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用藥,請收下「十大提示」

2024-11-02     金台資訊

普及安全用藥知識、破解公眾用藥誤區、增強安全用藥意識、形成良好用藥習慣,是促進公眾健康、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環節。

安全用藥是指患者在服藥時不要服用過多或過少、間隔時間不要過長或過短,如此一來便能夠最大限度地杜絕不良藥物反應的發生,還可以保障患者服藥後,藥物在體內發揮出最大的療效,進而加快康復速度。

前不久,2024年「全國藥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啟動儀式上,相關部門針對人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用藥誤區,梳理髮布了10條安全用藥提示。

提示一

慢病不能只囤藥,定期複診莫遲疑

有些慢病患者認為用藥以後感覺不錯,一直吃藥就可以了,為了方便就只囤藥吃藥,而不按照要求定期複診做檢查。如果患者長期自行用藥不複診,不能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往往容易延誤病情。

2型糖尿病治療為例,控制血糖穩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預防和延緩併發症。隨著病程的延長,如果出現了輕、中度併發症,需要控制血糖、血壓、血脂等危險因素,針對發病機制進行治療;如果出現了重度併發症,則需要到眼、腎、神經、心臟、血管外科等專業科室就診,接受針對性診治,防止因重度併發症致殘致死。

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應定期複診進行相關檢查,血糖控制不佳者還需要增加檢查頻次和項目。只有進行規範管理,包括飲食控制、運動、血糖監測、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和藥物治療,才能實現全面降糖、控制或延緩疾病進展、預防併發症和提高生活質量。

所以,慢病患者不應只囤藥吃藥,還要定期複診進行監測,千萬不要嫌麻煩。

提示二

控制血壓要堅持,隨意停藥傷身體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有些高血壓患者,用藥依從性不好,或擅自長期停藥,或斷斷續續用藥,卻不知這樣會對健康產生嚴重危害。

高血壓是罹患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只有堅持長期服藥,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內,才可顯著降低心肌梗死、腦梗死心力衰竭心房顫動等心腦血管併發症的發生率,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相關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因此,不符合停藥條件的高血壓患者,一定要打消停藥的想法,堅持服藥。

如經醫生判斷確實可以減藥,減量原則為緩慢平穩,以避免血壓波動或反彈。如果是聯合用藥,應優先進行減量,而非先減掉其中某種藥物。如果血壓保持正常6個月以上,可先將原有藥物劑量減成最低維持劑量。如果血壓還能保持正常6個月以上,可考慮減掉這種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基礎為Ⅱ級以上、中高危組的高血壓患者,完全停藥的可能性不大,建議在心血管病專科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降壓藥物進行治療。

提示三

奧司他韋抗流感,兒童用藥須仔細

奧司他韋是常用的流感預防和治療藥物,可用於成人和1歲及1歲以上兒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治療,以及成人和13歲及13歲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預防。

兒童是用藥的特殊人群,使用奧司他韋防治流感時,通常會選擇顆粒劑,方便服用。但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用藥時機。作為治療用藥,奧司他韋應在流感症狀出現後的48小時內開始服用,越早使用效果越佳。如果治療有效,通常在48小時內即可退熱。作為預防用藥,奧司他韋應在與流感患者密切接觸後的2日內開始服用。

用藥劑量。兒童的使用劑量應根據體重來計算(可參照說明書),家長應確保按照醫囑準確給藥。

用藥療程。一般建議連續服用5天,即便兒童在服藥期間有所好轉,也應堅持完成整個療程。

不良反應。奧司他韋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噁心、嘔吐和腹痛等,亦可能出現皮疹、精神狀況改變等症狀。兒童必須在成人監護下用藥,如出現疑似不良反應,應由專業醫務人員權衡利弊並決定是否停藥。

提示四

正確認識肥胖症,盲信「神藥」不託底

肥胖是指體內脂肪細胞總含量增多,或者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異常的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身體質量指數(簡稱BMI)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標準。BMI等於體重(千克,kg)除以身高(米,m)的平方,BMI≤18.5kg/m2為體重過低,18.6-23.9kg/m2為正常體重,24.0-27.9kg/m2為超重,BMI≥28.0kg/m2為肥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肥胖是人類目前面臨的最容易被忽視,但是發病率急劇上升的慢性病。肥胖會對人體各大系統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特別是對心血管系統,肥胖患者更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等疾病。此外,它也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心理問題。

