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前置倉大戰:誰將最終勝出?

2019-07-31   數說商業

前置倉,作為一種倉配模式,它的每個門店都是一個中小型的倉儲配送中心,這使得總部中央大倉只需對門店供貨,也能夠覆蓋最後一公里。

簡單來說,前置倉就是在離消費者較近的地方,可能是某個辦公樓,或者某個社區里,設置一個小型的倉庫,用戶下單,1-2個小時就能配送上門。最終目的就是離顧客更近,快速滿足消費者需求。

目前整個賽道上已經湧入眾多玩家,包括永輝,沃爾瑪山姆等傳統商超,以及朴朴超市、叮咚買菜等後起之秀。

儘管前置倉模式如此火熱,但是行業內對其爭議還是不斷,歸根到底還是最終是否能盈利,何時盈利的問題。

一、部分主流玩家

1,永輝生活衛星倉

永輝生活衛星倉首倉麒麟倉於2018年6月落地福州,9月正式對外亮相。用戶通過永輝生活APP、小程序下單,由永輝生活衛星倉履單,輻射周邊3公里用戶,最快30分鐘配送到家。永輝生活衛星倉為全溫度帶智能倉,面積在300-600平方米之間,擁有約3000支精選SKU,生鮮占比超過50%,實行一日兩配的物流補貨。

2019年6月,永輝生活衛星倉在全國已布局30餘倉,福州地區為23倉,業務基本滲透福州主城區用戶。與此同時,永輝生活衛星倉2.0升級亮相,此次升級主要體現在商品力和科技力方面。

從經營數據來看,目前永輝生活·到家業務月訂單復合增長率達15%~20%,成熟倉日均訂單2000單,小程序訂單占比超過50%。

2,沃爾瑪山姆

沃爾瑪山姆最開始在深圳試水前置倉,布局了不到10個前置倉,山姆「極速達」的復購上漲了50%,後在全國主要城市開始推廣。目前山姆前置倉的面積大約在300平,數量大約在30個,主要分布在一線城市。

從經營數據來看,平均客單價超過200元,坪效可高達13萬元。根據山姆的測試,經營9個月以上的前置倉可以被稱為成熟前置倉。

3,每日優鮮

每日優鮮於2015年11月正式上線2小時極速達服務,標誌著第一個前置倉望京站正式開業。2017年11月,每日優鮮將極速達服務提速至會員1小時送達。

2019年2月,每日優鮮前置倉2.0版正式上線,與之前的平均面積在100-150平米的1.0版本,2.0版本的前置倉在面積上增加為300-400平米,SKU從1500多個增加至3000個。商品上,在原本的冷藏、冷凍、常溫區外,還增加小紅杯咖啡、活鮮等功能區,可以為用戶提供現磨咖啡、活魚活蝦等商品。

目前每日優鮮已經擁有1500個前置倉,今年年底將在全國範圍內完成2.0版本的前置倉更換。而3.0版本的前置倉已經開始實驗,將實現無人化操作。

4,朴朴超市

朴朴超市定位於一站式移動端30分鐘即時配送購物平台,服務品類包含水果蔬菜、肉禽蛋奶、海鮮水產、糧油調味、酒水飲料、休閒食品、日用品等。

朴朴超市App於2016年9月上線。採用純線上運營+前置倉配送模式,以生鮮為主打,同時兼顧全品類運營,約24分鐘配送一單,SKU數在3600個左右。

目前市場範圍主要在福州,計劃於2018年開拓廈門市場,並於2019年全面啟動長沙、武漢、合肥等全國城市擴張。

5,叮咚買菜

叮咚買菜於2017年5月正式上線,平台上有近700種品類,涉及各種蔬菜、水果、肉蛋禽、鮮活魚蝦、日配等。0起送費0配送費,29分鐘送菜上門。

在採購上,以城批採購、品牌供應商直供為主;在配送上,採用前置倉模式,配送到家;在營銷上,利用「媽媽幫」、社團+分享模式及地推,同時上線「今日菜單」。

截至目前,叮咚買菜已經開出了435個倉,主要分布在上海、杭州、蘇州。每個前置倉面積在300平米左右,可以容納1500個SKU。從經營數據來看,2018 年 3 月上線至今,叮咚買菜月營收2.6億元,2018 年營收8億元,整體毛利率為30%。

二、前置倉的主要特點

在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雲棲居士看來,前置倉模式最主要的特點是在選品上全面對標菜場,圍繞社區居民的一日三餐平台上的SKU要能夠達到做一桌菜的標準,並把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前置倉」的位置越往前推、離消費者越近,用戶使用App下單後至收貨的時間就越短,也就保證了新鮮度與時效性。

具體來看,前置倉模式的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改變傳統生鮮電商一慣的以水果為核心品類的限制,重點打造蔬菜+調味品的商品組合,明確定位以買菜為主。

