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線城市殺進一線,這「縣城審美」正在讓全網年輕人上頭

2023-12-08   VISTA看天下

原標題:從三線城市殺進一線,這「縣城審美」正在讓全網年輕人上頭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三聯生活實驗室」

(ID:LIFELAB2020)

原標題 | 這家百貨的「縣城審美」,正在教育全網年輕人

作者 | tweety

本文不是廣告,請理性消費

眾所周知,這屆年輕人的逛街原則早就變成了「只逛不買」。對他們來說,逛商場更像是在進行某種市場調研:

「這件毛絨外套正適合冬天逛迪士尼,那件辣妹上衣適合去蹦迪……」

他們連怎麼搭配、能穿去什麼場合都討論好了,但卻總是乾脆利落地轉頭走人——在這場逛街遊戲中,最令人興奮的早已不是試穿,而是和朋友玩猜價格的遊戲。

當逛街的本質似乎回歸到了20年前,即便這屆年輕人自嘲錢包癟癟,並且被花樣百出的時尚潮流衝擊到審美疲勞之時,唯獨在一家叫做三福的百貨商店裡,他們進去了就出不來。迷失得久久不能自拔,甚至大買特買。

年輕人們還自發地在網上呼籲:「三福再多開點,開到我的城市來。」

其實年紀更大一些的人都知道,在某創優品等生活零售小店開遍全國之前,三福百貨才是國內快時尚雜貨鋪的鼻祖。

那時,三福還未開進一線城市,它是成長於二三線城市的少女們在學生時代的共同記憶。但對於從未見過三福的年輕人來說,他們這幾年也沒少見證它將年輕消費者一步步招入麾下的征途。

一種髮型凌亂、長著香腸嘴的三福「丑娃娃」率先火遍全網。它不僅被做成了玩偶和掛飾,還出現在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髮夾和帽子。

圖源@睡不著

評論區當中,一半是在質疑「誰會把這玩意戴在頭上」,而另一半則是「他們的設計師審美路子好野。雖然丑,但我好愛。」

01

快時尚版的年輕人趕大集

三福給人的印象,首先是大。有經驗的人會告訴你,「逛三福,至少是2小時起步的。」

這家店看似只是個向年輕人兜售雜貨的小鋪子,門口不過是擺滿了帽子、文具、小貼畫等小商品。實際上,開在商場裡的三福,占地面積動輒上千平,深入走進你就會發現,裡面還別有洞天。

這裡的官方定義是百貨商店,你也確實能在裡面買到滿足衣食住行的各種物品。只不過,它們看似是日常所需,實則也可能毫無用處。

而在掉入三福宇宙的黑洞之前,新手都是從一頂帽子開始的。

「這裡很少出現所謂的百搭基礎款,每一頂都有強烈的設計感。但要麼過丑,要麼美得過於突出,比如最近在網絡上小有名氣的Kitty帽。」

圖源@Lily

你根本來不及思索,戴著它是否能自如地行走在現實世界。「當你目之所及都是毛絨、水鑽、扎眼的螢光色……此情此景之下,穿什麼都能找到與之匹配的帽子,毫無違和感。」

於是,你以為北上廣都做不到完全的穿衣自由,出身於二線城市福州的三福卻做到了。

「三福的設計師有一種不管你死活的審美。」

除了飾品之外,螢光色的運用還大片地延續到了服裝上,雖然辣妹裝尺碼齊全,不只「白瘦幼」才能穿,但設計風格讓人誤以為來到了亞文化發源地澀谷,「精緻土比單純的土,還要土。」

別家沒有的穿搭風格,三福為你填補空白;別家有的流行趨勢,三福也必須安排。比如今年的靴子,精準拿捏y2k復古風,不管什麼鞋型、什麼材質,都得給它加上一副不知道是叫襪套、還是褲腿的東西。

抓夾、發箍、小發卡像大集上的蔥姜蒜一樣,在櫃檯上被胡亂地堆成一座座小山,無論是當季的還是過季的時尚元素,三福只想一股腦地全都堆在你身上,這註定了沒人能從三福里空著手走出來。

02

但消費的癮,誰都逃不過

比起那些扎堆在繁華商區的快時尚品牌,三福的選址總是相對偏遠,似乎地理位置就註定了它的價格閾值。以帝都為例,三福進駐將近1年,已至少有4家門店,但最靠近城市中心的居然是在四環的五棵松,最遠的甚至在五環開外的房山良鄉。

