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照難求到乏人問津,保險業經歷了什麼|2024中國經濟半年報

2024-07-04     華夏時報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吳敏 北京報道

曾經各路資本競相追逐,求而不得的保險牌照,如今頻被股東掛牌轉讓,但卻乏人問津。

據《華夏時報》記者統計,截至7月4日,今年已有8家保險公司股權被掛牌轉讓。從股權轉讓結果來看,多數未能找到接盤方,一些險企股權甚至多次掛牌一再折價,也依然無人問津。

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險企股權轉讓難度較大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保險公司的盈利周期普遍較長,中小保險公司想要提供長期穩定的資本回報比較難,因此導致保險公司的股權吸引力不足,不被看好;另一方面則因監管部門對公司治理監管嚴格,滿足資質要求的投資人較少,並且現階段社會資本也更加理性,不再盲目進入保險業。

股權頻遭轉讓

今年以來,已有中煤財險、國任財險、永誠財險、永安財險、鼎誠人壽、北京人壽、大家養老、華泰保險8家公司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保險公司股權。

具體來看,今年1月,中煤集團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再次掛牌轉讓其所持有的中煤財險1億股股份,占總股本的8.2%,擬定的轉讓底價為9155.232萬元,較首次掛牌打了九折。目前這筆股權轉讓仍在進行中,中煤集團也還在中煤財險的股東行列。

幾乎在同一時間,國任財險2000萬股股份被掛上深圳聯合產權交易所,轉讓方為國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該筆股權約占國任財險總股本的0.499%,轉讓底價為1648.395萬元,同樣較首次掛牌打了9折,但未有結果。

4月也有兩家險企股權被擺上貨架。一則是華電資本第二次將所持有的永誠財險7.6%的股權掛上北京產權交易所,後又於5月31日終結了該筆股權轉讓。

另一則是北京產權交易所披露的某人壽保險公司65%股權轉讓項目,共有4家匿名公司參與籌劃。雖然被轉讓股權的險企及轉讓方均為匿名,且未披露關鍵信息。但該項目標的企業概況介紹,則直接指向了鼎誠人壽。從擬轉讓的股權占比以及股東數量來看,轉讓方正是六年前救鼎誠人壽於水火的地產系股東。目前該筆股權轉讓仍在進行中。

5月,西安裕華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將其持有的永安財險0.3755%的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轉讓底價為2200萬元。6月,北京供銷社投資管理中心也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其持有的北京人壽全部4億股股權,占總股本的13.986%,轉讓底價約8.18億元。

進入到7月,更是有大家養老保險100%股權被公開掛牌轉讓,這相當於直接出讓一張保險牌照。目前該項目處於預披露階段,將在預披露結束之後進一步披露受讓方資格條件、轉讓價格等具體信息。預披露結束時間為7月26日。

無獨有偶,華泰保險66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0.1641%)也於7月3日被掛上北京產權交易所,轉讓方為中國廣核集團,轉讓底價為7237.16萬元。

除了主動在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外,還有險企股權被擺上司法拍賣平台,如上海夢澄運合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持有的國寶人壽5500萬股股權將於7月26日在阿里司法拍賣平台公開拍賣,起拍價為6435萬元,該筆股權占國寶人壽總股本的2.78%。目前雖未正式開拍,但從此前國寶人壽股權多次流拍的經歷來看,結果或許也不樂觀。

在楊帆看來,保險業轉型改革進入深水區,行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加大,增速放緩,股東回報水平以及預期下降是導致險企頻繁轉讓股權的主要原因。同時,部分股東可能出於優化業務結構和聚焦主業的需求轉讓股權。

而在股權交易市場頻頻遇冷的原因,首都經貿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認為,一方面是非上市公司股權流動性差,價值難以評估,最終評估價往往滯後於市場。另一方面,當前經濟發展面臨較多挑戰,資本市場低迷,買家觀望情緒較濃。並且拍賣轉讓的多數是小股東的股權,這對於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強。另外,嚴監管之下,壽險公司股權的市場吸引力也不似之前,市場熱度下降。

曾經一照難求

將時針撥回到2013年卻是另一番景象。彼時,在負債端,按照「交還定價權」的改革精神,原保監會先後實施了普通型、萬能型、分紅型三種人身險產品的費率政策改革,分紅利率上限放開,保險理財產品從眾多金融產品中脫穎而出。

