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無堅不摧,唯快不破。」
電影《功夫》里的火雲邪神,說完這句台詞,徒手接了顆子彈,被驚為天人。
火雲邪神只是藝術形象,可在現實中,有一個人雖然沒有達到徒手接子彈的高度,卻也做到了二十米的距離躲子彈,躲的還是民國時東北王張作霖的子彈。
他叫宮寶田,清朝最後一位大內高手。
四九城學藝,被誇是好苗子
1871年,山東乳山崖子鎮青山村一戶普通家庭,誕生了一名男嬰,被父親取名為宮寶田。跟現代上了初中就輟學打工的年輕人一樣,只讀了幾年私塾的宮保田,就被同鄉帶到了北京城打工。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名為元亨利的米行當小工,干點搬貨送貨的活。雖然收入微薄,卻也練了一把子好力氣。
當時北京城的民生剛需行業,都被八旗貴族們壟斷。宮寶田的米行老闆,就是正黃旗龍票。他的米不賣給平民百姓,專供王府。
作為搬運工的宮寶田,得以經常出入王府,見了不少世面。最常去的一家王府,護院總管是八卦掌始祖董海川的首徒尹福。
尹福經常帶著護院們在王府的練武場操練,這個位置是宮寶田送米的必經之路。哪個男兒不好武,宮寶田每次路過的時候,都會找藉口多呆一會,看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覺間,還會偷學幾招回去練。
久而久之,尹福就發現了這個經常偷看的小夥計。在宮寶田有一次偷看的時候,尹福把他叫了過去,上下打量了一番後,點點頭說道:「你喜歡打拳嘛?」
「喜歡。」宮寶田有些緊張,瓮聲瓮氣地回答。
「看了這麼久,學了幾招?」尹福又問。
「我……我就是看完之後回去瞎比劃的。」宮寶田臉色漲紅,不好意思地說。在那個時代,別說功夫了,就是做菜理髮,都講究個手藝傳承,偷學是會挨揍的。
尹福卻不以為意:「來,打幾下我看看。」
看到尹福不像要發飆的樣子,宮寶田壯著膽子耍了幾招。不得不說有些事情是講究天賦的,宮寶田雖然沒有系統的學過,但也耍的虎虎生風,讓尹福來了興趣,覺得這是個練武奇才。
見獵心喜之下,就問宮寶田:「有點意思,願不願意拜我為師,我教你打拳。」
宮寶田哪有不願的道理,雖然那個時候當徒弟沒工資,還要伺候師傅。可是徒弟的衣食住行,師傅也是要解決的,也就沒什麼後顧之憂。
不過收徒弟是大事,尹福不能擅自做主。於是就帶著宮寶田去見了師傅董海川。這位八卦拳的祖師爺詳細摸了摸宮寶田的筋骨,滿意地對尹福說道:「難得的苗子,你要好好教。」
尹福自然應下,宮寶田辭掉了米店的工作,拜尹福為師,全心習武。
對這個弟子,尹福本就喜歡,再加上董海川的叮囑,自然是傾囊相授。從基本功到招式,都手把手教學,一個動作哪怕糾正上千遍,也不厭其煩。對宮寶田的要求非常嚴格,甚至給他一個碗,每天練功的汗水不夠一碗,就不能休息。
知道機會來之不易的宮寶田,靠著非凡的毅力,咬牙堅持了下來,功夫突飛猛進。他的師叔們都很喜歡他,紛紛把各自的絕招傳授。五年後,已有小成的宮寶田,又得董海川親授八卦秘宗和八卦拳譜。到了二十三歲時,宮寶田的身手已然大成,特別是一手輕功十分了得,人稱外號「宮猴子」。
作為當時的武學宗師,董海川在清廷也有很大的名氣。看到徒孫功夫已成,就想給他謀個前程。於是在他的推薦下,宮寶田被召入紫禁城,被封四品帶刀侍衛兼護衛統領。
八國聯軍入京,力保慈禧光緒入西安
