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生物市值跌去數千億,推「優等生」藥明合聯IPO做解藥?

2023-07-18     全球財說

原標題:藥明生物市值跌去數千億,推「優等生」藥明合聯IPO做解藥?

作者:蘇杭

出品:全球財說

千億「藥王」最近又有大動作。

7月9日,藥明生物(02269. HK)發布公告稱,建議分析子公司藥明合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藥明合聯」)於港交所主板上市。

繼藥明生物、藥明康德(603259. SH;02359. HK)藥明巨諾(02126. HK)後,又一家「藥明系」公司衝擊上市。

作為時下最熱門的賽道——生物偶聯藥行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藥明合聯風口上起舞,在藥明生物訂單驟減、收入面臨重大不確定性時IPO,又背負了怎樣的重擔,又有何種隱憂?

風口上的ADC

藥明合聯是專注於全球ADC(抗體藥物偶聯物)及更廣泛生物偶聯藥物市場的CRDMO(合同研究、開發及製造組織),提供跨學科綜合服務,涵蓋生物偶聯藥物的發現、研究、開發及製造。

ADC是指通過一個化學連接子將具有細胞毒性的小分子藥物(即有效載荷)共價連接(亦稱為偶聯)至生物成分(即抗體)上形成的結合物。

ADC兼具抗體的特異性靶向作用和高效細胞毒性小分子藥物的細胞殺傷力。既可以增強大分子抗體的治療效果,又可以減少化學藥物對正常細胞的「誤傷」,因此也被稱為「生物飛彈」。

2023年3月,輝瑞斥資430億美元收購了專注於癌症治療方向ADC研發的Seagen Inc.,預計將於2023年底或2024年初完成交易。這筆交易也是2023年上半年全球生物製藥領域最大的收購案。

如此高的收購對價背後是ADC蘊藏的巨大的市場潛力。輝瑞預測,到2030年,Seagen的12%的同比預期增長將為其帶來超過100億美元收入。

這筆天價交易也讓ADC成為了今年以來生物製藥行業的熱門話題。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全球ADC藥物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2年的79億美元增至2030年的647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30%。

市場的高熱先帶火的是「賣鏟人」們。

招股書顯示,生物偶聯藥物開發的外包率達到約70%,遠高於其他生物製劑34%的外包率。

2022年,全球ADC外包服務市場規模達到15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增長至110億美元,2022年至2030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28.4%。

受此影響,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3月(「報告期」),藥明合聯分別實現營業收入9635.3萬元、3.11億元、9.9億元及4.88億元,2021年、2022年營收增幅分別達到222.91%、218.33%。

同期,凈利潤分別為2629.9萬元、5493萬元、1.56億元及8067.1萬元,凈利潤率分別為27.3%、17.7%、15.7%及16.5%。

藥明生物既給資源又給客戶

藥明合聯能達到上述的高增長,除了行業高速發展外,與其出身也是緊密相關。

早在2013年,藥明生物就開始著手布局ADC業務,於2018年投資2000萬美元在無錫籌建了ADC一體化研發生產中心。

2020年12月,藥明合聯成立,由藥明生物全資持有。2021年5月,和全藥業認購藥明合聯40%股份。

目前,藥明合聯由藥明生物持股60%,由和全藥業持股40%,而和全藥業為上海和全全資子公司,上海和全由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藥明康德(上海)持股98.56%。

藥明合聯結合了藥明生物的大分子(抗體)專長以及藥明康德的小分子(有效載荷)專長,頂著「藥明系」的光環,幾乎不用擔心獲客問題。

2021年5月,在藥明合聯成立伊始,CEO李錦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藥明生物會將正在推進中的40多個ADC項目全部轉入藥明合聯,相當於藥明合聯一舉拿下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自2022年以來,與海外合作夥伴達成14項ADC對外授權交易的10家中國醫藥及生物技術公司中,有8家是藥明合聯的客戶。根據同一資料來源,按2022年的收益計,藥明合聯已是全球第二大從事ADC等生物偶聯藥物的CRDMO,而按截至2022年年底的項目總數計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偶聯藥物CRDMO。

