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春之祭》巡演上海開演 死之獻祭的道場開啟生之狂歡

2019-10-18     眼見

「時隔一年的《春之祭》經歷了歐洲巡演滿載盛譽回到中國開啟了她在國內巡演的上海首站。

面對大師級主創團隊的創造,我更想說16位舞者:在昨晚,我看到16位舞者正在脫胎換骨、破繭而出般的狀態;看到身體關節中的音樂細節、看到彼此摩擦間的結構線索…創造者的「圖形意念」在身體上漸漸顯現,看到她們體內隱藏著的那隻編者之手的蘊勢… 對於創作而言,演員的詮釋是創造者的化身,那個魂魄唯有透過身體(樂器)的載體來傳遞。

我為昨晚所看到的身體而歡喜,它讓人確信這些身體在未來的可能性… 對於楊麗萍,雖然她在世人眼中已是登峰造極且爐火純青,但我所看到的她是在為精神的終極魂魄而攀登--作為一個信徒在攀登。她對作品的謙遜之語,讓你剎那明白這顆對藝術的虔誠之心、其實是對彼岸的信仰之心。為此,更加祝福舞者、期待舞者!」——何訓田

11日晚,楊麗萍舞劇《春之祭》在上海保利劇院上演,正式開啟國內巡演之路。當晚的舞台、燈光、音樂、舞者形態……無一不是觀眾談論的話題。

粉絲說:

15日,《春之祭》團隊前往南京保利劇院演出。當晚演出結束後,楊麗萍及其主演團隊與在座的觀眾們進行了一次分享。

本劇主演小金花是一個大理農村的白族孩子,11歲之前還在田裡干農活,上山砍柴。後來被楊麗萍發現,15年以來一直跳舞,近幾年擔任多部舞劇的主演,本劇籌備的兩年多時間內,僅《雙修》一段舞蹈,她足足跳了上千次。主演祭司的朱鳳偉(大朱),最喜歡赤腳跳舞,因最近參加《舞蹈風暴》名聲大噪,在現場擁有眾多粉絲。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用在楊麗萍和她的舞蹈身上最為貼切。在與觀眾們交流時,楊麗萍也談了自己的理解,她現在做的實驗性現代舞,比如《十面埋伏》《春之祭》等,正是要把中國的文化、符號甚至服飾、妝容、美術這些東方美學,用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出來,並且達到世界級審美,得到國際認知,在全世介面前展現。16日晚,《春之祭》還將繼續在南京保利大劇院上演。

與大多數《春之祭》版本只留黑、白、灰、紅的極簡美學相反,美術指導葉錦添為楊麗萍設計的舞台具有濃烈的東方風格:朱紅、漆黑、鈷藍、土黃的濃烈色塊,鋪滿地面的六字真言,藏式面具垂墜的流蘇,度母光環上鑲嵌的的寶石(度母,全稱聖救度佛母,為觀世音菩薩所化現之身,藏傳佛教篤信度母可以普度眾生。楊麗萍版《春之祭》借用了大量藏傳佛教元素),舞者的螢光指套,閉目時眼皮上繪著的眼睛……

音樂自黑暗中響起, 15名舞者同時啟動。三角陣和著誦經聲共振,頭、頸、肩、肘擰錯,腰背的俯仰傾拉,都在敦煌風格縝密的舞譜定規下完成。這畫面仿佛不是人在起舞,而是唐卡上的神靈復生。

神女的長指甲浸滿綠色,引春上身化為春神,由一段集體舞蹈宣告了季節「春」的到來。祭司自代表神間的半圓形銅台上走出,在多而媚的春神之間糾纏行進,與其融合旋即又與其分離。祭司藉助獅頭在眾少女間展開一項儀式,從最初邂逅的少女開始,她們側身,依次把頭伸進獅子圍滿獠牙的嘴--獅子的形象在佛教中代表至高無上的力量,這種力量對抗著混沌迷茫的世界,讓人振聾發聵。

一個很奇妙的服裝創意是,在扮演祭司的舞者背部添上森森白骨以代表祭司「死」的一面,而當祭司以正面示人的時候,展現出的則是其「生」的一面。在混沌如母胎的黑暗中,舞者的身體被追光依次照亮,肢體的韻律仿佛樂譜上被描黑的音符,舉手投足間氣息的灌注則如梵音吞吐,在劇場內放大、彌散。

楊麗萍版《春之祭》調用了如此多的美學符號,用以縫合神與人、中與西、繁與簡之間的裂隙。將東方式的轉換融入其中,即從獻祭到獻身--類由被神選擇的祭品,變成主動犧牲的修行者。神與人之間的絕對統攝關係隨之翻轉。

10月11日起,楊麗萍版《春之祭》正式踏上國內巡演之旅……死之獻祭的道場上,開始了生之狂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LPU4G0BMH2_cNUghtY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