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文娛類APP,和正在加速的超級APP時代

2023-03-04     深度文娛

原標題:消失的文娛類APP,和正在加速的超級APP時代

近日一條#曾經很火但消失了的APP#登上社交媒體熱搜,網友紛紛在評論區回憶起了「時代的眼淚」。騰訊微博、蝦米音樂、人人網……這些APP曾經在中國網際網路時代擁有過獨一無二的高光時刻,但很快又在科技的浪潮和用戶需求的疊代下迅速黯然失色。

當頭部APP占據了手機介面的主流,正在趨同的不僅是用戶的手機型號,同樣也包括用戶所擁有的手機世界。

一座座矗立的「電子墓碑」

騰訊微博、人人網、飛信、蝦米音樂、音悅台、千千靜聽、暴風影音、映客直播、即刻、PPTV、PPS……對這些APP盤點梳理總結,不難發現,這些已經在用戶手機中消失,或者仍然存在用戶手機中,但卻很久沒有打開的APP,多為文娛社交類APP。

在華語樂團百花齊放的年代,為粉絲們所津津樂道的不僅有自己鍾愛的不同類型的歌手,同樣也有各類電子音樂播放APP。

千千靜聽、酷狗音樂、蝦米音樂,每一個音樂平台都有自己主打和擅長的一面,也有自己穩定的受眾粉絲群。

正式邁入「指尖時代」後,隨著版權意識的不斷提升、運維費用的日趨增高和華語樂壇的日趨乏力,從網絡媒體時代朝手機媒體時代轉型的浪潮中,這些運營思維逐漸掉隊的APP,最終無力和時代的浪潮相抗衡,走向了落幕。

曾經立志成為「中國最全的音樂曲庫」的蝦米,曲庫來源五花八門,因而埋下了「版權」的隱患,在2010年受到十幾位民謠歌手的抵制聲明。即便是被阿里收編後,蝦米的定位依然單純定義在聽歌上,和試圖滿足用戶多元化需求的音樂播放器相比,蝦米的純粹與堅持顯得格格不入,最終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

影視類APP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困境。在電視台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人們下載影音類播放軟體,主要是為了觀看自行下載的海內外影視劇。

在暴風影音等APP占據霸主地位的時代,一批英劇美劇吃到了「時代的紅利」,隨之家喻戶曉。

《老友記》《緋聞女孩》《絕命毒師》《權力的遊戲》《唐頓莊園》《越獄》《破產姐妹》《生活大爆炸》等成為80後90後中口口相傳的時代經典。

時過境遷,電視台的風光不再,英劇美劇的文化支配地位也不復從前,隨之而來的是長視頻平台的高速發展。在線觀看、海量搜索、即點即播、社交互動,長視頻APP一直在推陳出新各種玩法。

而在當下,內容孵化能力成為長視頻APP的核心競爭能力。今時今日以愛優騰芒為主體的長視頻平台早已跳出了單純播放平台的定位,成為影視產業鏈上游中不容忽視的力量,就連傳統的影視巨頭華誼兄弟、博納影業等也要禮讓三分。

在這種背景下,作為播放平台而非內容孵化平台的視頻播放工具,也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超級APP的無邊界擴張

社交媒體的興衰也有跡可循。

簡訊時代常常亮起的橘色圖標,飛信代表著可以免費暢聊的快樂。清爽的藍白色組成的人人網logo,是一代人青春活力的記憶。小小的蒲公英吹向遠方,也是騰訊進軍微博的目標願景。在餓了麼和美團二分天下的時候,或許還有人能偶爾想起,百度外賣也曾經是「外賣三巨頭」之一。

用戶聚集在哪兒,社交平台的活力就在哪。

在起步和轉型之初輸掉了戰略先機,再後來就難以迎頭趕上。這是社交類平台的遺憾,也是存量APP時刻引以為戒的地方。

一座座電子墓碑的樹立,昭告著網際網路遍地黃金的時代已經過去。

而一個個超級APP的興起,又象徵著一個全新時代的到來。

在一些專業類APP朝著「小而美」的垂直賽道發展時,社交主導類APP正進行著一場雄心勃勃的勢力誇張。

用戶的確正生活在一個被超級APP支配的網際網路時代。

大街小巷、便利商超,在日用而不知的無數個場景中,無處不在的藍、綠色logo,已經全方位侵占了用戶生活的各個角落。

不止一次,微信曾經被用戶質疑。不能刪除的聊天資料,無法自動保存的文件,微信的內存為什麼依然動輒占據手機存儲量的半壁江山?

