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班組長,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2023-12-24   精益爭霸

原標題:作為班組長,該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時間管理是有效地運用時間,降低變動性。時間管理的目的:決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過事先的規劃,作為一種提醒與指引。一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直接決定著這個人的工作效率以及未來的成長性。

—1—

什麼是「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所探索的是如何減少時間浪費,以便有效地完成既定目標。時間具備四個獨特性(供給毫無彈性、無法蓄積、無法取代、無法失而復得),所以,時間管理的對象不是「時間」,而是指面對時間而進行的「自管理者的管理」。

1、供給毫無彈性

時間的供給量是固定不變的,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每人每天只有24小時,所以我們無法開源。

2、無法蓄積

時間不能象人力、財力和物力那樣被積蓄儲藏。不論願不願意,我們都必須消費時間,所以我們無法節流。

3、無法取代

任何一項活動都有賴於時間的花費,時間是任何活動所不可缺少的基本資源。因而,時間是無法取代的。

4、無法失而復得

時間無法像丟失物品一樣失而復得。它一旦消逝,則會永遠消逝。花費了金錢,還可賺取,但浪費了時間,任何人都無力挽回。

班組長需要理解兩個概念:

1、所謂「時間的浪費」,是指對目標毫無貢獻的時間方面的消耗。

2、所謂「自管理者的管理」,就是指班組長必須拋棄陋習,引進新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包括要制定目標、妥善計劃、分配時間、權衡輕重和權力下放,加上自我約束、持之以恆,這樣才能提高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時間管理的原則

班組長在進行時間管理時要遵循六項基本原則

1、明確目標

1.1 明確目標的重要性

作為班組長要有明確的目標,因為當一個人沒有明確目標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別人也沒辦法幫助你。當然,目標要看得見、夠得著,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目標,才會形成動力,幫助你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猶如以下案例中的查德威克一樣,當她看得見她的目標時,她就堅持到底而且成功了,而當她看不到目標時則失敗了。

案例: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亞海岸起了濃霧。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納島上,一個43歲的女人準備從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費羅倫絲·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霧很大,海水凍得她身體發麻,她幾乎看不到護送她的船。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成千上萬的人在電視上看著她。有幾次,鯊魚靠近了她,被人開槍嚇跑了。

15個小時之後,她又累又凍得發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遊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濃霧什麼也沒看不到……

其實,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距離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後來她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

查德威克一生中也就只有這一次因為看不到目的地沒有成功。

1.2 如何確定目標

作為班組長,你要確定你的目標是看得見夠得著的,不要定得太高也不要太低。另外,一個人的目標與企業的目標越保持一致,他的潛能發揮就越大,就越有發展。

我們來看看以下的案例。

案例:

有個人經過一個建築工地,問那裡的石匠們在幹什麼?三個石匠有三種不同的回答。

第一個石匠回答:「我在做養家餬口的事,混口飯吃。」
第二個石匠回答:「我在做整個國家最出色的石匠工作。」
第三個石匠回答:「我正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三個石匠的回答給出了三種不同的目標。

第一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養家餬口,這是短期目標導向的人,只考慮自己的生存需求,沒有大的抱負;

第二個石匠說自己做石匠是為了成為全國最出色的匠人,這是職能思維導向的人,做工作時只考慮本職工作,只考慮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很少考慮組織的要求;

第三個石匠的回答說出了目標的真諦,這是經營思維導向的人。

作為班組長,要學習第三個石匠,思考目標的時候要把自己的工作和企業的目標關聯,從企業價值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發展,這樣你才會獲得更大的發展。

成功等於目標,時間管理的目的是讓你在最短時間內實現更多你想要實現的目標。你必須把今年度4到10個目標寫出來,找出一個核心目標,並依次排列重要性,然後依照你的目標設定一些詳細的計劃,你的關鍵就是依照計劃行動。

2、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工作

所謂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工作,就是把班組長工作的目標正確地分解成工作計劃,通過採取適當的步驟和方法,最終達成有效的結果。具體可按以下方法來做。

(1)將有聯繫的工作進行分類整理。

(2)將整理好的各類事務按流程或者輕重緩急來加以排列。

(3)按排列順序來逐個地處理。

(4)為制定上述方案安排一個安靜考慮的時間。

(5)由於工作能夠有計劃地進行,自然也就能夠看到哪些工作應該按什麼次序進行,哪些工作是可以同時進行的。

有了計劃,就必須有行動。行動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班組長在採取行動時一定要記住:切實執行你的計劃和創意,以便發揮它的價值,因為不管主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穫;執行時應準確估計困難,做好各項準備,並在執行過程因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及時調整。

