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禪位後,和珅為何不急流勇退,反而選擇壓制嘉慶?

2022-07-14     歷史新視角

原標題:乾隆禪位後,和珅為何不急流勇退,反而選擇壓制嘉慶?

乾隆禪位後,和珅為何不急流勇退,反而選擇壓制嘉慶?

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福康安在鎮壓苗民起義時死去。和珅調任正黃旗侍衛內大臣、鑲黃旗滿洲都統。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和珅管理刑部,去掉戶部管理工作,不久,以軍需報銷復管戶部。十月,領班軍機大臣阿桂去世,朝中只剩下劉墉和董誥兩個暗中反對和珅。乾隆皇帝已經進入垂暮之年,上朝時,他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皇帝的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能聽明白乾隆在說什麼。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攝政,滿朝文武上奏什麼,他就「聽取」乾隆皇帝的說話,自己下判斷,把持朝政,故而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皇帝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和珅和乾隆皇帝。

乾隆、嘉慶兩帝的人身自由,受到和珅很大的限制,因為無論是太監、官女或者是親信官員,都有可能是和珅派來的間諜。嘉慶皇帝的侍讀吳省欽、吳省蘭兄弟就是一例。

大學士阿桂臨終斷言,和珅一定會死在嘉慶皇帝手裡,就連和珅的親信中也有人相信這一點,為此,也有人曾勸告過和珅,當然,話說得十分委婉。此外,和珅的妻子、兒子、兒媳婦(乾隆的十公主)也勸他能有所收斂,或者急流勇退。因為,就連宮中的老太監都知道,新皇帝一上台,首先倒霉的就是先皇的「大紅人」,而且,在前朝越是吃得開,新朝跟頭栽得越厲害,俗話說「爬得高,摔得重」,就是這個道理。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多的是,和珅能不知道?

和珅儘管知道這個道理,心裡也害怕,但最終既沒有收斂,也沒有急流勇退,而是作出了全力輔助太上皇,抓權不放,壓制嘉慶皇帝的選擇。對此,史學家指責他:不過是個奴才,缺乏政治家的遠見;或者指責他:因貪慾蒙蔽了理智,不能急流勇退,及時罷手。總之,認為他利令智昏,對大禍即將臨頭缺乏敏感。

其實,這些指責都有失公允。和珅最終選擇全力輔助太上皇,壓制嘉慶皇帝,肯定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

試想,就算和珅有膽量轉投嘉慶皇帝,全力幫助皇帝掌握大權,嘉慶皇帝會接納他嗎?嘉慶皇帝有與太上皇對立的膽量嗎?退一步說,就算嘉慶皇帝暫時接納了他,恐怕也不過利用一下而已,「卸磨殺驢」是早晚的事兒,因為,他畢竟是太上皇曾經的「大紅人」,遠的不說,雍正朝的年羹堯、隆科多的下場不是明擺著嗎?

指責和珅不能急流勇退,更是把問題想得簡單了。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不是小孩過家家,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回家,或者像厭學的孩子裝病請假那麼簡單。和珅不玩了,想回家,想得美!太上皇還沒玩夠呢,這就叫身不由己。

相反,全力維護太上皇的權威,至少眼前的榮華富貴有了保障,至於得罪嘉慶皇帝,將來再找機會挽回。不排除和珅小瞧了比自己年輕十歲的嘉慶皇帝的可能性,也可能他高估了自己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能力。總之,萬事顧當前,這是人之常情。

於是,和珅橫下心來,決定先把寶押在太上皇身上。為了監控嘉慶皇帝,和珅把自己的親信內閣學士吳省蘭,派到嘉慶皇帝的身邊,做嘉慶皇帝的侍讀。和珅說,吳省蘭的字寫得太好了,是難得的人才。眾所周知,那個時候稿件都得抄寫,吳省蘭的字寫得確實好,在當時的文化界有一定聲望,幫助皇帝整理詩文稿件,抄抄寫寫,肯定勝任。

