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不能打?大眾的"報復"來了

2023-08-05     車市觀察

繼奧迪品牌牽手上汽,7億美元入股小鵬,還要買零跑電動技術,大眾集團眼花繚亂的操作,讓人看不懂。

不少人熱議,打不過就加入,打不過就買回去,大眾對於中國市場的野心昭然若揭。其實,大眾的目的遠不止於此。

作為全球排名在前二的大眾,在各個市場春風得意,但是在中國市場卻是折戟沉沙。不僅燃油車市場份額被壓縮,電動車市場開拓並不如意,在被比亞迪等品牌反超之後,大眾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市場。

2023年上半年,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內地及香港市場共計交付145.19萬輛,同比下滑1.2%;其中新能源車型的交付量達到8.97萬輛,同比增長4.8%。雖然算不上難看,但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累計零售銷量952.4萬輛,同比增長2.7%;新能源車型銷量308.6萬輛,同比增長37.3%。大眾無論是整體表現,還是新能源汽車都沒有跑贏大盤。

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這一塊,同比增長4.8%,遠遠落後於37.3%,要知道這可是集合了,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奧迪品牌、捷達品牌,四大品牌之力,大眾「老大」的顏面基本無存了。

大佬就是大佬,不會自怨自艾,更不會選擇放棄。沉寂十年的刀郎,攜專輯«山歌寥哉»歸來,引發了樂壇的熱議。有人認為,刀郎這是報復傷害他的人,不少人也加入了討論,但是刀郎卻是不理睬、不解釋。

刀郎需要報復?不然,到了這個境界,最好的報復就是成就優秀的自己,對爛事付之一笑。大眾亦是如此。

大眾也是在報復,用的正是成就最好的自己。

打不過就合作,打不過就加入,打不過就買回來。

乍看之下,大眾集團的「三部曲」並無規律,但實際上卻有著成熟的思考。

在受眾比較龐大的家轎市場,大眾集團選擇小鵬合作。大眾集團與小鵬的合作,既有直接入股,也有技術研發和採購上的合作,還可以直接參與到公司決策層面。可以說是,典型的打不過就加入的策略。

兩者合作車型也有針對性,為大眾中國在中端轎車市場研發2款新車,而小鵬汽車的技術能力有著較大優勢。大眾自認為在中級車市場,自身軟體並不占優勢,而中國市場消費者熱衷的智能網聯卻是短板。

而奧迪與上汽的合作則不同,屬於購買智己電動車平台。奧迪與上汽有著合資公司,自成立以來銷量並不如意,新車投入比較乏力。奧迪與一汽成立了新能源公司,合作模式上有了升級,所以上汽奧迪面臨較大壓力。

可以說,奧迪品牌電動戰略上,更多投入了一汽集團,奧迪一汽成為重要載體。為了扭轉上汽奧迪的尷尬局面,轉而向上汽購買電動平台,也是無奈之舉。對於這樣的技術輸出,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待商榷。

廣汽向三菱輸出了電動技術,新車型並未拯救廣汽三菱。極狐也曾有過輸出技術平台的先例,極狐自身現在也是水深火熱。再加上,在奧迪這樣的高端豪華市場,能否被接受都是未知數。相對來說,捷達購買零跑技術則相對被看好。

捷達品牌本身研發能力有限,一直被看做是一汽大眾的「養老院」,在母公司沒有技術支撐後,向外尋求技術合作,則是水到渠成的。而且,在經濟性電動車市場,只要有足夠的性價比,還是有一定市場。

面對來勢洶洶的中國電動車市場,大眾集團不得不正視,師夷長技以制夷,在知道自身在短期內很難突破瓶頸後,大眾採取了與多家電動車合作的方式,來成就自身的電動戰略,從而起到與各品牌抗衡的目的。

這是一種戰略,也可以說是一種「報復」。用中國品牌的技術,來制衡中國市場,大眾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dc825147f59dcfd1d5122f3c60d9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