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英雄,悼念逝者!遂寧一中舉行清明悼念活動

2020-04-05     四川民生報道遂寧

四川民生報道網訊 為表達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今天上午,遂寧一中在操場舉行升國旗、降半旗和默哀儀式。

「為悼念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我們在這裡舉行這場不一樣的升旗儀式,祈禱逝者安詳,祝願生者堅強!」廣播中低沉有力的聲音讓現場陷入深深的悲慟和祈福中。旗手緩緩將升至杆頂的國旗徐徐滑落、滑落,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全場一片沉寂。

遂寧一中高中部降半旗誌哀

遂寧一中初中部降半旗誌哀

高三師生默哀三分鐘

最後,高三師生低頭默哀3分鐘,為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哀悼、祈福。讓逝者安詳,讓生者堅強,儀式在默哀中結束。

知識普及

1.歷史由來:下半旗,是全世界各個國家表示哀悼行為的通行禮節。這種做法的歷史最早見於1612年的英國。有一天,英船「哈茲·伊斯」號的船長在探索途中不幸逝世。船員們將桅杆旗幟下降到一定高度,以此表達對已故船長的敬意。當船隻駛進泰晤士河時,人們見狀不解其意,打聽後方知是為悼念死去的船長。

到17世紀下半葉,這種悼念逝者的方式已經流傳到歐洲大陸,並逐漸為各國所採用 。因此,下半旗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2.新中國的歷史應用及流程:截至目前,天安門廣場已為逝者下半旗50餘次。其中30多次為國家領導人,20次左右為外國政要人物。

印象中較深刻的還有一次為南聯盟使館被炸事件的遇難記者,以及分別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國哀悼日下過半旗。

下半旗並非簡單地將國旗升至旗杆一半的位置。對於流程,《國旗法》有明確規定。具體應該是在直立的旗杆上,首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

3.為何用「誌哀」而不是「致哀」?首先,「誌哀」與「致哀」都是詞語,在一定語境下可以通用。從字義上看,「致」含送達之意,如致電、致辭、致敬等。因此,「致哀」就是用語言向人傳達對不幸者的哀傷之意,在此這個不幸者往往是確定對象。

而「志」含記載、銘記之意(古為「志」),如「墓志銘」。所以,「誌哀」就是以某種方式銘記哀傷,比「致哀」的含義廣泛。(遂寧一中)

編輯:王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BB2SXEBfwtFQPkdU4P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