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紀實72小時》主創:用記錄的力量,發現平淡生活中的「真」

2019-11-05   文娛頭版

看似平凡的地點,卻遇到有故事的人。

作者:袁鑫笛

不間斷拍攝72小時,不能擺拍,不能補拍;順序取材,剪輯時出場順序不允許變更……

作為日本NHK最受歡迎的紀錄片之一,創辦於2006年的《紀實72小時》,迄今為止已播出200餘期。2018年6月,稻來傳媒與NHK首次合作推出《紀實72小時》(中國版)第一季,在騰訊視頻獲得2.5億次播放。昆明翠湖邊,送別紅嘴鷗的候鳥老人;北京798,給未來的自己寫信的年輕人;橫店萬盛街,堅持逐夢的男女老少……許多看似平凡的面孔,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時隔一年,由企鵝影視出品、稻來傳媒製作的《紀實72小時》(中國版)第二季回歸,於10月17日起,在騰訊視頻獨家播出。節目組選取了現實與懷舊交織的老茶館、兩平米見方的迷你KTV、深夜穿梭在北京的公交車等13個獨具特色的場景,講述中國人的日常,站在生活的交叉路口,觀察、記錄,為中國溫暖存像。

為探尋這些幕後故事細節,《廣電時評》記者專訪了《紀實72小時》(中國版)總導演張學嬌和製片人李潔,聽他們分享"存像"的全過程。

72小時的晝與夜

「《紀實72小時》每一期會選擇一個固定的地點,從開機到關機一共72個小時,連續不斷地對路人進行隨機採訪,聆聽他們的故事。」還沒等記者發問,李潔就主動介紹了節目的獨特之處。

6月20日14:00,拍攝團隊走進位於重慶黃桷坪4號的交通茶館,28張方桌几乎座無虛席,有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也有愛擺龍門陣的重慶人。次日清晨,6:00的茶館裡都是老茶客,一位頭髮花白的中年大叔,在自己熟悉的座位上,一邊等待著自己的朋友,一邊講述交通茶館的由來。中午,茶館裡的年輕人和遊客多了起來,一位20歲的女孩,對著鏡頭說「媽媽,我談戀愛了。」第三日傍晚18:10,拍攝已經過52個小時,紅磚柱、木橫樑,昏暗的燈光下,坐著一家人,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紀實72小時》(中國版)第二季就在這個不大卻異常熱鬧的茶館中拉開了整季節目的序幕。

起初,張學嬌認為《紀實72小時》的拍攝方法很簡單,「不就是在一個固定地點連續拍3天,隨機找人來做採訪嗎?」但沒料到想要拍得好,對攝製組的要求很高。由於拍攝對象的隨機性,常常出現被採訪對象拒絕,連拍的全是無用素材。而且還有三條不能觸碰的紅線:第一,絕對真實,不允許擺拍;第二,拍攝72小時,不能補拍;第三,順序取材,剪輯時出場順序不允許變更。這無疑增加了製作的難度。

要在短短十分鐘的採訪中打開受訪者心扉,與其建立信任,讓他們講出自己的故事,的確不容易。為了減輕受訪者的壓力,現場的工作人員儘量精簡,只留下了導演、攝影師、錄音師三人,張學嬌坦言:「我們只能不斷地去嘗試,提高自己的採訪技巧。」

除此之外,張學嬌和她的團隊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拍攝前,她會對選定的拍攝場景做大量的調研,「這個地方什麼樣的時間,人流量大概是多少,來的人大概都有哪些身份。」大量的調研資料會給張學嬌帶來創作上的指向性,在拍攝北京迷你KTV前,收集的資料都匯聚到一個主題——孤獨經濟。然而,事實剛好相反,來到迷你KTV的人,不都是形單影隻,有想來一展歌喉的母女、久別重逢的好友、深情對望的情侶……他們相聚的方寸之地,瀰漫著溫馨、浪漫、幽默的氛圍,而非孤獨經濟所映射的淡淡哀愁。

72小時的晝與夜,上演了很多意料之外的故事。張學嬌感慨:「對於創作者而言,這是節目最大的魅力,直到拍這個片子我才發現我這麼不了解我們的生活,這麼不了解周圍的人。」