但吳省蘭人品一般,他本來是和珅的老師,和珅得勢後,他改稱和珅為老師,這回被派到皇帝身邊工作,實際職責就是監視嘉慶皇帝。嘉慶皇帝心知是計,但不敢拒絕。

為了能控制嘉慶皇帝,首先就得最大限度地孤立嘉慶皇帝。本來,嘉慶皇帝已經夠孤獨了,幾乎就是一個「光杆皇帝」,還不如當皇子的時候,至少身邊還有師傅和幾個哥們。師傅可以幫自己拿主意,哥們可以幫自己解悶兒,現在可好,當了皇帝,成了孤家寡人,師傅朱珪被外放到安徽做巡撫,至於那幾個哥們,由於有了君臣的名分,見了面都規規矩矩,沒法談知心話了。

朱珪身居遠離京城的安徽,但一直惦念著京城,惦念著嘉慶皇帝,而且,他本人就是北京大興人,在南方住不慣,幾經努力,有了轉機。嘉慶元年(公元1796 年)六月底的一天,太上皇突然決定召剛剛任命為兩廣總督的朱珪回京任職,出任協辦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消息傳來,和珅叫苦不迭,現在朝中王傑、董誥再加上那個劉羅鍋,已經讓自己窮於應付了,這回再來個朱珪,那可真是好虎難敵群狼了。而且,朱珪與他們三人不同,他有溝通嘉慶皇帝和臣下關係的作用,要那樣一來,自己的末日可能會提前到來,所以,絕對要阻止朱珪來京。可是,朱珪這次調動走的是太上皇的門路,是太上皇一手給辦的,要改變這個人事安排難度太大,怎麼辦?和珅一籌莫展。

嘉慶皇帝得知師傅即將調任回京,十分高興,一連作了幾首詩,表達自己的喜悅,然後挑選兩首,命吳省蘭寄給朱珪。吳省蘭隨即將詩錄了一個副件,轉呈和珅。和珅一看,計上心來,拿著詩稿,跑著去見太上皇。太上皇接過嘉慶皇帝的詩稿,隨即遞給太監,自己老眼昏花看不清,讓太監念,再以當年製造文字獄的警惕性推敲了半天,也沒有發現有什麼「悖逆」之處,把詩稿置於案頭,質問和珅意欲何為。

和珅無奈,只好直說:「嗣皇帝欲市恩師傅耶!」所謂「市恩」,直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賣好」,引申後可翻譯成「皇帝想拉攏師傅」。這句話堪稱畫龍點睛,鑒於康熙晚年立太子的紛爭,太上皇對繼承人結黨最為敏感,也最不能容忍,如果朱珪入朝,首先要同皇帝結成一夥,最受威脅的就是自己。一想到這裡,頓時火冒三丈,恰巧此時董誥也在場,太上皇怒氣沖沖地質問董誥:「你在軍機、刑部時間不短,你看看這事兒違不違法?」

董誥伏地叩頭,說:「太上皇的話說得過頭了,朱珪品行端方,為人小心謹慎;皇帝天性純孝,做事循規蹈矩,這都是太上皇所了解的,即使有所誤解,父子之間的事也不能上升到違法的高度來處理。」

太上皇碰了個軟釘子,他沉默了一會兒,嘆口氣,對和珅和董誥說道:你們是國家大臣,要好好引導皇帝,別走歪了路。一場風波,頓時化解,朱珪和嘉慶皇帝都沒有被追究,但朱珪調動之事就此泡湯,直到太上皇駕崩,才被調到嘉慶皇帝身邊任職,那是後話。

未能趁機扳倒朱珪,和珅感覺多少有些遺憾,這都怪董誥狗拿耗子多管閒事。嘉慶二年(公元1797 年)春,董誥的母親病逝,這可把和珅樂壞了,和珅為什麼高興呢?因為按當時的制度,官員的父母去世,官員要離職回籍守孝三年,這下子眼中釘走了,自然高興。當然,極個別的情況例外,譬如,皇帝認為離開了這位大臣就玩不轉了,可以不讓他回籍守孝三年,回家辦完喪事立即回任,這叫「奪情」。沒想到太上皇要奪董誥的「情」,和珅急壞了,一再跟太上皇說,這董誥可是個孝子,又是個文人,你不讓他離職守孝,董誥於心不忍,社會輿論也對董誥不利,難免說他貪戀祿位,忽略了大節,所以,務必成全董誥的孝心,放他回家;又策動不少官員上奏,請求批准董誥回家守孝。不料,太上皇一概不允,沒辦法,和珅只好作罷。後來,董誥辦完喪事回京,和珅一直不告訴太上皇,直到有一天太上皇出宮,從轎子裡一眼看到了跪在道旁的董誥,才知道董誥早已回京,立即讓他繼續擔任原來的刑部尚書。