在這個綠色的王國里,有多少無窮無盡的生機,便有多少無處不在的繭房。

目前,無論是微信還是支付寶,搭載的小程序都能覆蓋衣食住行用玩的方方面面。

曾經購買外賣、打車約車,用戶還需要打開單獨的APP,而現在通過微信支付寶小程序,用戶甚至不用退出APP介面,便可以完成出行約車、外賣訂餐等多種便利化的服務。

兩大寡頭APP正通過蠶食其他APP的生命力,獲得肆無忌憚的生長養分,一如騰訊阿里和其他企業之間的關係。

後來居上,風頭無兩的短視頻平台也是如此。

和此前熱衷於收購各類App的擴張模式相比,位元組跳動和騰訊阿里採取了一樣的策略,從熱衷於打造內容矩陣的App工廠逐步轉型為發展超級App。

存量時代來臨之後,移動網際網路增速放緩、流量越來越貴。

底氣十足的位元組跳動開始高調地在抖音內部孵化競爭對手主營領域的業務,這一切都有跡可循。

2021年,曾經平行於抖音的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搜索,以及百科等多款明星產品,被統一合併進「大抖音」部門。

2022年,疫情中止了不少人的出行步伐,但是並沒有停止抖音探索的腳步。

去年6月,抖音在產品頂部推出了「探索」頻道,內容是以圖文和視頻為主的雙列信息流,觀感與種草平台小紅書極為相似;貨架電商模式的「商城」則被放置在App一級入口處,低價補貼、超高性價比,玩遊戲領水果,如同打開了拼多多的「平行世界」。2022年末,住宿、餐飲、景點服務的大門也被抖音依次推開。

為數不多的,但正在無限擴張的超級App,正逐漸轉型為一個全面的商業生態平台。

這一模式甚至數次被國外巨頭所羨慕。馬斯克曾多次直白表達想要打造「西方微信」的嚮往,「在中國,基本上你可以活在微信里,如果Twitter可以再現這樣的狀態,就能夠取得巨大成功」。

超級App在做加法,用戶在做減法。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不能,也不願意離開這種APP「編織」的、觸手可得的便捷世界。

如履薄冰的屹立者

當一藍一綠兩大社交平台,占據著社交生活的主流,影音類APP愛優騰芒之間的競爭也從未停歇。必須肯定的是,這些從野蠻生長時代一路廝殺搏擊、劫後餘生的APP無一不背靠著獨特的資本力量、擁有著過人的運營能力和驚人的前瞻思維。

但對於這些APP而言,「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的危機感始終如影隨形。

儘管演員的成本降下來了,內容製作的導向沉澱下來了,然而業界的生存環境卻始終沒有穩定下來。

無論是「降本增效」,還是「冷靜增長」,近年這些倖存APP的發展戰略都能讓業內外人士感受到他們濃厚的危機意識。

日益嚴格的行業監管政策和頻頻發生的藝人塌房事件,不僅演員會遇到「無效播劇」,視頻平台也會遇到「無效制劇」,每個平台手中都握著不少庫存,而待播之路遙遙無期。

優質內容之間的廝殺爭奪也格外激烈,視頻平台的多年粉絲可以觀察到一個有趣現象:在早期,還經常有視頻平台共享一部熱劇的情況,但近年來各大平台都以獨播為首要目標,牢牢把持內容的護城河。

而今在會員規模增長日趨乏力的情況下,長視頻平台也一改此前和短視頻平台之間水火不容的態勢,曾幾何時,騰訊和抖音之間因為《掃黑風暴》產生的種種紛爭不少用戶依然歷歷在目,而現在,愛奇藝和抖音的二創合作計劃則掀開了長短視頻競合的新篇章。

即便是「內容為王」,也需要「流量至上」的助陣。

手機是一個窗口,打開的是用戶興趣所指的世界。在長短視頻的雙重圍剿之下,"宅生活"下的用戶獲得的內容愈發單一,無形之中再次放大了信息繭房效應。

在長視頻平台「一地雞毛」的競爭下,用戶的權益也屢屢受到波及。

在手機APP多樣性日趨消亡的當下,用戶所剩無幾的閒暇時間也只能給這些APP進行買單。即便是近幾個月甚囂塵上,令人頗有微詞的VIP差異化付費,用戶也只能被動接受,畢竟打開偌大的手機介面,能夠支撐用戶進行無窮興趣探索的優質文娛類APP已經太少。

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網際網路已經進入了存量競爭時代。就連曾經令人欣羨不已的網際網路民工也紛紛遭遇了大廠裁員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無數人都在期待一個嶄新的風口,給雖然年輕但已充斥著各種壁壘與寡頭競爭的世界帶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這也是年初新晉AI頂流ChatGPT受到熱議的原因之一。畢竟在唯一可支配的線上自主空間,沒有人不希望抵達一個不一樣的新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d469de552fac1327a341914ddd1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