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峰會|「萬里茶道」串起喀山的「中國緣」

2024-10-23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俄羅斯喀山10月2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駐俄羅斯記者趙祺)「大約400年前,聯通兩國的『萬里茶道』正是從喀山經過,將來自中國武夷山地區的茶葉送至俄羅斯千家萬戶。」當地時間10月22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喀山克里姆林宮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會晤時說起了中俄歷史上的「萬里茶道」。

自17世紀開始,隨著俄羅斯市場對茶葉的需求不斷增加,中國商人貫通了南起中國福建武夷山、北達俄羅斯聖彼得堡,長達1.3萬公里的茶葉貿易之路。這條「萬里茶道」曾是聯通中俄的「世紀動脈」,而喀山在茶葉由中國傳入俄羅斯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中國元素的重要代表,茶葉如今早已成為喀山人生活中難以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10月20日,俄羅斯喀山茶葉博物館講解員柳德米拉在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講解韃靼族人的茶禮儀。讓娜/攝

「遠在金帳汗國、喀山汗國時期,喀山韃靼族人就已經接觸到茶葉了。」韃靼斯坦民族博物館講解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在茶葉由中國傳入俄羅斯的過程中,作為交通幹線上的重要樞紐城市,喀山扮演了重要角色。歷史上,喀山和莫斯科之間的茶葉貿易始於17世紀70年代,這之後,茶葉才逐漸由東方進入了今天俄羅斯的核心地區。

「茶葉最早在俄羅斯可謂價值連城,半公斤的中國茶葉抵得上三頭奶牛的價格。」喀山茶葉博物館講解員柳德米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因為茶葉最早通過陸運從中國運抵俄羅斯,跨越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森林的漫長旅途讓茶葉變成了俄羅斯貴族家庭中的奢侈品。直到19世紀蘇伊士運河通航及後來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出現,茶葉才真正走進了俄羅斯普通人家庭,成為廣受俄羅斯民眾喜愛的國民飲品。

俄羅斯喀山茶葉博物館收藏的來自中國的黑茶標準樣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趙祺/攝

柳德米拉告訴記者,喀山韃靼族人最早是通過易物的方式從中國商人手中換購茶葉,「韃靼斯坦歷來盛產動物皮毛,這些金貴的東西被運往彼時中俄邊境城市恰克圖,而來自中國的茶葉也途徑『中俄萬里茶道』一路向西穿過西伯利亞抵達喀山,並經由喀山踏上前往莫斯科的最後一段旅程」。

如今,茶葉已經深深融入喀山韃靼族人的生活,在韃靼語中出現了很多與茶葉有關的諺語。韃靼族人偏愛濃茶,有這樣一句諺語說道「從茶里可以看到莫斯科」,意思是說茶太淡了,需要再煮一壺;而「家裡泡著茶」意思就是家裡來了客人;一些韃靼族的婦女是如此熱愛去朋友家裡做客喝茶,以致韃靼語中還出現了「學會了喝茶而忘記了織紗」的俗語。

俄羅斯喀山茶葉博物館還原了17世紀俄羅斯貴族家庭中的茶炊陳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趙祺/攝

說到韃靼族人的茶禮儀,柳德米拉告訴記者,俄羅斯族人在招待客人時習慣將茶杯倒滿,以此表示對客人的熱情和慷慨,而韃靼族人的茶禮儀則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韃靼族人在招待客人喝茶時通常只倒茶杯的一半,這是為了讓客人明白,主人還會為客人多次續杯,希望客人能多留一會,而主人一旦將茶杯倒滿,其潛台詞就是客人應該離開了。在這一點上,韃靼族人的茶禮儀仍保留了東方文化的元素。」

俄羅斯喀山茶葉博物館展出的各式茶炊陳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趙祺/攝

喀山韃靼族人喝茶通常會加蜂蜜、牛奶,諸如杏干、李子等甜品也是喝茶時必不可少的,其中最受歡迎的當屬喀山當地的「恰克恰克」(口味和形狀與中國的「沙琪瑪」類似)。「在韃靼族新人的婚禮上,茶葉和『恰克恰克』是必不可少的兩樣東西。年輕人偏愛紅茶和花茶,寓意婚後生活幸福美滿,由多個小酥塊兒黏成的『恰克恰克』則寓意新婚夫婦將相伴到老,多子多孫。」柳德米拉說道。

茶葉不僅已成為韃靼族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給很多當地人帶來了巨大商機。喀山「高爾基和夏里亞賓」博物館的講解員伊蓮娜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古以來韃靼族人都善於經商,許多韃靼族人通過茶葉貿易成為富商,「自古喀山出富商,其中,不少就是茶商」。

俄羅斯喀山茶葉博物館收藏的來自中國的家居展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趙祺/攝

「一片茶葉」的流轉,讓「萬里茶道」成為連接中國、俄羅斯與歐洲的經濟和文化橋樑,更是民間友好的紐帶。如今喀山迎來「金磚大家庭」歷史性擴員後的首次領導人會晤,中俄「萬里茶道」也將煥發新生機,續寫新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e501a99dd662906f2da8ca5949cd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