因為它實在遙遠,以至於三福在網上火了這麼久,北京年輕人還不知道,它已經開進了帝都。

即便需要驅車苦苦尋覓才能抵達,但便宜的價格,讓年輕人們依舊趨之若鶩。「說某衣庫已經夠便宜的人,那應該是還沒體驗過三福的性價比。」

即便你初來乍到,沒有任何優惠券和會員折扣,三福的每一個貨架,本身也都在打折。

圖源@健康快樂

9.9兩件、19.9三件已然不值一提,在三福里,就連買包都可以是買一送一的。雖然有人在吐槽著「便宜沒好貨」,但更多人還是抱著一股堅定的信念感:

「都這麼便宜了,但凡淘到點能用的東西都算我賺。」

當價格達到了一種極致,消費者對商品的評判機制便消失了,反而是主動的自我教育起來。

於是,每每遇見三福的首飾被一些網友吐槽成「廢銅爛鐵」,三福信徒不氣不急,而是耐心地在評論區勸你:

「銅鍍銀的,開水加鹽燙一燙就能變亮」;

「925銀髮黑了,用指甲銼磨一磨就行」。

當你可以用低廉的價格買到最炸裂的審美,小某書上的流行趨勢也就一律消失。在自成一派的三福宇宙里,「沒有任何時尚壓力,只選自己喜歡的就行。」

03

小時候買不起的「時尚」

長大後我報復性消費

當其他年輕人去逛一次會員倉儲超市之前,還需要在二手平台上「求爺爺告奶奶」地有償借卡時——和別人拼卡、借卡,則是三福信徒們的常規操作,而且是完全免費的。

這是一種不存在任何鄙視鏈的消費場景,「遇見有人po出『無償借』『免費用』的字眼,你唯一需要遵循的規則就是保持禮貌,且不隨便使用他的滿減優惠券就行。」

80後北漂川川成為三福信徒十幾年了,她說,剛畢業那年,三福算得上自己在三線城市的老家唯一買得起、逛得起的店鋪了。

她買過12塊的沐浴露,買過59塊的打折小皮包,在三福的世界裡,時尚是快的,就連打折速度也像是被摁下了加速鍵。

你也許見到過某衣庫的吊牌被紅色的打折標籤貼得又厚又高,已經看不清它到底是多少季前的舊款,更拿捏不清他們打折的套路和頻次。

但是在三福,「上周還標價229元的連衣裙,這周可能就變成39了。」

圖源@瘦肉

北京女孩Lydia第一次逛三福,是在濱海城市泉州旅行的時候。她將這次體驗形容成「是一種迷失」

因為不了解當地天氣,沒帶夠合適的衣服,Lydia決定找一家快時尚服裝店,買些打折的基礎款湊合湊合。「當時大夏天的,我先被三福門口的毛線帽子吸引住了,又沿著文具貼紙的貨架一路迷失,完全忘了來商場的正經事是買一身涼快、舒服、實用的衣服。」

旅行途中惜時如金的Lydia,也一不小心在三福里逛了將近兩個小時。最後,她用300多塊錢,買齊了一整身衣服,甚至包括了一個手鐲、一雙襪子,和一隻包包。

「其實三福的價格未必比網絡上的某多多更加便宜,甚至稱不上旗鼓相當。但是網購畢竟看不見摸不著,線下購物又讓人囊中羞澀——年輕人只敢迷失在三福里,並且報復性地消費了一波。」

Ending:

小時候每天駐足在雜貨鋪,好不容易攢下十塊錢才能買得起那條塑料手鍊,如今年輕人也在三福里買到「殺紅了眼」。

川川說,自己本來戒了三福的癮,「30+的年紀,也不太適合再穿三福了。」但當她看到三福的一款高領打底衫,疊加了會員折扣和某音的優惠券,居然才39元一件,就又沒忍住剁手了。

看似迷失之下,三福信徒們也有屬於他們的消費理論:

你曾懷疑以低廉的價格,入手這些轉瞬即逝的潮流,到底是一種省錢,還是一種浪費。但是快樂的感受貨真價實,這好像就夠了。」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沒有人能從三福空手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