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馬文軒:為何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2024-06-26     金羊網

中新社阿斯塔納6月25日電 題:為何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專訪哈薩克中醫治療師馬文軒

中新社記者 單璐 張碩

近年來,隨著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加速,一些國家出現了一批專職中醫藥從業者,哈薩克小伙馬文軒是其中一員。

在中國留學9年學習漢語和中醫藥知識,其間,馬文軒曾作為志願者與中國民眾一同參與抗疫。他的一句「我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感動無數中國人,中國國家領導人也在中國同中亞五國建交30周年視頻峰會上提及此事。

如今,學有所成的馬文軒回到哈薩克,在首都阿斯塔納的一家中醫診所擔任中醫治療師。哈薩克民眾對中醫藥接受程度如何?中哈傳統醫學有何共通之處?如何增進不同文明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近日,中新社「東西問」專訪馬文軒,聽他講述為何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你為什麼會選擇學習中醫?在華求學9年,你對中國印象如何?

馬文軒:我出生在吉爾吉斯、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三國交界處的「陝西村」,祖父和父親都從醫。祖父年輕時跟著中國醫生學習了中醫針灸、推拿及配方抓藥,父親早期在俄羅斯接受教育,學的是西醫,後來受祖父影響也學了中醫。自小我家裡的「中醫藥」氛圍就很濃厚。記得幼時妹妹生病,祖母會捉來蚯蚓加工煎服。等我學習中醫後才發現,其實蚯蚓在中藥里是一味藥材,叫「地龍」。

祖父擅長治療腰腿疼痛,很多人曾慕名來求醫。我十六七歲時,他接診了一個接近癱瘓的小女孩。這家人為了給孩子治病去過很多國家,但都沒有看好。在祖父的針灸治療下,這個女孩最後可以下地走路,她的父母很感動,跪地親吻祖父的鞋子,這一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從那時起,我也想成為一名中醫。

我高中畢業後來到中國,在西安和咸陽學習、實習。9年多的時間裡,感受最深的是當地人們的善良、禮貌、熱情,中國歷史文化的悠長和精深。學中醫比我想像的要難得多,有大量的理論知識需要記住,經絡腧穴、藥性方劑、經典理論……其中最讓我頭疼的是學古漢語認繁體字。這也培養了我終身學習的習慣,直到現在,我還會時常翻書查詢中國古代醫學典籍文獻。

中國發展速度太快了,我初來西安時,地鐵剛開通1號線,當我2022年回國時,地鐵1號線已經開到了母校門口。發達便捷的網購、移動支付等,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也計劃未來再回中國繼續進修,回陝西,去看看老師、同學、老朋友,再去吃碗我喜歡的羊肉泡饃。

中新社記者:你如何看待中醫藥文化?哈薩克民眾對中醫藥的認可度如何?

馬文軒:中醫藥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尊重生命規律的學問。學習中醫藥給我的性格和生活方式帶來改變,讓我內心平和、規律生活,也影響了我看待問題的方式。比如中醫理論講究「整體觀」,人體各個器官、組織之間相互關聯、影響,不能簡單地「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中醫認為疾病是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治療也要從整體著眼。對待生活中的問題也應當如此,要系統地從源頭上找問題,從而妥善解決。

2024年5月24日,哈薩克阿斯塔納,馬文軒為哈患者使用針灸治療。張碩 攝

哈薩克和中國山水相連,在兩國邊境口岸地區,當地民眾對中醫藥的了解會比較多。近些年隨著中醫藥在世界上知名度逐漸提高,已有越來越多的哈薩克民眾開始對中醫藥感興趣。尤其針對一些西醫無法很好解決的問題,比如孤獨症、小兒腦癱、腦卒中後遺症等,從我接觸過的病例來說,其中大部分經過中醫康復治療後,都有較明顯的療效。

近年來中醫在哈薩克發展很快,僅在阿斯塔納已有數十家經營針灸推拿類的中醫診所。尤其在去年11月,哈中兩國互免簽證後,赴中國診療的哈民眾可以更便利地往返。相信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隨著哈中兩國合作越發緊密,中醫在哈薩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

位於哈薩克阿斯塔納的中國-哈薩克傳統醫學中心。張碩 攝

中新社記者:中哈傳統醫學有何共通之處?