在時代的巨輪面前,任你武功蓋世也改變不了。庚子年,八國聯軍打到了北京城。曾經的天子腳下,京畿重地一片混亂,慈禧帶著光緒倉皇出逃,目的地是西安。
從北京到西安,路途遙遠。外有洋人,內有義和團和大大小小占山為王的土匪。這一路上,慈禧和光緒的安全,就擔在了宮寶田和手下們的身上。
此時的宮寶田,即將走到他人生的至高點。
憑藉著一身絕頂的功夫,宮寶田帶著大內侍衛多次打退路上的蟊賊,把慈禧和光緒安全護送到了西安。為此,回到北京後,慈禧專門賞了他一件黃馬褂和一枚金牌,以表其功勞。
只是大廈將傾,宮寶田也對清廷的無能作為失望之極。到了1905年,心灰意冷的宮寶田稱病辭官,回到了離開二十多年的家鄉,開始深居簡出的生活。
當時世道混亂,人人自危。有這麼一個武林高手在家,鄉親們紛紛請求他出山,教年輕後生們一些功夫,用來保護家鄉。
宮寶田欣然答應,就在自己的村子周邊建立拳社,教一些八卦掌的基礎功夫,持續17年之久,教出來的弟子不計其數。
時間來到1922年,清朝已經成為歷史,正值民國軍閥混戰時期。東北王張作霖鯨吞東三省,兵強馬壯,是當時很強的一股軍閥勢力。
但大人物最怕的就是陰招,對自己的人身安全非常重視。早知宮寶田大名的張作霖,就把他邀請到東北,當自己的貼身保鏢兼奉軍武術總教練。
宮寶田綽號「宮猴子」,除了輕功絕頂外,還有身材瘦小的原因。於是,當張作霖看到個子矮小,還已經50多歲的宮寶田時,產生了懷疑的情緒。
初見東北王,輕功躲子彈
「就這,大內第一高手?」看到張作霖用狐疑的眼神,宮寶田搖頭一笑,猜到了張作霖的心思,說道:「大帥可是想試試在下的功夫,這樣吧,我站在離您二十步的地方,打中了算我白死,如何?」
張作霖的火氣一下子就冒了出來,他多年槍戰,早已練得一手百發百中的槍法。別說20米,就是100米也是指哪打哪。
「行,帥爺我要是打不中你,就叫你師傅。」
兩人站定之後,張作霖抬手開槍。
只見宮寶田身影一晃,不中。張作霖皺皺眉頭又開一槍,還是不中。
驚訝之下,正要開第三槍的時候,眼前已經不見宮寶田的身影,正要扭頭時,身後傳來宮寶田的聲音:「大帥,若是我想要你的命,您是沒機會轉頭的。」
張作霖這下算是徹底服氣,立馬聘請宮寶田為東三省巡閱使、奉軍總教練和自己的私人保鏢。這三個頭銜,宮寶田乾的最多的就是保鏢。
要知道張作霖能掌控東三省,一則是自身能力,二則是日本人的支持。但張作霖還是有民族氣節的,他不想讓日本人侵占東三省的利益,經常敷衍日本人。
時間久了,日本就想換一個代理人,把張作霖解決掉,多次派人暗算。每當這種時候,宮寶田的作用就顯現出來。
典型的有兩次,第一次是張作霖受日本人邀請會面。張作霖正要坐下時,宮寶田看出了椅子上的機關,快速出手把椅子拉到一邊,只見椅子裡射出一把飛刀直衝屋頂,這要人坐上去不堪設想。
第二次是張作霖和宮寶田騎著高頭大馬,正在大街上走著。迎面過來一輛轎車,眼尖的宮寶田眼看不對勁,在張作霖騎的馬屁股上狠狠抽了兩鞭子。馬兒吃痛,加速往前沖,勘勘錯開汽車後,只見那輛汽車「轟」的一聲爆炸了。
這樣的情形還有很多,可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張作霖還是在皇姑屯被日本人暗算了。當時宮寶田並沒有在他身邊,聞訊後痛哭不已。
若他在,張作霖能否逃脫升天,歷史又是否會改寫。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而宮寶田也因為內疚,不久後再次辭職回鄉。
許世友上門討教,惺惺相惜談甚歡
