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都聽過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但是有的人卻不知道絲綢之路還有海陸之分;我們都知道鄭和七下西洋,很多人卻不明白其究竟有何意義;我們都清楚近代中國曾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卻不知道早在600年前中國就有了「海外移民」。一座明朝古墓出現在非洲大地,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好奇。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探尋這座古墓的秘密。
絲綢之路是我國歷史上開發出來的商業貿易路線,起點在長安,橫穿甘肅與新疆兩個省份,途徑中亞,向西延伸至歐洲各國,促進了古代各個國家之間貿易合作,它的誕生最早要追溯到漢武帝讓張騫出使西域。
上面介紹的是陸地絲綢之路,可以與之媲美的就是海上絲綢之路。其實海上絲綢之路最早並不是鄭和下西洋,而是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初具雛形。
2018年,與我國相距數千公里的非洲大陸上出現了一件離奇之事,一座明朝古墓在這片異國他鄉的土地上被發現。當地居民們也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這座古墓,隨後一傳十,十傳百,便被媒體進行了公開報道,大批的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聞訊而來。人們都非常好奇,數百千年前的明朝古墓,為何會出現在遠隔重洋的非洲大陸上呢?
這座古墓在非洲的內拉穆群島中的一個島嶼之上,隸屬肯亞管轄,該島嶼叫做帕泰島。帕泰島雖然位於非洲大陸,但是卻一直流傳著與中國相關的古老傳說。根據當地的傳說來看,在數百年前的時候,一艘來自明朝的大船因為損壞而擱淺在帕泰島附近。由於條件所限,船員沒能及時修復船體,於是這些來自東方的水手只能在此居住下來,後來一直沒有離開。關於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其實並非空穴來風,因為目前這座島嶼上的居民,生活習慣與中國人有許多相似之處。
在我國明朝時期,造船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畢竟在此之前已經經歷過多個朝代的技術積累。當時鄭和所率領的艦隊,船體密度高、結構緊實,只要稍作改進就可以滿足遠洋航行的需求。且船隻具備基本的生活設施與洗漱空間,船員們完全可以在船上開展各種娛樂活動。更令人想不到的是,船隻上面還可以進行小範圍動物養殖與植物種植,這為鄭和的7次下西洋提供了充分的條件。
以當時的史料文獻為依據,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們高度還原了鄭和7次下西洋的路線。從還原的情況來看,其艦隊最遠抵達過東非、紅海地區,而帕泰島剛好在其航程範圍之內。並且在這座島上還居住著一些歷史悠久的家族,在這些古老家族口口相傳的故事中,至今還可以聽到鄭和艦隊從此經過並訪問的消息。
可能很多人對此會提出疑問,這些消息僅可以證明鄭和在明朝年間曾從帕泰島經過或者停留過,但是並不足以證明帕泰島上生活著中國人的後裔。
為了驗證這一猜測的準確性,中國考古人員以及歷史學家曾經到肯亞進行調研,甚至查閱當地的歷史文獻,試圖找出一些更有力證據。雖然專家們對這此非常積極,也付出了極大心血,但是肯亞方面並沒有這方面的文字記載,再加上曾經這裡多次爆發過戰爭,即便曾經遺留的痕跡也被摧毀殆盡,很難從這裡發現有價值的線索。最後還是國家派出一支科考隊,在經過長時間的仔細研究與探索,才從中發現了一絲蛛絲馬跡。
在帕泰島上有個非常古老的職業「撈船人」,他們的工作就是負責潛入海底打撈沉船遺物。科考隊在當地調研期間,無意中才從當地老者口中得知這個「職業」的存在,並順藤摸瓜發現了這些人存放瓷器的遺址,在經過對瓷器研究後發現,帕泰島曾經確實有中國商船來訪過,甚至可能有中國人在這裡居住生活。
在2017年,中美兩國還共同組成一支考察隊,乘船前往帕泰島進行考察。在考察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曾在島上發掘出了一具遺骸,科研人員隨即便對遺骸展開鑑定,結果顯示,這具遺骸是中國人,至今已有600多年。這一發現充分說明了一個事實,遺骸生於明朝年間,與鄭和是同一時代的人。
在後來的考察中,考察隊在帕泰島的一個偏僻村莊又有了新的發現,這裡有一座規模巨大的墓葬群。令考察隊興奮的是,這座墓葬群的風格與當地格格不入,頗具東方色彩,且墓中留存著明朝的陶瓷製品。這一發現加上遺骸的鑑定結果,證明帕泰島上的部分居民,有很大幾率是明朝人的後裔。
鄭和下西洋,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的航海活動,其意義不僅僅是開拓了國人的眼界,同時也打開了通往外界的渠道,其先後從國外帶回的農作物,對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