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破7,以後通脹導致保額不夠用怎麼辦?

2019-08-20     譜藍保

原創: 譜藍君 譜藍保

上周,相信大家都收到了一個爆炸性的新聞——離岸、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雙雙跌破「7元關口」。

通俗點說,就是人民幣兌美元貶值了


截止至8月12日17:32分,人民幣匯率依然維持在7以上。

其實在保險中,也存在著通脹的現象。

比如很多朋友經常問譜藍君:

「現在買50萬重疾保額是夠了,但通貨膨脹,幾十年後保額不夠用了,但醫療成本、新型治療手段費用可能一直在上漲,怎麼辦?

「既然明知道幾十年後,保額會不夠用,那現在配置保險還有意義嗎?」

今天譜藍君就來跟大家聊聊,通脹讓保額不夠用,我們該怎麼做?

主要內容如下:

  • 通脹讓保額不夠用,還有必要配保險嗎?
  • 有能抗通脹的產品嗎?
  • 面對貶值,我們能做什麼?


1

幾十年後通脹讓保額不夠用

現在還有買保險的必要嗎?

通貨膨脹,是指在貨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

通俗點講,就是錢沒那麼值錢、不禁用了。


同樣,保單也會受到通脹的影響,保額變得越來越不夠用了。

那麼咱們現在是不是就沒有必要配置保險了呢?

當然不是!

01

買保險是為了防範風險

先保障當下,再考慮長遠目標

我們之所以要配置保險,是為了防範風險,只要你的人生風險和財務責任還存在,那麼就有必要配置保險。

至於保額不夠用,那只能說明保障力度不夠,我們要做的,是要想辦法把保障力度補充上來,而非直接放棄掉整個保障規劃,讓自己暴露在風險中。

這就好比我們要為自己的家庭築一面防火牆,動工前發現牆可能不夠高,難道乾脆就不動工了嗎?當然是要想辦法把牆蓋高一點。


覺得自己(財務)資源不夠?

之前和大家說過,配置保險的三大原則,其中一個就是保障當下。

先把當下的風險轉移出去,有充足的預算,再去考慮將來的保障問題。大家不要本末倒置,不要因為不夠資源做足未來的保障,就連當下也不管了。

02

通脹率會下降、趨於平穩

保額貶值速度放緩

過去幾十年,中國因為經濟發展迅猛,所以通脹率也呈現出非常態的增長。

錢貶值的速度有多快呢?

一般使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增長率來反映通貨膨脹率,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年的數據——


(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我國通貨膨脹率最高的時間段,曾一度飆至24%!

這是什麼概念?今年手上的100元,到了明年只值76元了。

不過,隨後的通貨膨脹率就慢慢穩定下來,波幅變小,在0-5%之間波動,近幾年基本維持在2-3%。

未來,國家經濟也會維持在一個「穩」步增長的狀態,而非快速爆髮式的增長,保單的貶值不會像過去那麼快了。

03

個人收入水平、財務責任

也會相應增長

大家不要把通脹想成一件很可怕的事,通脹出現惡性影響(讓貨幣貶值了),說明全社會的經濟在快速增長。

到了那時候,我們每個人的收入也會相應增長的。難道全社會經濟都在增長,唯獨你的收入一直不漲嗎?不會的。

你看幾十年前,讀大學只要幾十元錢,現在每年學費動輒上萬,大家會覺得讀不起書嗎?不會嘛,因為大家的收入也高了。


而且,我們說過保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為保障需求是和我們的財務責任掛鉤的,財務狀況是動態變化的,保障責任當然也要作出相應調整。

比如若干年後,你又買多了一套房,生多了一兩個孩子,那麼財務責任增加,肯定也要加保的呀。

難道那時候,咱們收入增加,有錢買房了,卻沒錢加保嗎?不會吧。




所以,如果你現在預算充足的話,直接把保額調高,為通脹預留一點空間;

預算不夠,就先滿足當下的保額需求就好了,等到以後保額不夠用的時候,加保就好了呀。

不用擔心自己那時候買不起保險,更不要因為沒有能力為以後配置高保額,就直接連當下也不保障了。

2

保額貶值,我們能做什麼?