與此同時,藥明合聯的獲客成本又相當低,報告期各期銷售費用分別為47.8萬元、202.8萬元、876.9萬元及215.3萬元,銷售費用率分別僅為0.5%、0.7%、0.9%及0.4%。

而2020年-2022年,同為ADC全鏈條CDMO公司的煙台邁百瑞國際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銷售費用率分別為5.16%、2.58%、2.66%。

「藥明系」兩位「大哥」的支持還不止於此,

2020年-2022年及2023年1-3月,藥明合聯向藥明生物的採購金額分別為420萬元、3170萬元、4.44億元及2.17億元;向藥明康德集團的採購金額分別為0元、2330萬元、1.33億元及2390萬元。

雖然背靠大樹好乘涼,但也並不意味著藥明合聯是高枕無憂的。

目前ADC市場仍處於發展前期,且ADC藥物創新性較強,特別是新靶點、新毒素小分子、新連接子設計等改進思路有失敗的風險,而進行臨床試驗、註冊審批的過程也有可能進度低於預期。

根據光大證券研報,截至2023年3月底,美國獲批的ADC藥物共12款,中國獲批共7款,數量較少,目前在研管線的後期商業化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但與此同時,市場參與者數量卻快速增加,東曜藥業、博騰股份、皓元醫藥等均在此有所布局。2023年初,三星生物宣布ADC將成為主要擴展領域,並計劃於2024年初開始在第四工廠內進行ADC藥物生產。

雖然,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時間未必能夠動搖藥明合聯的地位,但勢必會分走部分訂單。如果競爭加劇,陷入價格戰,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藥明合聯便會複製藥明生物的今天。

三星生物低價競爭,藥明生物簽約項目驟減

據《澎湃新聞》報道,6月20日,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在投資者開放日上透露,2023年上半年公司新簽25個項目,低於往年4、50個項目的預期水平,其中中國項目占比不足兩成。

消息一出,藥明生物應聲大跌17.02%,6月21日跌勢延續,全天下跌2.58%。

由於不用承擔新藥研發中的種種風險,CXO一向被認為是「旱澇保收」的「資本避風港」,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全球經濟低迷、美聯儲加息周期的影響下,藥企融資逐漸變難,不得不減少管線以求降本,CXO企業也不得不與下游一起共熬寒冬。

中國醫藥管理協會發布的《2022年醫藥工業經濟運行情況》表明,2022年前三季度生物醫藥領域(包含醫療器械)融資總額同比下降38%。

除了醫藥行業整體投資規模縮減,「後來者」的低價競爭也是不得不說的話題。

2023年以來,有關三星生物低價競爭,從國際藥企手中拿走數十億美元訂單的新聞就不絕於耳。

7月3日,三星生物表示與輝瑞在2023年共簽訂了3份規模達10.8億美元的製造合作合同;7月10日,三星生物表示與諾華的合作協議從最初的8100萬美元拓展到3.91億美元。

藥明生物CEO陳智勝回應「降價搶單」傳聞時表示,公司新增的6個後期項目都是三星生物以20%、30%的低價想搶走的項目,側面印證了低價搶單的真實性。

此外,「藥明系」最為市場投資者所詬病的就是「減持大法」。

Choice數據顯示,2017年到2023年間,藥明生物的主要股東共減持12次,總套現金額超700億港元。李革所控制的藥明生物原控股股東WuXi Biologics Holdings Limited持股比例從75.43%下降至15.15%。

而縱觀藥明生物的市場表現,自從2021年7月2日到達最高點148港元/股後,就進入了下行。截至7月14日收報40.9港元/股,2023年年初至今,藥明生物股價下跌31.66%,總市值從年初的2526.82億元下降至1737.65億港元,較最高時超5300億跌去約三分之二。

至於藥明康德,2019年5月至今,也在A股拋出了共12份減持計劃。最新2023年4月,其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及一致行動人計劃減持公司合計不超過89,022,700股A股股份,合計不超過總股本的3%。

此次藥明合聯IPO,看似是正值風口期營收利潤雙增,但也並非全無隱憂。而若成功上市,「藥明系」的諸位股東是否會再次上演神乎其技的「財技」,在投資者的緊張神經上跳舞,《全球財說》將繼續關注。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抄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1afc1ddf6740eabff62748f34d87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