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是種植芝麻過程中一項很重要的工作,那麼在施肥之前肯定要先了解清楚芝麻需肥特性和各肥料的特性,別著急,小編今天就給大家分享相關內容。詳情如下:
一、 芝麻的需肥特性
芝麻從一粒小小的種子,在短短百天左右的時間裡長成一顆高大的植株,繁殖出萬倍於它的子粒,必然需要吸收大量的礦質營養。隨著農村三大革命群眾運動的深入開展,特別是農業現代化的逐步實現,各地的積肥、選肥工作和化學肥料的生產有了迅速的發展,芝麻的施肥水平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施技術日益改進。
1、 芝麻各發育時期吸收氮磷鉀的概況
芝麻由出苗到成熟的全部發育過程,從外部形態上大體可以分為:播種到出苗,出苗到現蕾,現醬到開花,開花到封頂,封頂到成熟幾個主要發育階段。不同發育期對各種養料吸收的數量有很大差別。以6月上旬播種的夏芝麻為例,從出苗到成熟總共為95天,其中出苗至初花約占全發育期的三分之一弱;初花至盛花,植株生長加速,經歷的時間僅占全發育期的五分之一,但累積的乾物質卻占總累積量的24.7%;盛花至成熟約占全發育期的二分之一,但累積的乾物質卻占全發育期總累積量的68%以上。由於品種、播種早晚以及自然和栽培條件的不同,各發育階段的長短和乾物質累積數量的多少會有一定的差別,但乾物質累積量以苗期少,蕾花期多,盛花結期最多,這個趨勢卻總是一致的。
芝麻各發育階段吸收營養物質的數量與乾物質累積的數量基本一致總之,芝麻整個發育期內吸收氮、磷、鉀的狀況與乾物質累積的特點是很一致的,以吸收的主要營養組成看:鉀素最多,氮素較多,磷素最少,氮、磷、鉀的比例約為4:1:4.4。
我國各芝麻產區土壤中一般含氮較少,含鉀較多,有的土壤含磷較為豐富,有的嚴重缺磷。農家肥往往也是含鉀多,含氮、磷較少。施肥時既要根據芝麻的需肥特點,又要針對本地土壤氮、磷、鉀含量的狀況來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
芝麻需氮量雖不太多,但土壤中普遍含氮量少,增施氮素肥料一般都有增產效果。芝麻需鉀量最多,施用鉀肥有增產效果,但土壤中鉀素含量較高,因而缺鉀的現象往往表露不很明顯。芝麻需磷量在三要素中為最少,然而在缺磷的土壤中施用磷肥效果就非常顯著。由於芝麻對三要素的吸收利用並不是孤立地進行的,所以氮、磷配合,氮、鉀配合或氮、磷、鉀共同配合施用往往比單一施用某種元素肥料增產效果要好。
2、 氮磷鉀對芝麻生長發育的作用
(1) 氮素的作用
氮素供應充足,能促進蛋白質與葉綠素的合成,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進芝麻迅速生長,莖葉茂盛,薊多粒飽,乾物質的累積增加。吸收氮素最多的時期也是乾物質累積最多的時期。
從發育階段看,出苗到初花階段莖葉的含氮量較高,為3.1~3.96%;盛花期後,種子開始大量形成,種子發育成熟需用的氮親量增加,這時莖葉內的氮素逐漸轉運到籽粒中去,因而莖葉的含氮量逐漸下降,在盛花期減少為2.72%;封頂期減少為2.25%,而子粒的含氮量卻高達4.01%。
改善芝麻的氮素營養,在開花前可使營養器官繁茂,開花後,則能促進繁殖器官的形成而增加產量。湖北、河南、河北等省用氮素化肥作追肥時,多施用在菌期和初花期。江西、四川等省常在播種後順行澆施人糞尿,廣東省有用硫酸銨、人畜尿沒種、拌種的習慣。實踐證明,這些措施都有不同程度的壯苗、增薊、飽粒的作用。
(2)磷素的作用
磷素能直接影響植物的呼吸、碳水化合物的分解與轉化;以及氮素的代謝過程。在苗期,能促進根毛的發育,增強根系的生活能力;在發育的中後期可提高植株對氮素的利用率。增施磷肥可促使結增多,千粒重提高,含油量增加。
綜合各地試驗的結果,每增施1斤磷肥可增產0.3~0.8斤芝麻,千粒重增加0.1~0.4克,含油量提高1%左右。所以,到封頂期種子中的含磷量顯著地高於盛花期未發育完全的種子含磷量,而莖、葉、殼的含磷量比盛花期降低。
在我國南方磷素比較缺乏的酸性土壤上,施用磷肥效果更為顯著。例如,江西省進賢縣的紅壤荒地,全磷含量一般只有0.06~0.09%,由於長期施用骨粉、鈣鎂磷等磷素肥料不僅使土壤全磷含量提高了一倍,而且對土壤氮素的累積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對芝麻、麥類、大豆、棉花等作物都有極為明顯的增產效果。
(3) 鉀素的作用
鉀素與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有機物質的轉化有密切的關係,。植株內累積的糖類物質經過氧化作用後形成脂肪,並轉運與累積在子粒中,而糖類的合成與轉化都是在鉀的參與下進行的。
河南省農林科學院的試驗分析指出:氮、鉀肥配合施用,比單獨施用氮肥或鉀肥,其種子鉀素含量和含油量都有顯著提高。好了,小編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感謝大家的閱讀,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上面的資料進行合理施肥,希望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