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過七十不登高」,重陽登高是傳統,為什麼70歲不能登高

2022-10-02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俗話說「人過七十不登高」,重陽登高是傳統,為什麼70歲不能登高

很快又到九九重陽,農曆九月初九,登高飲宴,賞菊祭祖,這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節日。

在傳統文化中,九是陽數中的最高數,也叫陽極之數,而九月初九有兩個重複的九,因此就叫「重陽」。

古人認為,當事物發展到極點時,就必然會產生變化,所以我們經常說「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還有「盛極而衰」!

重陽登高

重陽節九月初九,九,不但是陽極,而且還是重陽,古人對這個日子非常敬畏,因為一方面它是重陽,有可能發生變故,另一方面,九九歸一,一元復始,九九重陽又可以代表一個新的開始,基於這樣的思想,古人逐漸據此演化出了一系列祈福避禍求長壽的節日習俗,發展到現在,就有了敬老感恩、登高團聚、祈禱祭祖等諸多文化內涵。

在這麼多的習俗當中,登高和祭祖,可以說是重陽節最重要的兩大主題,就拿登高來說,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在重陽節這天登高,民間有俗語說:人過七十不登高!你知道是為什麼嗎?咱們先來聊一聊重陽登高的傳統。

重陽登高

關於重陽的詩詞,歷史上有很多佳作,但最著名的當屬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相信大家都能夠倒背如流: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十七歲時寫的作品,當時他獨身一人在長安漂泊,在重陽這天寫下了這首佳節思親的千古名句,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就已經有了登高和插戴茱萸的習俗。

重陽登高

唐代還有很多詩人寫過重陽,比如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其中有名句「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還有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這裡也是寫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登高遙望故鄉的情景。由此可見,登高這一習俗,的確是重陽節最為悠久和重要的主題。

重陽登高,和清明節踏青一樣,都屬於戶外出遊,清明節是春遊,重陽節自然是秋遊,登高難免要爬山,這個過程就叫「辭青」,和「踏青」正好相對。

登高的意義,主要是祈福,比如古時候的皇帝登高,要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老百姓登高,則主要祈求家人健康長壽;

重陽登高

登高的第二個意義是有助於身體健康,據說九九重陽天地「清氣上揚、濁氣下沉」,低處的濁氣對身體不好,只有登上高處才能暢享清氣,同時在攀登的過程中可以讓人得到鍛鍊,所以,古人會在重陽這天登高望遠以暢秋志,順便抒發一下思鄉之情。

既然重陽登高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古老傳統,而且還對人有這麼多的好處,為什麼又說「人過七十不登高」呢?那麼這裡咱們再來看一首唐詩,杜甫的《登高》,其中有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這是杜甫在晚年的某個重陽節獨自登上高台有感而發的一首詩作,當時杜甫疾病纏身腿腳不便,勉強登高之後已經是體力不支非常疲憊,寫完這首詩兩年之後,杜甫就病逝于歸途。

重陽登高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當時還沒有七十歲,身體已經不太好,試想一下,年過七旬的老者不管是登山還是登台,恐怕都不是件輕鬆的事兒,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的腿腳都不是很方面,萬一不小心從高處摔倒,是件很危險的事情。

另外,九九重陽登高望遠,容易勾起老人的憂思和傷感,反而不利於情緒的穩定,所以出於健康和安全的考慮,如果家裡有老人,那最好還是多勸著點,重陽節也不一定非得要登高才有意義,畢竟對於老人家來說,安全才是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