面對質疑,照單全收

第一季播出後,節目收穫了不俗的播放量和廣泛的關注,隨後,觀眾對於剪輯、配樂、畫外音、採訪技巧的質疑也紛至沓來。面對觀眾的意見和批評,李潔照單全收:「我們低估了拍攝的難度,很多問題的確存在,我們會努力地調整。」團隊收集了網上的負面反饋,反覆對比研究,第二季節目,便做出了改善。

明顯的變化在於採訪技巧。迷你KTV的場景中,導演多次引導被訪者說出他們內心的故事。身穿黑衣的貴州男孩性格內向,一個人在迷你KTV中唱歌,面對鏡頭總是閃躲。「他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孩子,但是這個節目特別重要的是要通過對方的語言,去表達他的現狀和價值觀。」張學嬌提到,「他是有故事的人,如果表達不好就該放棄嗎?如果是第一季的話,我可能努力半個小時就放棄了,但這次我沒有。」於是,觀眾在節目中就聽到了那句「你是為了練膽量嗎?」對於已經到嘴邊的話,拍攝人員學會了向他進一步引導。

在改進的路上,日方攝製團隊也為其提供了諸多指導。第二季拍攝時,日方導演來到現場,為節目製作提出了寶貴建議。張學嬌和團隊還曾飛到日本「上了一次剪輯課」。她表示團隊從深入的學習與交流中獲益良多,「生活里從來不缺少故事,缺少的是我們的發現。」

在與記者的交談過程中,日方對第一集重慶茶館的反饋郵件來了:「他們認為重慶的這一集整體的呈現和日本版非常像,第二年我們把節目做到這個水準是可以的,但是也提了很多的建議。」

對於李潔來說,第二季節目創作中最大的收穫是創作思路的轉變。構思第一季節目時,團隊想選取13個最能代表中國的地點,涉及當代中國人全部日常生活,儘可能展現中國社會的全貌。當時日方曾經提出「中國那麼大,先把北京拍好」的建議,「那時候還覺得對方小瞧了我們。」如今,李潔慢慢發現,「這個節目最大的價值在於,通過一個一個地點的累積,10個、20個、30個、50個……慢慢讓大家知道,我們這種影像的記錄是有力量的。像拼圖一樣,讓你看到中國人生活的一個面貌。」

新一期節目把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更多角落,鬧市中的付費自習室、碩大城市中往來的夜班公交車、東北人離不開的澡堂……每個72小時里好像都有你我他。正如豆瓣上有一條熱門評價那樣寫道:「看似平凡的地點,原來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看別人的故事,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生活不易,我們都在努力前行。」

「我們並不孤單」

在紀實影像領域深耕多年,李潔和張學嬌深切地感受到了行業發生的變化。近些年,《生門》《手術兩百年》《人間世》《城市24小時》等社會紀實節目,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張學嬌看來,「是網際網路提供了一個新的平台,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看到社會紀實類作品。」李潔也欣喜地說:「得益於網絡的發展,有更多同行可以參與其中,讓我們感覺並不孤單。」

《紀實72小時》中國版的誕生,也可歸功於視頻網站入場紀錄片領域帶來的良機。資金的支持,在某種意義上令原本略顯「清貧」的紀實領域少了許多後顧之憂。張學嬌和她的團隊多次飛往日本學習、取經。「我很珍惜這樣一個學習、交流的機會,對於整個紀錄片行業而言也是好事。」同時她也在思索《紀實72小時》模式的在網際網路時代到底有何優勢?

「網絡興起,大家可能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看很長的片子,《紀實72小時》讓你在較短的時間看到很多人的生活,隨之不斷有新的東西湧進,讓觀眾覺得普通人的生活原來也沒有那麼單調。」採訪接近尾聲時,張學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讓今天的人們在故事裡看到自己,讓未來的人們看到2019年中國的時代影像。」第二季節目這句宣傳語也是影片的價值所在。72小時的晝與夜裡,還有不少生動鮮活的時刻值得觀眾發現。

·End·

編輯 | 饒文淵 佘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