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州名街 箱箱街:美食名街 懷舊童年

2020-04-12   噠噠君的視野



箱箱街,呈南北走向,是樂山內城緊靠城牆的一條街道。原南起會江門(現起濱河路),北至東大街中段,與順城街對接,長372米,寬6米。舊名察院街(以街上原有明代的察院署故名)。

樂山箱箱街 劉躍平/攝

這條街的得名,並不是因為這是買賣箱子的街。1981年地名普查時,考證其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清末民初玻璃製品相對普及,糖果鋪老闆為趕時髦以招攬顧客,以紅或彩色厚紙板做成長方形盒子,外用透明玻璃作裝飾,人從外面可見盒中糕點,非常漂亮。由於製作精巧,玻璃稀奇,糕點食用後常作為兒童玩具,娃娃們稱之為「箱箱兒」,愛不釋手。其實,這種玩具與當今兒童所玩的許多電子玩具有天壤之別,但當時兒童們所稱的「箱箱兒」卻被人們所接受,於是就稱此街為「箱箱街」,原來的察院街名反而被遺忘了。另一說法是此街曾有幾家製作梳妝檯、鏡框的作坊商店,當時也製作一種小木箱,不少婦女弄來裝針頭麻線,這種小木箱亦稱為「箱箱兒」。

民國時期,隨著深受娃娃們喜愛的糕點盒子退出歷史舞台,好幾家銅匠鋪開設在此街,專門製作生活用品和銅質民間樂器。其中,羅正泰的川戲大鑼等頗負盛名,成為名牌產品。銅器生產要敲敲打打,買鑼鈸要試音,於是此條街上成天「咣咣鐺鐺」,因而一度被稱為「打銅街」。


箱箱街街景


從明之察院街到箱箱街再到打銅街,經過市民對3個街名的篩選,因「箱箱街」音調響亮順口,使得這個街名得以保存流傳下來。文革期間改名為解放路西段,1981年地名普查時復名為箱箱街。

箱箱街上的美食較多,有名的數百年老店——「遊記肥腸湯」和一家30年的老店——「王二嬢缽缽雞」。

「遊記肥腸湯」吸引著很多外地遊客前來打卡,嘉妹兒向大家推薦幾道這裡的特色菜品:元帥肥腸湯、火爆肥腸、紅燒肥腸、白斬雞、甜皮鴨。特別推薦獨創菜品:糯米腸卷、香脆鹵腸頭。糯米包裹著肥腸炸制的外酥里嫩,別具一番風味;香脆鹵腸頭用特製滷水進行滷製,味香有嚼勁。


遊記肥腸


燒肥腸


糯米腸卷,香脆鹵腸頭


如今,80後、90後樂山人從小吃到大的「王二嬢缽缽雞」,已從街道里側搬到街口,並率先創新改進上菜方式,從以前的放在一大鍋里任人選擇,改為將食材放進冰櫃里由顧客自己挑選,吃多少拿多少,保證了菜品的乾淨衛生。在此,嘉妹兒也向大家推薦這家的特色菜品:牛肉、鴨腸、雞腳皮、三鮮冰粉、涼糕,食材都是選自大山裡的土雞土鴨;肉質嫩香無比,在特製紅油味和藤椒味蘸水的包裹下,肉類入味、蔬菜鮮脆,再配上一碗手搓三鮮冰粉,簡直酣暢淋漓!


王二嬢缽缽雞


紅油味的缽缽雞


缽缽雞、三鮮冰粉



來源:微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