減重時,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干預下進行,用營養+運動+心理等綜合方式科學減重。確需使用藥物減重時,應遵循醫囑,仔細權衡用藥適應證、禁忌證、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濫用減肥藥物存在安全風險,目前還沒有所謂既沒有副作用又不會反彈的「減肥神藥」,肥胖症患者切勿盲目跟風自行用藥,以免適得其反傷了身體。

總之,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和持之以恆,才是有效的減肥方式。

提示五

老年肝腎功能減,謹慎用藥方受益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及器官功能不同程度地衰退,對藥物的吸收、代謝、排泄能力降低,易產生藥物不良反應和藥源性疾病。所以,應重視老年人用藥安全。

老年人用藥可遵循以下原則:

選擇合理化。選擇療效確定、能緩解症狀、糾正病理過程或消除病因的藥物,並遵循「最少數量藥物、最小有效劑量」的原則。一般不推薦4種以上藥物配伍使用,以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儘量選擇有「一箭雙鵰」效果的藥物,避免同時服用具有相同作用或相同副作用的藥物。

劑量個體化。老年人用藥應從較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到最佳療效的治療劑量。《中國藥典》中明確規定:60歲以上老年人應使用成人劑量的3/4,一般也根據年齡、體重、體質等情況,以成人用量的1/5、1/4、1/2、2/3、3/4順序用藥。不可一味增加劑量,以防藥物蓄積引起嚴重不良後果。同時,要注意加強治療藥物監測,必要時監測血藥濃度。

提高依從性。70歲以上的老人往往記憶力下降,或多病共患,需要使用的藥物種類繁多且複雜,對醫生、藥師交代的服藥方法易遺忘或混淆,從而導致用藥錯誤(忘服、誤服甚至過量)。對此,可將用藥方案的複雜性降低到最低程度,以提高老年患者的依從性。

提示六

頸動脈斑塊高發,嚴加防控別大意

頸動脈斑塊是指動脈內層的膽固醇、鈣鹽、纖維蛋白等物質在血管壁逐漸沉積形成的一種病變。當頸動脈出現斑塊時,就如同血管被石子堵住了道路,血液無法正常供應,出現頭暈、頭痛等腦供血不足症狀。斑塊一旦脫落,隨血液循環進入腦血管,堵塞遠端相對比較細小的血管,會導致卒中。如何防治?

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飲食、改善飲食結構、增加運動、減輕體重、戒煙限酒,這些措施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水平,防止斑塊進一步增長或增多。

其次,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因素。若患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要積極合理地控制血壓、血糖。

最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達標是實現斑塊逆轉的關鍵。現有研究表明,LDL-C控制在2.0毫摩爾/升(mmol/L)以下,多數斑塊將不再繼續增長;LDL-C控制在1.5mmol/L,大多數富含脂質的動脈斑塊可以逐漸縮小。

他汀類藥物是治療頸動脈斑塊的基石。頸動脈斑塊導致≥50%的血管狹窄,是使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明確指征。無論膽固醇水平如何,都應予以他汀類藥物治療。需要強調的是,多數患者應長期乃至終身服用他汀類藥物,這是抑制斑塊增長的有效措施,間斷用藥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提示七

VD需要科學補,缺乏過量皆不宜

維生素D對人體健康有廣泛作用,特別對肌肉骨骼健康至關重要。它能促進腸道鈣吸收,使新形成的骨樣組織礦化,並在肌肉功能中起重要作用。

成人維生素D缺乏症可導致骨質疏鬆症,進而引發跌倒和骨折。治療可首選維生素D3;不能應用維生素D3時,也可應用維生素D2。推薦優先口服給藥,其次才考慮胃腸外途徑給藥。給藥劑量應個體化,由醫師制定負荷劑量和維持劑量的治療方案,且依據臨床反應作出調整。

維生素D並非多多益善,短期內攝入大劑量或長期服用超劑量維生素D,可導致嚴重中毒反應,引起高鈣血症,使全身性血管鈣化、腎鈣質沉澱及其他軟組織鈣化。高鈣危象病情兇險,患者可能因腎臟功能衰竭或者心跳驟停而導致死亡。

對於正常人而言,多做戶外運動、多曬太陽有利於促進合成維生素D,無需額外補充。只有維生素D缺乏並出現相應症狀的患者,才需通過服用藥物來補充。在維生素D缺乏狀態獲得糾正後,仍應以均衡膳食、戶外運動補充為主,避免長期或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出現中毒。

