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末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分析

2023-11-21     掌柜講歷史

原標題:壓倒明朝的最後一根稻草,明末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的原因分析

全文共1882字,閱讀時間約為4分鐘

縱觀我國幾千年的古代史,明朝可以說是其中一個較為閃耀的光芒。明朝,是我國歷史上由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的君主王朝。

元朝末年的統治讓黎明百姓十分痛苦,在這樣的背景下,朱元璋帶領農民進行起義。在民心的擁護在也最終推翻了大元王朝建立明朝。

但是,這顆閃耀的「星星」並沒能耀眼多久,農民起義後的276年,明朝再一次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一次起義也直接導致了明朝的沒落。

讓後人納悶的是,明朝建朝後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於基層社會的控制更是嚴格把控,牢牢把皇權握在手心,為何卻會就此沒落?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明朝之所以會滅亡也是與這些制度有著脫不掉的關係的。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回顧歷史,我們也一起來看看這兩項制度是如何壓垮大盛明朝的。

一、開國皇帝重農業

明朝建朝鼻祖朱元璋本就是農民草根出身的皇帝,朱元璋自身很清醒地認識到,一個王朝的長久、安穩發展是必須依賴農業發展的。

所以在建朝前期都十分關注農民、農業,甚至還會專門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保護農民,保護農業的穩定發展。這些政策也從另一角度上大大限制了貪官的腐敗,減少貪官對農民的剝削、壓榨。

明朝發展到中期,朝廷文官因發生土木堡之變而順勢登上政治舞台,掌握明朝的大體政治發展方向。文官的掌權,廢除了《問刑條例》,這個時候的明朝朝政就已經開始出現官員腐敗問題了。

這一條例是朱元璋設立的,主要是針對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設立的規定,一旦有官員參與貪腐被查到後就會被處於嚴厲的處罰。而料事如神的朱元璋在擬定該法規的時候就已經預想到後期會有人想要修改改法規。所以就嚴令禁止子孫後代更改該法規。

掌權後的文官,不允許任何事物阻擋了自己獲取權力、利益的步伐。所以就以該法規的條規極其嚴厲,不符合常規為理由,將該法規廢除了。

限制法規一被廢除,這些貪官們就開始蠢蠢欲動,貪污明朝國庫收入,對待農民也是極其剝削。這樣的情況下,也讓明朝底層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二、瞧不起商人、嚴厲打壓商人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草根出生的農民,從底層一路往上攀爬,歷經坎坷才登上高位的他,見慣了商人的陰險狡詐,打心底特別瞧不起商人。

在朱元璋看來,商人就是無奸不商、專門欺騙農民的血汗錢,通過一些歪門邪道來獲取高收入。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對於商人的政策也是非常嚴厲、苛刻的。

不僅僅是增加商人納稅的基數,在日常生活、經商等方面也是各種限制。朱元璋覺得,商人做生意,要到處亂跑,這麼來來回回地跑,會擾亂明朝社會的安穩性。

但是,朱元璋怎麼也沒有想到正是因為自己對商人的極其打壓才導致明朝走向沒落的。對商人進行嚴苛的經濟打壓、限制商業流動性、增加商業納稅費用等等。

這些都導致原本已經基本穩定的稅收出現了各種監管問題。這些政策,更是直接導致明朝的商業貿易進入「寒冬」甚至是停滯不前。

一直到明朝中後期,商人的發展才迎來一個「春天」。明朝的棉花、布料、紡織品在海外市場得到暢銷,這也為當地帶來大量的經濟財富。看到商人帶來的利益後,部分官商結合團體力量成為了商業勢力發展的代表、靠山。

在這樣的背景下,明朝土地兼并的情況也越來越突出,以江南為例子。從農業發展角度來看,江南地區可謂是一個妥妥的魚米之鄉,但是在這樣的背景條件下也被迫改造成為了桑棉生產地。而這也大大降低了明朝的農業發展和糧食產量,失去了土地的農民也被迫淪落成流民,也為後期的農民起義埋下禍根。

三、對基層嚴格控制

為了可以維合整個明朝的穩定局面,鞏固皇權,明朝對基層也實現很嚴苛的戶籍管理制度,要求把商人、農民、流民等等不同身份的人都記錄整理出來。

而一旦自己的戶籍被登錄在冊是沒辦法再進行更改的,戶籍變更更是需要出示各種證明。一旦有人違反了相關的法規,輕一點的處罰就是坐牢,最重的處罰就是抄家甚至是斬殺。

但是,這一制度的推行也阻礙了人們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機遇,更是增加了農民對明朝統治者的不滿。加上中央與地方的徵稅分配出現嚴重失衡情況,這也讓戶籍部門開始把「魔爪」伸向百姓,想方設法壓榨百姓的錢財,這也讓百姓對明朝統治心生怨恨。

明朝中後期,崇禎皇帝為了可以開源節流就開始在農業稅上耍小聰明。崇禎皇帝在位期間,國庫收入中,農業稅收就占據了百分之八十多,這也讓百姓的稅收負擔過重。萬曆皇帝後期,多地出現澇災、旱災,農業收入大大降低,國庫收入更是入不敷出。

明朝的興起在於農民起義,但是它的沒落是從「基層農民」開始的。朱元璋建朝初期,初心不忘,十分關注底層的生活,但到了後期,一些只在乎個人利益的官員修改了國家的政策,增加農民賦稅。這樣的做法損害了底層百姓的利益也直接摧毀了明朝。

參考文獻:《明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5a1abbf7044701eff0496fe1b43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