馬文軒:哈薩克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多樣的自然資源,哈民眾自古就有使用草藥治療疾病的傳統習俗。據統計,在哈境內,有上百種入藥植物。

舉個例子,哈傳統醫藥對於肉蓯蓉的認識,與中醫藥類似,我們也同樣認為肉蓯蓉具有潤腸通便、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哈醫藥將肉蓯蓉入藥由來已久,人們長期在野外生活勞動,經常能接觸到這類資源,所以也較早認識和使用這類植物。再比如像薄荷、甘草等常見植物,當地民眾喜愛用它們泡茶,作調味料等,認為它們可以利咽止咳,這些植物在中國也被普遍使用。

哈中兩國都有較早發掘、使用草藥治療病症的傳統,我認為這種相似性也是中醫藥在哈被認可的原因之一。

中新社記者:在你看來,哈中可圍繞中醫藥領域開展哪些合作?

馬文軒:據我了解,哈薩克草藥種植業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醫藥在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和應用,哈政府也很重視相關產業的發展,並幫扶藥用植物的種植和推廣。

哈薩克有很多非常好的植物藥材,但受制於落後的開採與加工工藝,一些藥材的價值和藥效沒能充分發揮。我認為,兩國可在藥用植物的培育與深加工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

此外,中國的醫院常見中西醫聯合診療,對於心腦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病患往往有較明顯療效。目前,哈薩克的醫院主要是西醫診療為主。我認為,哈中兩國可以嘗試在哈醫療機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開展中西醫聯合診療相關科研,建立試點平台,推動中醫藥在哈當地醫療體系的應用,與哈醫療保健產業互為補充。

2024年5月24日,哈薩克阿斯塔納,馬文軒(左一)協助中國醫生為哈民眾診療。張碩 攝

中新社記者:在中醫藥國際化過程中,如何增進不同文明對中醫藥文化的了解?

馬文軒:中醫藥不是一門「僵化」的古老醫學,而是一直在發展、變化。現在我們所學的中醫藥,不僅有古老的傳承,還融入當今科學技術與理論。比如青蒿素的發現就是中醫藥對世界的貢獻之一,可以說中醫藥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中醫和西醫誕生於不同文化背景下,它們可以互為補充。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健康管理,意識到要從「有病治病」變為「預防疾病」。中醫的一些理念,如「治未病」「養生」等,非常契合當今世界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從這個角度來看,中醫藥國際化的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據我了解,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東南亞地區一些國家,比如韓國、日本、泰國等對中醫藥了解比較多,這也跟中國在當地的影響、中國與當地的合作程度密切相關。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這十多年來,在中亞地區,中醫藥的知名度也在逐漸提升。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如果要讓不同文明對中醫藥有所認知,首先應當讓其了解中國,接觸中國文化。相信隨著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發展,影響力越來越大,會有更多外國人開始了解中國,中醫藥也會隨之傳播得越來越廣。(完)

受訪者簡介:

馬文軒。張碩 攝

馬文軒,本名伊斯密爾·道羅夫,出生於吉爾吉斯、哈薩克與烏茲別克三國交界處的「陝西村」。由於祖父與父親均從事中醫,他自小對中醫產生濃厚興趣。馬文軒2013年來到中國,先後在陝西師範大學和陝西中醫藥大學學習針灸推拿專業並取得碩士學位。如今,他在位於哈薩克首都阿斯塔納的「中國—哈薩克傳統醫學中心」擔任中醫治療師。

編輯:鄭健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a9821047d114293053ab34cc74d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