其實,譜藍君上面已經有提到了。

從保障的角度來看,要避免未來保額不充足有兩種方法:

1、現在就把保額調高,比如直接買到100萬保額的重疾險,保證保額足夠高,無論未來怎麼貶值,都能保持足夠的購買力;2、未來保額不夠的時候,加保,維持家庭保障的動態平衡。


當然,兩種方式都各有缺點——

第一種,可能會造成當下財務資源的浪費,除非你的預算非常充足,沒有保費壓力;

第二種,以後想要加保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健康問題而受阻。

大家可以結合著來,比如:

首次投保的時候,在保費預算內追求最高保額:比如40萬終身重疾險+20萬定期重疾險,定期險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費壓力,又能保證當下和未來至少5-10年保額的充足;

等到以後,我們的預算充足了些,保額又不夠用了,再適量加保

3

有能抗通脹的產品嗎?

有不少人覺得,我買那種每年有分紅的理財型保險,不就可以很好地抵禦通脹了嗎?

譜藍君這裡總結了幾種大家認為能抗通脹的產品,一起來看看是否真的有效:

1、分紅險

有些理財險有分紅,有些沒有。但是譜藍君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對分紅抱有太大的期望。

分紅是根據保險公司經營狀況基礎上的紅利分配,其收益是不固定的,同時也是無法保證的。

我們看到的分紅利率,都只是在假定的前提下,保險公司給出的演算,條款上也寫明了「保單紅利是不保證的」等相關字眼。


因為分紅是和保險公司的經營情況相關,如果公司經營情況不佳,沒有分紅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對於保險公司來說,分給消費者紅利,並不是義務。

也就是說,分紅可能有,也可以沒有

紅利的不確定性極大,但這種產品通常保費都很高,所以建議大家謹慎購買。

2、萬能險

萬能險的構成相對比較複雜,也就是把你上繳的保費放到一個投資帳戶里複利滾存,帳戶利率只有最低保證利率,一般都很低,只有1%~3%。


而且要注意,不是上繳的所有保費都會複利,一般前5年會逐年扣除年交保費的50%、25%、15%、10%、5%作為手續費,剩下的還要扣除保費成本才進入帳戶。

這麼一算下來,實際上的收益是很低的,而且疾病保障範圍非常有限,除非最低保證利率真的能趕上通貨膨脹率,否則譜藍君不建議大家購買萬能險。

3、年金險


年金險,顧名思義,就是以年份為單位可以領取一筆錢的保險,比如教育金險、養老金險等等。

看起來好像很划算,我交幾年的錢就可以一直有錢領了。

實際上,年金險的內部收益率很低,有些甚至不到1%,完全談不上抗通脹,而且沒有疾病保障,譜藍君不建議大家配置。

4、純保障型重疾險

以上三種,都屬於理財型保險,這些產品首先在健康方面的保障就很不充足,比如同樣1萬元保費,可以買50萬保額的純保障型重疾險,但卻只能買20萬保額的理財型保險;

另外上面也有提到,其實它們的儲蓄、理財收益率也是很低的,遠不足夠抵禦通脹。

反觀現在市面上的純保障型重疾險,已經順應了消費者的需求,推出了一些有保額增長的重疾險,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保額貶值的問題。


比如:

晴天保保少兒重疾險:保額每2年增長15%,最高增至175%保額;大黃蜂2號少兒重疾險:前11個保單年度,重疾保額按5%福利增長;嘉樂保重疾險:60歲前,重疾額外賠付50%保額;嘉多保重疾險:50歲前,重疾額外賠付20%保額;倍加爾保重疾險:重疾每次賠付遞增10%保額;備哆分1號重疾險:前三次重疾賠付一次增加10%保額;……


這些的保額遞增才是最實在的,明明白白地寫明在保險條款里的,而不像理財險的分紅一樣不確定;

拿「前10年每年保額按5%複利遞增」來舉例,以通貨膨脹率為3.5%為例,這一條款就能把通貨膨脹帶來的貶值延遲至少15年!

其次,純保障型的保險,對疾病的保障更齊全,保費也更低。所以大家可以考慮配置這種帶有保額增長的保障型產品,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保額貶值的問題。

4

說在最後

譜藍君說過,家庭保障配置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並不是買了保險就可以安心度過一輩子了。

隨著通脹的發生,全社會的經濟快速發展,家庭財務情況也有可能會改變,所以我們需要根據環境的變化隨時調整我們的保障方案。

譜藍君建議,初步配置完保險後,在以後的每3~5年,都要需要根據自己健康狀況、家庭經濟收入、保險產品更新等因素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保險方案,這樣才能持續享受充足的保障。

作為消費者,我們能做的就是掌握正確的方式去解決「通脹導致保額縮水」這個難題,結合家庭實際情況,把握未來發展動態,定製家庭專屬的保障規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XpdrWwBvvf6VcSZkrr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