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經驗專家建議:有漁民稱之「黃顙魚新冠病」,該如何治療?

2020-04-29   中國水產養殖網

2020年3~4月浙江湖州暴發了前所未有的黃顙魚病害大流行,業界稱為「黃顙瘟」。病害在湖州的菱湖鎮和東興鎮暴發最為慘烈,同期廣西桂平、廣東佛山、四川眉山和湖北荊州等水產養殖區也時有發生。該病傳染速度快(三至四日便可傳染至相鄰魚塘),死亡率高(一旦發病只需數日就全軍覆滅),讓業界人士不寒而慄(養殖戶急於售魚導致魚價類似白菜價),有的漁民稱之「黃顙魚新冠病」。該病與去年此期暴發的鮰魚暴發性死亡有些類似,但也存在顯著差異。

一、流行規律

病魚頭部和肛門發紅,體表片狀脫皮,鰓部紅腫,花肝或白肝,魚油超標發黃或發青,體表掛髒,黑膽黑脾腫腎,下頜和腹部多出血,體表分布斑點,有的病魚並發腹水、爛身、爛嘴,富粘或脫粘等。發病規律為突然停食,爬邊或漫遊,塘間相互快速傳染,病魚大量偷死池底(有些池塘3~4日全軍覆滅),池塘潑灑殺蟲或消毒劑會加快死亡,許多漁民談之色變,紛紛廉價緊急賣魚,造成的損失慘不忍睹。

二、發病原因

1放養密度過大造成池底亞缺氧而發病

黃顙魚屬底棲魚類,養殖密度超標,魚類在池底形成擠壓應激,魚群的呼吸作用造成底層水域的亞缺氧,長期亞缺氧會造成黃顙魚體質下降,長此以往黃顙魚會體質下降,給病害暴發埋下安全隱患。

2在消化功能紊亂下強直投喂而發病

黃顙魚經過越冬體質虛弱,有的魚池水質不良,黃顙魚會出現肝膽脾腎綜合徵,進而魚油發黃或發青等,體質會進一步下降,消化能力也相對減弱,此時養殖戶強直投喂,會造成消化不良、脂肪肝或腸道功能的紊亂,嚴重時引發腸炎繼而導致病害流行。

3天氣異常及魚體出現過敏反應而發病

初夏天氣忽冷忽熱,風大風小,水溫突變,魚類會應激發病。初夏陽氣偏重,魚類心火亢進,魚頭髮紅,鰓絲也會出現紅腫症狀,此時魚類過敏反應強烈,受到外部刺激(藥物刺激或水質突變)就會出現停食、爬邊、漫遊和出血等症狀而發病。

4病原體趁虛而入形成復合感染而發病

黃顙魚突然停食、爬邊、漫遊和急性死亡及傳染,此乃惡性病毒感染之症候。黃顙魚體表掛髒分析為黴菌或真菌感染。並發的腹水和腸炎是致病菌感染的表象。

5水域綜合毒素超標加快了發病速度

底質惡化(淤泥發酵惡臭),藥殘藥害(劇毒殺蟲),水質毒素(pH值、亞硝酸鹽、氨氮、藻毒素等超標)等皆是病害暴發的幫凶。

6機體營養不均衡形成亞健康而發病

黃顙魚長期投喂人工顆粒飼料,在飼料營養不均衡(維生素匱乏或脂肪超標),過度促生長(激素促長或催眠促長),水質不良(水質渾臭)等情況下,魚體會出現肝膽綜合徵、肥胖症、鰓紅體紅、黑脾腫腎、身體消瘦等亞健康狀態,久而久之黃顙魚就更易發病。

三、預防措施

1合理降低養殖密度

精養黃顙魚密度過大會形成明顯的擁擠應激。黃顙魚底棲生活,魚群大量集中在池底,池塘的中上層水域沒有充分利用,養殖戶混養少量花白鰱只能起到表層凈化水質的作用,這種生態效應向下擴散力量有限,若要有效降低養殖密度,則應在水體中部搭建棲息平台,分散黃顙魚的生態布局,這樣更為科學有效。

一線經驗專家建議:有漁民稱之「黃顙魚新冠病」,該如何治療?

2充氣增氧兼涌浪混合

黃顙魚底棲生活,其對底部溶解氧要求較高,水體分層形成溫躍層對黃顙魚危害較大,因為溫躍層的出現會導致底層水的惡化,底泥更易發酵變臭,給黃顙魚的生長發育帶來危害,病害也容易暴發。充氣增氧能有效提升底層溶解氧,涌浪混合能有效打破水體溫躍層,阻止水體分層現象的發生,這對黃顙魚養殖很有益處。

3控料呵護腸道健康

黃顙魚為雜食性魚類,養殖過程要做好控料管理工作,科學控料(投喂黃顙魚專用飼料,根據天氣、水質、體質、水溫等設置日餌率等)能有效呵護腸道健康。實行七成飽投喂技術,選擇易消化的專用配合飼料,不僅能有效保持黃顙魚最佳食慾,而且可有效阻止腸胃炎的發生。腸胃道健康了,黃顙魚新陳代謝就旺盛,病害也難以暴發。

4針對性抑殺病原體

黃顙魚屬無鱗魚類,對藥物比較敏感,養殖過程應謹慎使用刺激性藥品,定期殺菌消毒可選用10%聚維酮碘溶液+五黃抗毒液混合潑灑(對G+和G-菌效果好),或加味五倍子散+水楊酸混合潑灑(對黴菌和真菌效果好)等。

