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認為,很多房企發展策略是「以銷定投」「量入為出」,在銷售沒有明顯改善跡象的當下,疊加企業到位資金持續下降,流動性趨緊,難免緊縮拿地。 ]
2024年上半年,房企的土地投資還在繼續縮減。
坐穩行業首位的保利發展,今年上半年只新拿了12塊地,相較於2023年同期新獲41個項目,總地價亦從上年同期的709億元驟減至126億元,銷售「一哥」的投資拓展力度明顯減弱。
前8個月新增貨值排名第一的綠城中國,上半年在全國範圍也僅新增了15宗土地,是近三年里拿地最少的一年。而萬科在上半年僅獲取3個新項目,項目總地價10.2億元,已消失在了權益拿地金額TOP100排行榜上。
克而瑞統計顯示,2024年以來,企業拿地越發謹慎,前8個月里,超七成企業投資金額同比下降,不僅僅是民企投資幾乎暫緩,過去一年拿地較多的央國企如華潤、保利、中海、招商投資金額同比跌幅均超50%。
中指研究院企業研究總監劉水認為,很多房企發展策略是「以銷定投」「量入為出」,在銷售沒有明顯改善跡象的當下,疊加企業到位資金持續下降,流動性趨緊,難免緊縮拿地。亦有觀點指出,從企業土儲來看,不少企業仍有貨可賣,但土儲結構不佳導致去化速度較慢了,進一步影響現金流。
事實上,不少企業都提及未來的重點是存量去化。審慎之餘,有投資餘力的房企仍積極關注著投資機會。多家房企管理層在談到投資策略時,均表示要聚焦於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尋求有確定流量的項目,以保證投資的安全性。
「按時還債優先於增量投資」
房企拿地收縮,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當前銷售的持續下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新房市場規模同比下降25%。有房企管理層表示,上半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6月有一定回暖,7月繼續回落,當前市場處於量價調整階段,信心有待恢復。
從企業端來看,中指院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百強房企銷售額同比下降38.5%,接近四成的降幅仍然較大。億翰智庫研究總監於小雨認為,在「以銷定投」「量入為出」的發展策略下,銷售情況的不樂觀就註定了投資的下降,而且如果把歷年的銷售金額與投資金額相比,就能發現,幾乎沒有企業敢於在波谷囤地、在波峰搶收,更多的還是順勢而為。
樓市低迷,市場下行,讓房企庫存的去化周期拉長。易居研究院發布的《百城住宅庫存報告》顯示,截至7月,全國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去化周期為26.6個月,超過合理去化周期12~14個月約一倍,去化壓力明顯處於高位。
這也使得過去幾年間在大手筆補倉的企業,當下的投資需求也就相應有所縮減。建發國際管理層表示,過去兩年,公司已經補充了大約3700億元的貨值。上半年的補庫存策略主要是維持庫存規模在一個可承受風險的水平,如果銷售情況良好,會適時補充庫存。銷售規模的下降也影響了房企借債、加槓桿的意願,壓降負債被放在了更優先的位置上。
事實上,由於近幾年房企不間斷出現債務違約、逾期等情況,外部環境也不支持企業繼續加槓桿,金融機構對房企的增量融資越發謹慎,導致企業的現金流更加捉襟見肘。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1~7月,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61901億元,同比下降21.3%,仍保持在低位。另據克而瑞,今年前7個月,65家典型房企的累計融資總量為2678.47億元,同比減少32%。
於小雨稱,以往企業對於業績的渴求、對於拿地的熱情,很大程度上也受資本的推動,現在沒有了加槓桿的環境,企業的拿地也難免受到影響。
在銷售回款和融資渠道都出現明顯收縮的情況下,再面對龐大的債務壓力,房企選擇減少投資,集中資源保證活下去。這其中尤以萬科為典型。
據披露,通過推進資產盤活和大宗交易,萬科在1~7月大宗交易簽約204億元,回款金額近百億元;同時,通過經營層面的努力,萬科在今年二季度經營性的現金流較一季度有所改善,實現42億正向現金流入。即便如此,萬科仍在今年上半年出現了有史以來的首次虧損,歸母凈利潤虧損98.5億元,同比下降199.8%。
過去幾年拿地兇猛的建發國際,也在短期內面臨著負債增加的情況。截至6月末,建發國際凈負債約439.58億元,較2023年底增加超百億,凈負債權益比率也從33.6%提升至45.72%。
在不斷加大的債務壓力面前,節流是必然之舉。劉水錶示,當前房地產企業流動性趨緊,也會導致房企緊縮拿地。
「沒有好城市,只有好項目」
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有餘力開展新投資的開發商,不約而同地選擇聚焦於核心城市的優質板塊。
中國金茂管理層就表示,要加大投資研策,更加聚焦核心城市、核心地段,更關注好板塊和好項目,同時投資標準也不降反升,以確保拿到好項目。
越秀地產董事長林昭遠在提及今年下半年的投資策略時也稱,要堅持以銷定投、穩健投資,同時要做精準投資,特別是在大城市,並聚焦一些收益確定性比較高的、現金流回籠比較快的項目。「以效益為先,把這個作為獲取項目的條件。」
於是,近來的土地市場上頻繁出現點狀高熱的現象,不少城市都有宅地高溢價成交。
8月初,上海徐匯濱江出讓了一宗宅地,綠城在72輪報價後以超48億元的總價成功競得,溢價率達30%,超13萬元/平方米的樓麵價創下了全國涉宅地塊最高單價紀錄。此前不久,綠城在杭州以6億元斬獲了臨平區一宗低密度地塊,溢價率則高達59.2%,創下2019年以來杭州市場的歷史新高。
於小雨指出,從企業當前的經營策略來看,很多都在「做優增量、盤活存量」,所以又有一些高價地出現了,「因為有實力拿地的企業都想要拿核心城市核心板塊有確定流量的地」。
不過,市場走勢也成為影響房企補倉的關鍵因素。建發國際管理層強調,下半年,將根據銷售情況和市場預測來調整補庫存的步伐。如果市場不確定性增加,可能會放緩補貨速度。同時,公司會關注那些庫存緊張、經營所需的地方,確保適時補充庫存。
相較而言,近來拿了不少明星地塊的綠城,在城市的投資選擇上跟往年有所不同。該公司行政總裁郭佳峰表示,雖然仍然看好能級較高的一二線城市乃至核心區,但是今年也有很多新問題:以前認為上海、北京、杭州的投資相對比較安全,但是現在這些城市也有很多項目面臨虧損。
「沒有好城市,只有好項目。」郭佳峰表示,因此綠城在投資時會重項目輕城市。接下來的投資將從兩個方面進行決策,第一是重項目輕城市,第二就是兌現度的考量,風險度的把控會更謹慎。
不過整體而言,綠城「今年投資更為謹慎,總體投資力度會比去年稍微弱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