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展覽---「歐普與動態」典藏精選

2023-05-29     商務范

原標題: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展覽---「歐普與動態」典藏精選

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將於2023年5月27日至10月8日榮幸呈現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莫爾萊和委內瑞拉藝術家赫蘇斯·拉斐爾·索托的作品展「歐普與動態」( Optical & Movement)。本次展覽在路易威登基金會 「牆外」 項目的構架內呈現,該項目在東京、威尼斯、慕尼黑、北京、首爾和大阪的路易威登Espace 文化藝術空間展開,秉承基金會的使命,旨在邀請更廣泛的國際公眾參與基金會的活動。

《雪崩》, 2006年,弗朗索瓦·莫爾萊

弗朗索瓦·莫爾萊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經營位於法國西北部曼恩- 羅亞爾省的家族工廠。他從未接受過傳統意義上的藝術訓練,並常常強調這種自主學習保障了他創作的自由。他於1946年左右開啟繪畫生涯,隨後接觸到蒙德里安的作品,並受到20世紀50年代初 「具體藝術」 的影響,這令他摒棄所有表現性的藝術形式,並將幾何結構作為實現有意識創作的最佳途徑。隨後他使用一套基於演算和自由協定的準則進行繪畫創作。這些準則既嚴肅(因其有效性不容置疑)又瘋狂。某種程度上來說,縝密的組合分析讓他將純粹的設計靈感拒之門外。這一方式曾經與烏力波(Ouvroir de Littérature Potentielle—— 「潛在文學工作室」)所進行的研究產生了暫時的共鳴,該組織由雷蒙·格諾(Raymond Queneau)在1960年創立,使一眾作家和數學家共聚一堂。

《2短線紋理0°-90°》,1971年,1974年,1972年,弗朗索瓦·莫爾萊

1960年,莫爾萊成為視覺藝術研究小組(GRAV —— 「Visual Art Research Group」)的初創成員,並找到了多種方式來抒發他的創造力,參與到城市與建築設計工作中。GRAV 摒棄任何形式的主觀性,但仍通過一系列動態設計完美實現了「賦予幾何結構社會性意義」 的理念。1963年,莫爾萊攫取霓虹燈管的美學潛質,進一步拓展和明確他與語言表達之間的關係,隨後在20世紀90年初創作了大量「巴洛克風格」 作品。

《浸透BBL藍》,1999年,赫蘇斯·拉斐爾·索托

赫蘇斯·拉斐爾·索托出生於委內瑞拉的小鎮,是一個貧窮家庭的長子。在沒有任何先天優勢的情況下,他卻成長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席捲整個歐洲的美學革命中的重要一員。1942年至1947年間,他就讀於加拉加斯的造型藝術學院(Escuela Superior de Artes Plasticas in Caracas),被蒙德里安和馬列維奇的作品深深啟發,與其他南美藝術家一同邁入抽象藝術領域。索托掌舵委內瑞拉馬拉開波藝術學院直至1950 年,那之後他遷往法國巴黎。1955 年,他攜作品參加巴黎丹尼斯· 勒內畫廊舉辦的「運動」(Le Mouvement)展覽,這次展覽標誌著動態藝術的誕生。他邀請參觀者體驗作品對於動態、時間和空間概念的挑戰。

《白色至上》

《大型黑色筆記》,1979年,赫蘇斯·拉斐爾·索托

多年來,索托的藝術作品在幾何結構和有機形式之間交替前行:1957 年,他偏愛抽象技法,到了1965 年,又最終回歸幾何表達。這十年里,他開始運用工業材料以及合成材料(如尼龍、有機玻璃、鋼和工業塗料),創作線性和動態結構——這在 「穿透」 系列中有明確體現。索托的各項研究和實驗圍繞繪畫基礎(即形式結構和色階的相互作用)展開,提升了他對時間和空間的流動性的認知。弗朗索瓦·莫爾萊與赫蘇斯·拉斐爾·索托在1956 年相識,此後交往甚密。兩人分別以獨特的方式詮釋了戰後藝術,一種以光、動態和視覺性為實驗的抽象的、幾何的藝術。

關於藝術家

弗朗索瓦· 莫爾萊於1926 年出生在法國紹萊,2016 年他在此辭世。他的職業生涯開啟於20 世紀50 年代初,從此開始探索抽象與嘲諷之間的世界。他欣然接受並自稱「嚴謹的傻瓜」 這一綽號,創作了一系列嚴謹而詼諧的前衛作品。很早的時候,他就試圖儘可能遠離所有主觀臆斷和浪漫主義,這兩者通常都和造物主- 藝術家的特點聯繫起來。他只選取特定創作手法,並加以限制,不斷使用和優化,在秩序中歌頌自由。方形畫布、膠帶、霓虹燈、自然材料或高科技材料——他利用以上材料進行藝術表達,在材料的中立性和創造的隨機性中,盡情嘗試組合方式,探索純粹的偶然性。他的作品享譽全球(迄今為止已舉辦近500 場主題展覽),曾於2017 年11 月在美國紐約迪亞藝術基金會展覽中心展出。莫爾萊的作品收藏於:丹麥赫姆萊克的路易斯安那博物館、德國杜塞道夫藝術博物館、柏林新國家美術館、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瑞士蘇黎世美術館、法國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等重要機構。他在法國和德國承接委託項目,並於2010 年應羅浮宮博物館的委託,創作了Lefuel 樓梯間窗戶裝置作品《L』Esprit d』escalier》。

赫蘇斯· 拉斐爾· 索托,1923年出生於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城,2005年在巴黎去世。他是動態藝術(Kinetic art)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他曾掌舵委內瑞拉馬拉開波藝術學院,獲得一筆獎學金後,於1950 年遷往巴黎。1955 年,索托攜作品參加巴黎

丹尼斯· 勒內畫廊舉辦的「運動」(Le Mouvement)展覽,這次展覽有效推動了動態藝術的發展。他還參加ZERO藝術家團體組織的展覽,旨在探索非物質性。在他的早期作品中,索托已經嘗試超越二維幾何形狀的表現形式,並利用重複裝置引入運動的概念。觀眾是他作品的核心。1967年,他創作了「浸透」 系列的第一件作品,該作品由懸掛在空中的金屬棒和尼龍

線構成。1968年,索托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舉辦首次大型個展。隨後,更多個展分別在以下地點舉辦:1969年,巴黎市立現代藝術博物館;1974年,美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1983年,委內瑞拉加拉加斯當代藝術博物館;1997年,巴黎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1998 年,西班牙馬德里Conde Duque 文化中心。大型回顧展「Visión en Movimiento」在以下地點舉辦:2005年墨西哥塔馬約博物館、阿根廷PROA基金會美術館和義大利貝爾格蒙現當代美術館。索托受邀為全球公共場所和建築創作了數量繁多的傑作,其中包括:1969年,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1972年,位於加拉加斯的特雷薩· 卡雷尼奧劇院;1975年,巴黎雷吉·雷諾大禮堂;1977年,加拿大多倫多皇家銀行;1979年,

位於加拉加斯的Centro Banaven ;1987年,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1973年,在建築師朋友Carlos Raul Villanueva的協助下,索托在家鄉玻利瓦爾建造了赫蘇斯· 索托現代藝術博物館,其中收藏了他創作生涯中數量可觀的幾何作品和動態作品。該博物館還收藏了許多索托最重要的個人作品。為紀念索托100周年誕辰,其作品將於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藝術空間展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1b3433ec3e396b9465fcbf7d59ef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