前面說嘉慶皇帝是個「光杆皇帝」,身邊沒有一個自己的人,嘉慶二年(公元1797 年)二月,與嘉慶皇帝相濡以沫的皇后又病逝了,終年三十七歲。這樣一來,嘉慶皇帝成了「光棍皇帝」。

這位皇后是喜塔臘氏,是嘉慶皇帝的結髮之妻,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四月,嫁給永琰做嫡福晉,一起度過了二十多年的時光,為皇家生下了二女一子(皇次子綿寧,即後來的道光帝),夫妻感情很好。

這二十多年間,永琰活得戰戰兢兢,喜塔臘氏夫唱婦隨,也是小心謹慎,連個太監也不敢責罵,生怕被彙報到公爹那裡,給丈夫添麻煩。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 年),永琰的皇太子身份被公開,並於次年受禪即皇帝位。

喜塔臘氏水漲船高,被公爹封為皇后。乾隆太上皇抓權不放,甚至連兒子後宮之事也一手包辦,這堪稱是大清朝最為難堪的一次冊封了。按清朝宮廷慣例,皇后居於坤寧宮。乾隆後期不立皇后,坤寧宮已經空了二十多年,這回終於有了新主人。但喜塔臘皇后哪裡敢擺母儀天下的譜,依然跟丈夫住在一起。最近一年來,每當傍晚嘉慶皇帝拖著疲憊的身子「實習」歸來的時候,皇后總能給丈夫不少安慰。現在皇后死了,能說說心裡話的人也沒了,更讓嘉慶皇帝難過的是,一生最後一次回報皇后的喪事也辦得十分草率。

皇后的喪事也算「國喪」,怎麼會草率?別忘了,皇帝上頭還有個太上皇,太上皇年近九十,正是對死亡十分敏感、非常畏懼的年齡。乾隆太上皇聽到皇后去世的消息,臉色立即陰沉下來。根據和珅的安排,喪事從簡,儘量降低這場喪事對太上皇的衝擊。最後,由太上皇降旨,降低這場喪事的規格,規定皇帝輟朝五日,素服七天,全國官民也是素服七天,又規定這七天中不用換頂戴,國家各衙門照常辦公。而且,嘉慶皇帝後來得知,根據和珅的安排,太上皇周圍的人,一天素服也沒穿。偌大的宮廷不見一朵白花、一條白幡。喜塔臘氏做了一年皇后,喪事辦得都比不上一個七品芝麻官發送太太那樣風光熱鬧。

嘉慶皇帝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想當年,乾隆皇帝的富察氏皇后去世,乾隆皇帝的生母也還在世,他仍然大辦喪事,皇子、大臣們哭得不夠傷心都被他痛加責罰,而今,竟然如此漠視兒子的感情和感受。嘉慶皇帝輟朝五日,也就是五天內不用到太上皇那裡接受訓諭了,閉門在家追思皇后。這五天中,嘉慶皇帝寫了不少詩來悼念皇后,其中有一首詩寫道:「舉觴非酒漿,傾灑皆淚涕。誠無可奈何,節哀以禮制。」詩的上一句寫的是自己的哀傷,下一句寫的是自己無權無勢的無奈。

但是,嘉慶皇帝不敢公開這些詩作,他知道,自己身邊有太上皇與和珅的耳目,一旦讓太上皇知道了,難免對自己不利。在太上皇看來,讓你當了皇帝你還不知足,你委屈什麼!五天閉門不出,嘉慶皇帝終於下定決心,對太上皇逆來順受,與和珅周旋到底。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嘉慶皇帝令和珅總理喪事;正月十三日,嘉慶皇帝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銀八億兩。乾隆年間,清廷每年的稅收,不過七千萬兩。和珅所匿藏的財產相等於當時清政府十五年收入。時人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正月十八日,廷議凌遲,不過,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應改賜和珅獄中自盡。最後,賜和珅在自己家用白綾自殺。其長子豐紳殷德因娶乾隆皇帝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得免連坐。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進行報復,劉墉向嘉慶皇帝建言,應避免案件擴大化,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皇帝發布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不大規模地牽連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本篇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3051c15e34a1672a594cd0b5524c6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