2、做線上版的菜市場,選品上不做精選,而是圍繞社區居民的一日三餐平台上的SKU要能夠達到做一桌菜的標準,圍繞生鮮做全品類。

3、改變傳統門店流量化選址邏輯,選址首要邏輯不是流量而是距離,通過選址下沉以及社區化,以距離優勢讓前置倉和商品主動走向客戶,從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極致的到家服務。

4、用前置倉取代傳統的門店,節約多餘的物業和裝修等門店運營成本,為消費者留下足夠的讓利空間;對比門店倉儲一體化模式在大流量選址前提下,服務於「到店+到家」的綜合需求,其不僅物業成本偏高,各種商品展示及店內裝修等成本更高;但線上買菜前置倉模式提供的是到家服務,沒有特殊的地段需求,因此物業及裝修成本也更低,而這些節約的成本就可以作為品牌的讓利優勢給到消費者。

5、App+前置倉模式,實現了商品輕量化、包裝小型化、購買渠純道線上化、配送即時性,充分滿足快節奏生活人群的需求,比拼的是新鮮度和時效性。線上買菜不止滿足於高性價比,還要有速度——所想即所得。因此,把倉儲、分揀、配送於一體的「前置倉」的位置越往前推、離消費者越近,用戶使用App下單後至收貨的時間就越短,也就保證了新鮮度與時效性。

三、前置倉的難點和痛點?

但不可否認的是,前置倉也自帶暗點。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柳二白在《前置倉火熱下的冷思考》一文中曾提出這樣幾點:

一是前置倉主營生鮮品類,這是前置倉的優勢,因為它很好地解決了線上生鮮的最後一公里困擾,但主營品類的單一化也暗藏劣勢。生鮮品類,如水果、蔬菜、甚至是水產肉類,這些商品最具生活氣息,很多消費者喜歡在菜市場等地購買,享受挑挑揀揀的樂趣,前置倉無法滿足體驗的樂趣。前置倉大多充當的是補給功能,如果臨時想買什麼東西,又不願意出門,前置倉可快速送達,能即時滿足需求。在這個場景下,前置倉更受歡迎。

二是倉庫面積小,經營品類單一,這讓消費者的選擇受限。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天馬行空,跨類別、跨種類無所不包,而前置倉經營品類單一,消費者只能在特定時刻想起它,這決定了消費者的訂單頻率不會這麼高,雙方的黏性也不會這麼大。如果不能與消費者維持較高的黏性,意味著會被遺忘的速度也快。

三是升級與現實的殘酷。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前置倉步入了一個新階段,許多運營平台和零售商都選擇了對前置倉進行升級,用更大的面積經營更多的商品,用更先進的科技布局與運營,用更多的SKU滿足消費者需求。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升級後的前置倉,成本增加的同時,是否能真正帶來與成本增加相匹配的訂單量?升級品種增多後,是否有足夠的訂單量維持商品的周轉?在一家前置倉APP下單了一袋鍋巴,送到家發現保質日期距臨期的時間已經很近,這可理解為商品周轉慢,才讓商品的生產日期變得陳舊。可看出,品類增多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運營風險。

四是有些問題可能被掩蓋。所有運營前置倉的平台或零售商對每一間倉庫都會有相應的考核標準和獎懲措施。倉離消費者近,可能離管理者就遠。某前置倉的送貨員送貨時,會順便給顧客一張名片,並一再叮囑,如果有不滿意不要在平台上發表評論,也不要打平台的客服電話,一定要打名片上的電話——顯然,如果聯繫官方,影響的是考核業績,如果聯繫他們,可把問題化為烏有。這些顯然是管理者不知道的,他們看到的問題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五是做所有人的生意還是只做一部人的生意。前置倉憑著體量小、靈活性高,一度取得了重要優勢。因為小,所滿足的只能是一部分消費者的一部分需求。現在許多前置倉都在升級換代,以期用更多的面積滿足更多消費者的更多需求,但大到何種程度才是適度,這是一個問題。

一味求大的背後,風險也在加大。目前,前置倉滿足的消費場景並沒有真正融入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里,這決定了消費者並不會像去便利店一樣經常光顧。在擴張與升級中,前置倉要思考為哪些消費者提供什麼樣的商品最重要,這決定了前置倉的面積和單品數量。

為此,也有不少人對前置倉的未來做出預判。一種觀點認為,前置倉很難作為一種獨立的業態存在,但作為到家補充模式之一,還是有很大空間的;如同社區團購,拼團最終可以作為補充模式之一存在,前置倉同樣如此。

當然,也有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前置倉模式未來會取得突破,成本降低或者收益增加,能夠發展到更多城市,高密度訂單形成大流量,擴展業務成為大型平台。

前置倉的終局究竟如何?不如把答案交給時間吧。

(本文系聯商網特別策劃「前置倉會是風口嗎」系列報道,文/聯商網 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