提示八

人未老而頭先禿,正確用藥救髮際

毛囊因為衰老、營養失衡、疾病等原因失去正常功能時,就可能出現脫髮。脫髮分為非瘢痕性脫髮瘢痕性脫髮,非瘢痕性脫髮又包括雄激素性脫髮休止期脫髮斑禿等。引起脫髮的原因包括遺傳、雄激素、精神壓力等。雄激素性脫髮也稱脂溢性脫髮,大多由遺傳導致。通過藥物來降低體內的雙氫睪酮(DHT)和刺激毛髮生長,都可以實現防治目的。

非那雄胺是口服處方藥,效果較強。睪酮在5α-還原酶的作用下才能轉變成DHT,非那雄胺作為5α-還原酶的特異性抑制劑,則可以阻斷這一環節,從而減少體內的DHT,顯著改善毛囊萎縮。建議嚴格遵照醫囑,按時、按量、按療程用藥。如果出現嚴重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治療。

米諾地爾是一種周圍血管舒張藥,局部外用能擴張血管、增加頭皮的營養供血、延長毛囊的生長周期,從而促進頭髮生長。米諾地爾外用製劑屬於非處方藥,獲得方便,但其效果相對較弱,主要用來預防脫髮。

嚴格地講,脫髮沒有辦法根治,需要長期用藥維持。在使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才能更有效地減少脫髮。

提示九

服藥之前看劑型,隨意掰開要不得

很多人在服藥的時候,覺得藥片大不易吞服,就想辦法將藥片掰開或者磨碎服用。殊不知,有些藥物為特殊劑型,不能盲目掰開服用。哪些藥物不建議掰開服用呢?

1.緩控釋劑

緩控釋劑型是為了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以維持藥物有效濃度的穩定,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除說明書有特殊說明外,這類藥物都應整片或整粒吞服。若掰開服用,會破壞藥物的緩控釋結構,使藥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釋出,導致藥物過量,甚至引起毒性反應。

2.腸溶片

腸溶片指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腸液中才能夠崩解和釋出的一種劑型,通常是在普通的片劑外包裹一層腸溶衣。若掰開服用,會破壞其表面的包衣層,使得藥物在胃中就會被分解,失去應有療效,也失去了腸溶包衣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適。

3.包衣片

有些藥物為了防止在潮濕環境中吸濕、變質,或者為了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增加服用的方便性,會在片劑的表面覆蓋一層包衣。這類藥物若掰開服用,會在影響藥物口感的同時增加藥物對口腔、胃黏膜等的刺激性,影響藥物療效,增加不良反應等。

4.膠囊劑

膠囊殼是藥物的組成部分,能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或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若盲目地將膠囊殼打開直接服用其中的藥物,就失去了膠囊的作用。

因此,用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說明書,了解藥物劑型的特點,不隨意掰開或嚼碎服用。

提示十

光敏藥物避陽光,注意事項切牢記

人體適當曬太陽可以促進機體合成維生素D,有利於鈣的吸收。但有些藥物服用後,在陽光或紫外線刺激下,可引起人體過敏,這類藥物叫光敏性藥物。

藥物光敏反應分為光毒性反應和光變應性反應。光毒性反應是一種非免疫性反應,會發生於任何人,臨床表現類似嚴重曬傷,可見水腫性紅斑,嚴重者會出現水皰,自覺有灼熱感和刺痛感。光毒性反應的強度與導致光敏反應藥物的濃度和光照時間、強度有關。光變應性反應是一種遲發性變態反應,發生於少數過敏體質者,臨床表現類似接觸性皮炎,日光暴露區域可見丘疹、紅斑、鱗屑、水皰,自覺瘙癢而無燒灼感,部分可能發展成慢性、持久性光敏反應。

常見的光敏性藥物有以下幾類:

抗菌藥: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喹諾酮類藥物,如左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等沙星類;四環素類藥物,如多西環素、米諾環素金黴素等。

非甾體抗炎藥吡羅昔康萘普生布洛芬等。

心律失常藥:胺碘酮

降壓藥:硝苯地平卡托普利

利尿劑:呋塞米、氫氯噻嗪、吲達帕胺

預防藥物光敏反應要做到:用藥前,過敏體質、有光敏反應史的患者應主動告知醫生,方便醫生選擇合適的藥物。若正在使用光敏性藥物,用藥期間及停藥後5天內,應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如使用防曬霜、穿戴可遮光的衣物等,以避免日光暴曬,或採取晚間服藥等方式。(記者 陳海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8086394b585ee42be4083b366e36f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