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汽車
既節能又環保
開的人越來越多了
然而買了電動汽車後
很多小夥伴關心
上哪裡充電,怎麼充電快
於是越來越多的電動充電樁
緩解了這些問題
不過最近
廣東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
首次公布了充電樁產品風險監測結果
結果顯示,70%的樣品存在安全隱患
1
充電樁產品首次風險監測 七成樣品存隱患
本次風險監測共採集9家生產企業的10批次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其中7批次不符合國標要求,有1批次樣品3個檢測項目不符合國標,安全風險較大。
此外,這次電動汽車充電樁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等級為「嚴重風險」。這意味著充電樁產品有可能對消費者造成災難性的傷害,可導致死亡、身體殘疾等嚴重後果。
廣東質檢院電器附件檢測室主任溫永彩介紹,充電樁產品不在強制性認證(CCC認證)目錄內,相關的標準都是推薦性的,沒有強制性。但這些問題是用戶在使用的時候,跟安全息息相關的。
據了解,充電樁這類產品一般是按訂單生產,主要是國家電網、充電服務運營商和車企採購,流通領域銷售較少,而充電樁的電壓普遍高於我國家庭用電電壓。
廣東質檢院電器附件檢測室項目工程師 蔡祥坤:
這台充電樁輸出電壓額定標稱是750伏,遠遠超過我們消費者家庭用電的電壓。
而在這次風險監測中
70%的樣品在防觸電方面均不符合國標
主要問題包括該接地的不接地
故障時沒有警示
廣東質檢院電器附件檢測室高級工程師曹慶權給一充電樁的刷卡、按鈕部位旁的金屬部件通電流,但儀表顯示電流調不上去,說明它根本就沒有接地。
經過檢測,絕緣異常狀態下,7批次不符合國標的樣品中有5批次不能報警或斷電。
這意味著
一旦充電樁絕緣保護出現異常
我們使用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
可能出現的危險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2
充電槍「裸奔」可致命 充電樁防水防鏽不過關
到充電樁充電
最常接觸到的就是充電槍了
但是充電槍更可能引發觸電!
廣東質檢院電器附件檢測室項目工程師 蔡祥坤:
這個設備是充電樁的接口,現在是帶電狀態,直接帶了750多伏電壓,這槍可以直接拔掉,但它的樁並沒有給出任何警告。如果消費者不知情,把槍直接拔掉,是非常危險的。這時候就相當於直接拔掉了750多伏的電壓。
檢測人員介紹,實驗室的地面等處做了完善的絕緣處理,所以試驗過程相對安全。但使用者操作充電樁並不是在實驗室環境下,如果不小心觸碰到或者挨得比較近,可能會出現電弧灼傷手造成電擊傷害,嚴重的情況下,人擺脫不了就會導致電擊致死。
這次風險監測項目只是針對送檢到實驗室的樣品進行,而充電樁安裝使用後,會面臨各種複雜環境。對於安裝在室外的充電樁而言,除了要防止水進入內部,還要防止金屬部件生鏽。因為生鏽同樣會增加使用觸電的風險。
但可以看到,很多充電樁不但外部出現生鏽的情況,連內部也銹跡斑斑。檢測人員稱,這些充電樁生鏽,說明企業沒有按照標準生產,用的是防鏽性能較差的零部件。
車主們要是充電遇到生鏽的充電樁
最好還是離遠點
3
充電樁維護不到位 行業監管規範待完善
檢測人員分析
這些投入運營的充電樁之所以有諸多安全隱患
主要是因為充電樁的運營商
沒有做好定期的運營維護
在幾個下載量較大的充電樁運營商App中,都有使用者反映充電樁損害、無法使用、無人維護這樣的投訴。
而面對投訴
充電樁運營商是這樣解釋的
某充電樁APP服務人員:
因為工程師有時候會檢修,但是他是按場站順序來的,間隔時間就會比較長。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44萬輛,全國充電樁總計保有量超過100萬台。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國內分散式充電樁將達到450萬個。
業內人士表示,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優劣關乎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更關乎社會公共安全。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充電樁相關的監督管理規範也將不斷完善。
完整視頻點擊下方觀看《每周質量報告》
看來目前,充電樁
還存在許多致命的安全隱患
車主們在充電時更需要規範操作
注意充電安全
1.請勿將易燃、易爆等危險品靠近充電樁;
2.保持充電槍頭清潔乾燥,如有髒污,請用清潔的干布擦拭,嚴禁帶電時用手觸碰充電槍芯;
3.嚴禁在充電槍或充電線纜存在缺陷、出現裂痕、磨損、破裂、充電線纜裸露等情況下使用充電樁,如有發現,請及時聯繫工作人員;
4.請勿試圖拆卸、維修、改裝充電樁,如有維修、改裝需求,請聯繫工作人員,不正當的操作可能會造成損壞、漏水、漏電等情況;
5.嚴禁在充電過程中拔卸槍頭,確保充電過程中的人身和車輛安全;
6.使用過程中如有什麼異常情況,可立即按下急停按鈕,切斷所有輸入輸出電源;
7.如遇下雨打雷天氣,請謹慎充電;
8.兒童請勿在充電過程中靠近、使用充電樁,以免造成傷害;
9.在充電過程中,車輛禁止行駛,只有在靜止時才能進行充電。混合動力電車請熄火後再進行充電。
總之,充電前
要檢查充電樁設備完好無損
電纜和接頭完好
下雨天如果沒有雨棚
最好不要露天使用充電樁
以防漏電發生危險
充電完成後要
及時斷開充電樁,防止過充
來源:廣東消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