3、分清工作的輕重緩急

在日常生活中,行事次序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各種,班組長可以先了解一下自己平時喜歡用哪種方式。

(1)先做喜歡做的事,然後再做不喜歡做的事。

(2)先做熟悉的事,然後再做不熟悉的事。

(3)先做容易的事,然後再做難做的事。

(4)先做只需花費少量時間即可做好的事,然後再做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才能做好的事。

(5)先處理資料齊全的事,然後再處理資料不全的事。

(6)先做已排定時間的事,然後再做未排定時間的事。

(7)先做經過計劃的事,然後再做未經計劃的事。

(8)先做別人的事,然後再做自己的事。

(9)先做緊迫的事,然後再做不緊迫的事。

(10)先做有趣的事,再做枯燥的事。

(11)先做易於完成的整件事或易於告一段落的事,然後再做難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難以告一段落的事。

(12)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與自己關係密切有利害關係的人所拜託的事,然後再做其他人所拜託的事。

(13)先做已發生的事,再做未發生的事。

以上的各種行事準則,從一定程度上說大致上都不符合有效時間管理的要求。

班組長既然以「目標的實現」為導向,那麼在一系列以實現目標為依據的待辦事項中,到底哪些應該先著手處理、哪些可以拖後處理、哪些甚至不予處理呢?

作為班組長,一定要記住:處理事情優先次序的判斷依據是事情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是指對實現目標的貢獻大小。當然,班組長同時也要考慮事情的「緩急程度」,也就是說,在考慮行事的先後順序時,應先考慮事情的「輕重」,再考慮事情的「緩急」。

在班組的日常管理中,班組長應先處理重要而緊急的事情,這才是正確的行事方式。

4、合理地分配時間

合理地分配時間就是要運用巴列特定律(也稱80∶20原理)來管理自己的時間。巴列特定律是指80%的時間花在重要的事情上,20%的時間花在煩瑣的小事上。

80∶20原理對班組長的重要啟示是避免將時間花在瑣碎的多數問題上,因為就算你為這些小事花了80%的時間,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所以,你應該將時間花在重要的少數事情上,因為做好了這些重要的少數事情,你只需花20%的時間,即可取得80%的成效。

掌握重點可以讓班組長的工作計劃不致偏差。因為一旦一項工作計劃必須在危急的情況下完成時,犯錯的機率就會增加。班組長就很容易陷在日常瑣碎的事情處理中。但是有效進行時間管理的人、有效做計劃的人,總是確保最關鍵的20%的活動具有最好的效果。

5、與別人的時間相互協調

人類的任何組織,不論大小,都有其周而復始的節奏性、周期性,而班組長作為社會或是企業中的一員,毫無疑問地要與周邊部門或人發生必然的聯繫。在這種情況下,班組長需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時間安排,也就是說要與別人的時間取得協作。

認清並適應企業的節奏性與周期性是成功的要素。作為班組長,也許你擁有很好的現場改善的構想,但是如果你在生產已經開始、各部門的工作已排得滿負荷的時候才提出你的構想,很可能你就要等到生產任務不是很緊時(這可能在幾個月後),構想才會被慎重考慮,甚至可能會扔到垃圾桶里去。

同樣地,當班組長需要到某一部門去參觀學習,也需要提前與該部門的人員進行預約,雙方共同達成一個有關時間、地點、人員安排等的約定,否則,突如其來的打擾會令對方措手不及,甚至有可能將你拒之門外。

作為班組長,冷靜下來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在經常抱怨外部的打擾(電話、來訪等),既然如此,你是不是也應該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嚴格要求自己,提前做好計劃與安排,與他人的時間取得協作,這樣就可以少一份慌亂、多一份從容。

6、制定規則、遵守紀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因為有紀律,才有秩序。在時間管理中,班組長同樣要強調紀律與規則。

制定規則、遵守紀律的核心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在進行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念念不忘這個工作應於何時截止。

(2)即使沒有規定截止的具體日期,自己也要樹立一個何時完成的目標。

(3)由於不得已的原因而不能按期完成時,一定要提前和相關部門取得聯繫,將影響縮小在最小範圍內。

-END-

文章來源:網絡(如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