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視角丨「好文物太多, 朋友圈『九宮格』不夠用」

2024-05-08     博物館世界

原標題:媒體視角丨「好文物太多, 朋友圈『九宮格』不夠用」

家長帶著孩子參觀博物館。青海日報記者 辛元戎 攝

5月4日,離青海省博物館開館還有半個小時,就有人不時來問能不能進館參觀。開館前3分鐘,博物館門前的台階上已經排起了長隊。記者與一位來自杭州的朱先生攀談了起來。他看上去五十多歲,又高又瘦,著一身戶外裝,很是健談。朱先生說,他到過歐洲和南亞很多國家,全國各省也基本上轉了個遍,但到青海旅行還是第一次。

「博物館收藏了古往今來的寶貝,濃縮著地方的歷史和文化,我每到一個城市都首先要參觀博物館。」朱先生說,「博物館雖然是免費開放,但它對當地經濟的帶動作用可不能小看,對於提升地方的形象更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就這樣,在等待開門的過程中,與朱先生聊得熟絡了,等到開門進入博物館,作為青海本地人的記者很自然地充當起了「導遊」的角色。

從舞蹈紋彩陶盆到七星紋銅鏡,從彩陶靴到宗日文化的貝飾,朱先生聽著記者的介紹,不時發出陣陣讚嘆。在諾木洪文化的毛織物和陶氂牛面前,當聽說這些文物出土自浙江省對口支援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更是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

「以前只聽說『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沒想到青海也有這麼豐富的地下文物,尤其是青海的遠古彩陶,讓我大開眼界。」朱先生感嘆道,「青海省博物館的好文物太多了,我發朋友圈的『九宮格』肯定是不夠用了。」

節日期間的省博,人頭攢動。不到10時,館內的講解員就被「搶」完了。參觀者有父母帶著年幼孩子的,還有成年子女帶著年邁父母的。北京的洪女士和先生是帶著85歲的母親來青海省博物館參觀的。

但更多的還是年輕面孔。

記者遇到兩位女大學生。小劉和小梁都是河北人,兩人是中學同學,現分別就讀於青海民族大學和內蒙古師範大學。「五一」期間小梁來西寧旅遊,於是結伴到青海省博物館「打卡」。

畢竟是愛美的女大學生,色彩絢麗的藏族服飾、做工精美的遠古銅鏡給她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有藏醫藥。藏族人那麼早就會利用青藏高原上的動植物、礦物炮製藏藥,治病救人,還形成了一整套藏醫理論體系。這種智慧讓人震撼。」

還有年齡更小的。「媽媽,那件半山類型的陶罐在什麼地方?」當聽到身旁一位小女孩以稚嫩的聲音說出 「半山類型」這樣的考古專業術語,記者實在驚奇不已,而且小姑娘說得是那樣自然,這大概就是博物館教育的作用吧。

而在另一邊,來自西寧市南川西路小學的仲梓嫣正認真地往《博物館尋寶筆記》上記錄著幾件文物的出土地點、文化類型和距今時間。她媽媽說,學校很重視學生的課外研學活動。前幾天,仲梓嫣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來省博研學,當時因為人多,對有些文物的講解聽得不是很清楚。於是,今天梓嫣又拉著媽媽再次走進了博物館。

有一句形容河湟谷地彩陶之多的話:「這裡的彩陶流成了河。」今天,博物館裡的參觀者也流成了河,他們在一件件文物之間流動,在古與今的時空中流動,同古人進行著對話和交流。

來源:青海日報《2024-5-6》第4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1602888cd6e3634886a9d5c8e1c2f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