看《攀登者》簡直就像玩了一次雪山VR,心跳過速、手心冒汗一點都不誇張。
最後,還要夸一下《攀登者》給予觀眾的情感撞擊,跟雪山給予的強刺激一樣猛烈,在看起來並不萬事俱備的困難年代,究竟為什麼要去爬世界上最高的山?
每個人都用自己的犧牲給出了回答,方五洲英雄蒙羞,15年臥薪嘗膽從不放棄。1975年重被徵召進入珠峰攀登隊時,他一邊吃面一邊喜極而泣的一幕令人鼻子一酸。作為登山隊的隊長,他的使命比其他人更重,不僅要登上去,還要把大家都活著帶回去,為此他一次又一次的不惜以命相搏。
徐纓跟章子怡最經典的那些銀幕角色一樣,是一個心氣特別高的女人,她愛慕的英雄容不得任何的抹黑,為了擦拭掉英雄身上的塵埃,令他重綻光芒,她可以為他鑽研氣象、可以為他跟領導爭取機會。
把徐纓這個角色理解成一個為愛情付出一切的女人其實還是把她看低了,她爭取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榮譽還有相信還有英雄主義——我愛的人是一個蓋世英雄,我相信他登上過世界上最高的山,也相信他能再次登上去!
曲松林和李國梁的雙生設計很有意味,兩人都是登山隊的攝影師,《攀登者》將他倆的命運做了巧妙的映照,——一個丟了攝影機人活了下來,另一個保住攝影機人卻沒了。如果讓曲松林自己選,他寧願做李國梁用生命保住攝影機,而當曲松林作為隊長時他寧願李國梁哪怕丟了攝影機人活下來,就跟方五洲當年一樣。
為什麼新中國能在短短70年間排除萬難走向偉大復興,《攀登者》中每一個人都回答了這個問題。走出影院,這種感動還久久盤旋在胸口,值得我反覆回味、感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