在東北幾年,深知日本人野心的宮寶田,回鄉之後也沒有閒著。他擴大了教拳的範圍,在海陽、牟平、煙台幾個地方,組織了幾十個八卦拳社,有教無類廣收門徒,培養了一大批八卦拳的傳人,這些傳人後來大部分都活躍在抗日戰場上。
1941年,同為武林高手的許世友將軍任膠東軍區司令。他的防區離宮寶田的家鄉不遠,於是就專門跑來拜會。
見到同道中人,宮寶田自然很是歡喜。在許世友說想要見識一下八卦拳後,毫不猶豫地把秘訣說了出來,還親自演練了一番。到了興頭上,還主動提起表演八卦刀法。
表演的方式也很特別,就是他練刀法的時候,讓許世友的警衛員往他身上潑水。結果警衛員拿著水又是噴,又是用手撩,宮寶田盡數用刀擋了下來,警衛員反而整了一身水。
真正到了水潑不入的境界。
當時的宮寶已經70歲了,一套刀法下來,仍然臉不紅氣不喘,讓許世友佩服不已。
這還沒完,感覺力氣沒用完的宮寶田,又使出了鐵腿功,一腳踢斷了院子裡的松樹。
如此絕技,征服了在場的所有人。一群人出了院子往田地走去,邊走邊聊。到了一片綠豆田邊,宮寶田又來了興致,摘了把綠豆,笑著對眾人說:「有沒有同志,能用手把綠豆碾碎?」
碾碎綠豆,這可是三國演義里關二爺的絕活。不過能當許世友警衛員的戰士們,也都不是吃素的,紛紛上前嘗試。結果個個憋紅了臉,也沒有弄碎的。
只見宮寶田嘿嘿一笑,雙手用力,張開後,綠豆就成了粉末。看著戰士們佩服的表情,宮寶田又說道:「這些功夫對上子彈都沒用,我教你們怎麼躲子彈。」
宮保田隨手拿了一個棍子,舉起自己戴的帽子,停在超過頭頂的位置,對許世友的一個警衛員說:「我說一二三,你就開槍打我的帽子。」
許世友擔心發生危險,對警衛員說:「打不中也沒關係,一定要注意老人家的安全。」
警衛員點點頭,開始瞄準開槍。只聽槍聲響了,人也不見了。就在眾人到處找的時候,宮寶田從一旁的高粱地施施然走了出來,手裡還拿著帽子。
眼見宮寶田秀了這麼久,許世友將軍也不甘示弱。高手切磋,對他們本就是樂趣。於是對宮寶田說:「老前輩,他用槍打不中你的帽子,那我來試試用石頭能不能打中。」
「那敢情好。」宮寶田也對許世友的少林功夫很感興趣,再次站到了位置上。
「一、二、三、」宮寶田三字剛落,許世友手中的石頭就飛了出去,只聽「砰」的一聲,宮寶田的帽子就被打飛了。
「許司令果然武藝高超,打得又快又准。」宮寶田走過來握著許世友的手,佩服的說。
「咱們都知道,功夫這東西,就是練出來的,取不了一點巧。」許世友謙虛地說。看到老前輩表演了那麼多功夫,許世友也展示了自己的武藝,其中也包含刀法。
小半天下來,兩人頗有惺惺相惜之感。
臨別之際,許世友對宮寶田說:「老前輩,您武藝高超,能不能抽空到我那邊,辦辦訓練班,教教那些後生們打鬼子的功夫。」
宮寶田本就是熱血之人,只恨自己一身武藝用處太少,毫不猶豫地答應。
遺憾的是,訓練班只辦了兩期,由於生病,一代宗師宮寶田溘然長逝,終年72歲。
在他去世後,得意弟子王壯飛成為八卦拳第三代宗師,還有劉雲樵、姜勝伍等傳人,讓八卦拳傳向世界各地,流傳至今,成為中國武術文化的代表流派。
寫在最後
跟耳熟能詳的黃飛鴻、霍元甲比起來,宮寶田看似名聲不顯,做的卻是實打實的貢獻。以貧寒出身至大內侍衛統領,本可以在那個亂世謀取名利,卻選擇了回鄉教拳造福鄉里。
外寇入寢時,教授諸多弟子保家衛國。面對請教時毫不藏私,俠義之心盡顯。
如此之人,才稱得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