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這是電視劇《風雲》中的經典台詞,是劇中泥菩薩寫給雄霸的斷詞。這句台詞並非《風雲》首創,而是出自清代小說《說岳全傳》中對大將余化龍的描述。再究其根源,則是出自明代命理大家萬民英所著的《星學大成》,原話是:「金鱗豈是池中物,不日天書下九重」。而再往前考究,這句話最初的來源是北宋張詠的《自嘲》詩:「蛟龍豈是池中物,風雨不夾狂不得」。(圖片來源於pexels)
「金鱗」是什麼?是金色的鯉魚。金鱗為什麼會化為龍?因為「鯉魚躍龍門」。在古代傳說中,當鯉魚躍過龍門的時候,天上會有風雲助其勢而變化為龍。因此,風雲(也有故事說雲和雨的)就成為金鱗化為龍的必要條件。「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能力很重要,但機遇也很重要。機遇一到(風雲助力)則金鱗可化為龍,而如果沒有風雲助力,鯉魚不管怎麼跳都還是鯉魚。
打個比方說:某位同學的平時考試成績都非常好,按照平常的成績考清北是穩拿,但是很可惜,他偏偏在考試前感冒了,結果臨場大失水準,最後只考了一個二本。因此,對這位同學來說,能否能考上清北最重要的是知識要足夠紮實(是個金鱗),但也要考場發揮穩定甚至出色(風雲際會),最後才能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學(化龍)。
愛迪生說過:「天才是99%的努力和1%的靈感」,但是如果沒有那1%的靈感,99%的努力又有什麼用?這1%的靈感就是愛迪生的「風雲」。
「志大才疏」跟「懷才不遇」是一對「反義詞」。「志大才疏」者本身並不是金鱗,而「懷才不遇」者只是缺少助其變化的風雲而已,從這個角度而言,「懷才不遇」似乎比「志大才疏」更加悲催——但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我們要從命理學的角度來客觀的分析這個問題。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對於懷才不遇者而言,只要其耐心等待或尋找,他就有可能遇到「風雲」進而變化為龍,比如大唐名相狄仁傑就是因為遇到了閻立本這個「風雲」而「化龍」。但假如狄仁傑是個「志大才疏」者,則不管閻立本是否出現,他都沒辦法「化龍」。
所以,命理學講究流年和大運。最好的流年和大運,是對八字本身能起到幫扶的大運。「缺什麼補什麼」,比如身旺之人遇到財運則能發財,是因為命主本身能力足夠,只是苦於沒有發財的機會,但大運給他帶來了這個機會,他就可以發財了。因此,大運和流年就是讓命主的命運發生改變的那個「風雲」,但更實質的是,大運和流年出現的人或事才是命主真正的「風雲」,而流年和大運只是「風雲」的載體而已。
「金鱗豈是池中物,不遇風雲其奈何?」雖然金鱗暫時無法化龍,但金鱗畢竟是金鱗,只要能有一閃的機會,則「一遇風雲便化龍」。用俗話說就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差的就是那個能看到金子的人,這就是命理學先賢教給我們的人生道理。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謝謝大家!
文|西風獨醉 探討命理藝術,弘揚傳統文化(請大家關注我,和我探討命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