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樂山在雲南普洱茶歷史上「輩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現今,攸樂山行政名稱為基諾山,主要聚居著基諾族。攸樂山區屬北來勢帶高原氣候,是雲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權,歷史上最高產量達到2000擔以上。老茶樹一年一生的葉芽呈黃綠色,發芽早,多茸毛,是優良的普洱茶種。曬青毛茶為棕紅色,茶質較硬,條索分明,青茶味釅,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也許是在景洪市基諾山鄉(古稱攸樂山)工作時間較長的原故吧,我對攸樂古樹茶情有獨鍾,自然也很關注人們對攸樂古樹茶的評價。當下,一些茶書或網絡對攸樂古樹茶評價最多的是「條索黑亮,香型口感與曼撒、易武接近,香揚水柔,舌面苦澀度稍高,因茶樹齡普遍較小,茶性較烈」。然而,每每看到對攸樂古樹茶這樣的「評鑑」,總覺得有所偏頗。
首先,說說「條索黑亮」。攸樂古樹茶出自基諾山基諾族群眾之手。眾所周知,基諾族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生產力低,生產粗放,雖植茶歷史久遠,創造了涼拌茶、火燎鮮茶、包燒茶、竹筒茶等悠久燦爛的原始茶文化,但茶葉加工仍然粗放。在手工炒制過程中,一是鮮葉萎凋時間不夠;二是所用炒鍋薄,火候把握不好;三是揉捻和晾曬也不得法,做出來的茶「條索黑亮」也在情理之中。如今,隨著古樹茶熱的持續長溫,攸樂古樹茶也深受青睞,許多茶人紛紛到基諾山有古茶樹的村寨制茶、淘茶。基諾族茶農在各路制茶高手的指點下,制茶工藝有了很大的提高,做出來的茶也不再是「條索黑亮」,而是「毫顯色亮」了。
其次,說說「香型口感與曼撒、易武接近」。這句話並未直接說出攸樂古樹茶的特質,而用了類比法。如果說是到過曼撒、易武或喝過曼撒、易武茶的人那還說得過去。如果是未到過曼撒、易武或未喝過曼撒、易武茶的人,你跟他說攸樂古樹茶的特質是「香型口感與曼撒、易武接近」,他又怎麼知道曼撒、易武茶的特質是什麼呢?
再次,說說「香揚水柔,舌面苦澀度稍高,因茶樹齡普遍較小,茶性較烈」。攸樂山是古六大茶山之一,植茶歷史至少也有幾百年,和包括曼撒、易武在內的其他五大茶山是同一時代種植的茶,何來曼撒、易武茶樹樹齡大而攸樂古茶樹「茶樹齡普遍較小」之說。
那麼攸樂古樹茶的特質到底是什麼呢?為弄清這一問題,筆者曾請教多位茶葉專家,多次深入基諾山的亞諾、司土老寨、洛特老寨等古茶樹仍較多的村寨,親自採摘上好的古樹之茶,請制茶師傅加工成曬青毛茶,並與班章古樹茶做比較。筆者認為,攸樂古樹茶的品質風格與書上或網絡上說的有較大差異。
攸樂古樹茶多長於森林中,無污染、原生態,不使用化肥、農藥等,純天然,湯色鮮亮,品其味,柔順、細膩,唇齒留香,茶杯內有淡淡的清香,屬「溫柔型」。班章古樹茶具有強烈的山野氣韻,茶氣強,苦澀重,口感霸氣,是 「豪放派」。
人們都說,普洱茶最根本的特質出自它是「能喝的古董」,之所以要把雲南大葉種茶用時間「兌換」成 「能喝的古董」,說到底就是為了一個「柔」字,用現代渥堆發酵製成熟茶,追求的是使茶葉快速變得「溫柔」。而用曬青毛茶製成「青餅」「青磚」「青沱」等,讓其自然地慢慢變「溫柔」,存放四五年可成 「小柔」,存放十幾年方成「中柔」,存放幾十年那就是「極柔」。這一點,攸樂古樹茶先天就具有了。
有一位茶人在網絡上寫到,攸樂古樹茶味道甘爽,少許苦,入口慢慢地變成了絲絲甘甜,茶湯柔順,一絲絲香氣從茶湯里慢慢飄出,淡淡的香不濃卻很悠長,細細品味,給人以無限遐想。筆者認為,這才是攸樂古樹茶香揚、苦輕、澀淡、柔順、細膩、平滑的特質。
文章來源於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