在投資端,銀行、信託、證券理財到境外市場投資工具全面對保險資金開放,混業經營效果立竿見影,2013年至2016年,保險業投資收益率分別達到5.04%、6.3%、7.56%、5.66%。與此同時,原保監會發文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第四條,允許保險公司單個股東(包括關聯方)出資或者持股比例可至51%。

寬鬆的准入門檻為各路資本進入保險業打開了方便之門。一時間,新獲批的保險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大量上市公司加入到保險牌照等待批籌的隊伍中。2013年至2016年四年間,原保監會批准設立的保險公司高達50多家。排隊等待審批的保險公司更是多達200多家。當時保險牌照之炙熱程度可見一斑。

在那段保險行業最風光的歲月中,中國市場上幾乎所有的資本大佬,都想要染指保險業,不論是自建公司還是投資入股。拿到一塊保險牌照,儼然成為某種身份的象徵。

2017年,一路狂飆的保險公司籌建熱潮被按下了暫停鍵。當年6月份,保監會發布通知,要求從股東資質、入股資金來源、股權結構等方面加強保險公司的開業驗收,以從源頭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有效防範經營風險。

2018年3月重新修訂的《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將保險公司的股東門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單就自有資金和盈利能力這兩項審核指標,就能夠將絕大多數平台公司、空殼公司和投資公司排除在外;新增的股權鎖定期的規定,則有效防範了資本快進快出、倒賣牌照的風險。

同期,央行也發布了《關於加強非金融企業投資金融機構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了金融機構的控股股東凈資產達到全部資產的40%、權益性投資餘額不得超過本企業凈資產的40%等要求,並將盲目擴張、股權複雜、關聯交易頻繁等投資人列入控股股東的負面清單。

此後,保險牌照開始降溫,2016年有70餘家上市公司公告發起設立保險公司,市場上甚至出現了溢價轉讓「保險公司籌備份額」的項目,2017年和2018年分別僅有31家和5家。

2019年,是上市公司對籌建保險公司的尚有熱情的最後一年,當年還有申通快遞、中國國旅、海峽股份3家公司,分別參與了建立保險公司。到了2020年,再無一家上市公司宣布要參與建立保險公司。不僅如此,諸多上市公司還宣布退出設立保險公司。

從2022開始,陸續有保險公司掛牌轉讓股權。

緣何不再被追捧

從「一照難求」到全面遇冷,保險股權因何不再被追捧?除了門檻提高以及民企回籠資金的需求外,還有政策導向。

2020年提出的國有企業三年改革行動,要求央企和國有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同時拉開央國企退出金融、地產等非主業、非優勢業務的序幕。

在此背景之下,中國信達出清了幸福人壽股權,國網英大、中國華電、中谷糧油等央企陸續退出了華泰保險,大唐資本也將永誠財險的股權掛牌轉讓,部分省屬國企也表示將不再增持金融機構的股權。

壓力之下,誰在入局?從轉讓成功的案例來看,主要是地方國資以及外資。在2023年的增資方及股權受讓方中,不乏湖北、重慶、浙江、江西、深圳、河南、陝西、江蘇等地方國資的身影。

外資同樣積極入局中國保險市場,如友邦人壽、安聯人壽及滙豐人壽等先後成為外資獨資控股壽險公司。2022年,美國保險巨頭安達集團所持華泰保險股份比例升至83%,德國安聯集團所持京東安聯財險比例升至53.33%。同時,近三年來,安盟財險、同方全球人壽、德華安顧人壽、滙豐人壽等多家外資背景保險公司,均不同程度增加註冊資本金。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一些地方國資加碼險企可以增強保險公司的資本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地方國資可能會藉助其在當地的資源優勢,為險企提供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渠道,促進資源整合與協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談及股權轉讓帶給險企的影響,楊帆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一方面,股權轉讓可能導致公司治理結構的調整,新的股東可能對公司的經營決策產生影響,導致公司的管理和決策機制調整;另一方面,還會影響險企的發展戰略和持續性,特別是大比例的股權變更可能導致高管層和董事會成員的變化。

楊帆認為,中小險企要根據自身的資源和能力,將市場細分,找到自己的目標市場;同時重視客戶經營,加強服務創新,通過差異化的服務策略,建立核心競爭力,堅持發展量質並重,強化理賠精細管理;另外還要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構建復合型人才體系,提升保險科技的創新能力,利用科技手段來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費用,實現產能的優化部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ecea7772c0c56c0af12ce38e583c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