5抵抗應激加強免疫

黃顙魚的鬍鬚觸覺發達,體表黏液系統完善,免疫器官比較原始,其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天氣突變、轉水缺氧、藥物刺激等對黃顙魚影響顯著。在惡劣天氣應及時潑灑抗應激藥品;在水質惡化時應及時改水解毒;在殺蟲消毒後要及時對應解毒;日常定期保肝護腎保免疫等。

6中草藥多維預防保健

中草藥具有保健體質、促進消化、強化免疫力等諸多功效。給飼料定期科學添加中草藥(金銀花、板藍根、地榆、烏梅、大黃、穿心蓮、黃芪等)對該病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四、救治建議

此病暴發若能開食則病魚仍有一線生機。黃顙魚患病多會停食,體內病患是致死的關鍵,醫者有「內病還得內里醫」之說,這就給醫治帶來很大難度,開食不成則治療無力。

救治首先考慮開食(改良環境,消除應激,對應解毒等),其次考慮外潑標本兼治(抗病毒,提升免疫力,中藥消炎等),再次考慮內服治本和鞏固療效(藥劑相互促效,中西結合,療程要充足等)以防復發。

根據本人多年診治魚病的經驗,現將自己的救治建議介紹如下,供同行參考。

第一天上午(8~10點)用腐植酸鈉片1kg/2畝·米+維生素K3粉250g/畝·米混合化水潑灑;黃昏(18~19點)干撒粒粒氧500g/畝·米。目的為解毒、止血、開食和提高水體溶解氧等。

第二天上午(8~10點)亞甲基藍50g/畝·米+加味五倍子末200g/畝·米化水混合潑灑;黃昏(18~19點)干撒粒粒氧500g/畝·米。目的為安全抑菌消毒,主要消除體表和魚鰓部的病原體和提高池水的氧化還原電位等。

第三天上午(8~10點)百草精華液1kg/2畝·米+黃芪多糖250g/畝·米混合化水潑灑。目的是提升黃顙魚的免疫力並抑制養殖環境中的惡性病毒的繁殖生長。

第四天(同第三天用藥)

第五天上午(8~10點)10%聚維酮碘溶液250ml/畝·米+五黃病毒凈1kg/2畝·米混合化水潑灑。目的是廣譜抗病毒殺菌,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

若部分黃顙魚出現攝食現象,則隨時採取控料投喂法,並積極內服藥劑實施救治。

按5%的日餌率計算,黃芪多糖5g/㎏料+10%氟苯尼考5g/㎏料+5%新黴素4g/㎏料+板藍根末8g/㎏料+維生素c+e粉3g/㎏料,連喂五天。目的為消炎、抗病毒、止血和提升免疫力等。

五、注意事項

1此病不可選用刺激性藥物潑灑救治

發病後黃顙魚體質虛弱,過敏應激反應強烈,潑灑刺激性藥劑如殺蟲藥、含氯消毒劑、強酸強鹼等,就會加快死亡,甚至有全軍覆滅的可能。醫治此病應先治標後治本,也就是先緩解病徵,免疫強體,然後內服治本,最後外消鞏固,以防復發,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2促進開食和科學內服是救治該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黃顙魚暴發此病,體內病患是最致命的因素。此病暴發停食異常突然,給內服治療帶來一定難度,故此病防控遵守「預防為主和治療為輔」的原則。醫治此病一定要考慮儘早開食,開食是內服的基礎,若徹底絕食那救治工作也已化為泡影。

3消除黃顙魚亞健康是有效預防該病的舉措

水質不良,底質惡化,營養失衡,生理失調,長期應激等均會引發黃顙魚亞健康。黃顙魚亞健康會引發體質虛弱和免疫力下降,病毒及致病菌等病原體才會趁機侵入而發病。

4此病的發生存在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當病因積累到一定程度,黃顙魚紅鰓、腫鰓、紅頭、脫皮等就會出現,病魚過敏反應強烈,當受到天氣突變,水溫突降,暴食強喂等刺激後便會突然發病,可見,應激和過敏點燃了發病的導火索。

5慢性腸炎也是發病的內在因素之一

水產養殖業的不斷集約化,腸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魚類的腸炎類似人類的感冒,是發病的重要誘因之一。慢性腸炎會引發肝膽病患,也會消弱免疫力,還能引起諸多併發症,故控料投喂,呵護腸功能,防控腸炎等,也是抑制該病暴發的手段之一。

6實施池塘隔離措施防止病患流行傳播

對發病的池塘進行養殖隔離,禁止池水外排,實施隔離消毒措施,對死魚進行無公害處理,對工具實行徹底消毒和曝曬等,以防病患橫向和縱向傳播。

今春「黃顙瘟」的暴發原因較多,飽食造成腸道亞健康,促生長引發肥胖綜合徵,氣候多變產生水溫突變應激,盲目用藥形成藥殘藥害,水質惡化出現水體毒素增多,營養不均衡致使免疫力降低等。要徹底預防和根除「黃顙瘟」,從根本上講還得從環保入手,因地制宜,優化布局,轉型升級等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走立體混養,種養結合,自動排污,資源循環,生態發展之路,是杜絕該病發生的上策。(出處:科學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