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張之洞》的慘澹收場讓人唏噓,首日僅賣出三張電影票,六天後悄悄下映,總票房兩千多元,成為華語電影市場有史以來最悲壯的縮影。本來想靠著這張文化名片大殺四方,誰曾想小白菜地里黃,辛苦耕耘換來啞巴吃黃連,是又苦又難言。
反觀《張之洞》這部電影本身,難道真的不值得一看嗎?當然不見得。導演三丑憑藉《張之洞》榮獲第12屆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新銳導演獎,可見片子質量還是過了的,片子是一部人物傳記類型影片,很難說有什麼商業價值和藝術價值,最多的還是導演對歷史的尊重,對於張之洞其人的尊重,但是小編我心裡尊重張之洞,我依然可以不去電影院看《張之洞》,這並不衝突。
電影最大的bug,輸在了市場吸引力。不會迎合市場的電影,最後只能被市場淹沒。快餐消費時代席捲而來,文化傳承變得輕薄如斯,電影的娛樂形式層出不窮,這年頭,連包裝都成為了一門學問。當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實在不值得提倡,但是電影不是一張白板,讓人一覽無餘腦袋空空如也,反觀《張之洞》其名,張之洞作為家喻戶曉的歷史名人,怎麼用舊瓶裝新酒,怎麼讓人耳目一新,就成為了導演和編劇最該思考的事情,電影分很多種,你可以在歷史題材上做文章,但是不要忘記電影的藝術價值和觀賞性。
作為一部鐵面無私端端正正的歷史題材片子,張之洞三個字一出口,字正腔圓,毫無波瀾,首先就已被市場淘汰。試想,當《你好,李煥英》改名《李煥英》,還有那種遺憾婉轉、愛而不得的味道嗎?
當《乘風破浪的姐姐》改名《姐姐》,不會讓人滿臉黑人問號嗎?當然,換一個思考方向,作為大名鼎鼎的晚清名臣,張之洞三個字就是最好的名片,但同時,這也使整部電影變得不近人情,奧利給成了精,沒有人味一身輕,輕的後果就是直接上天,眾人連仰視都懶得仰視。導演連個情懷分都懶得掙,市場的表現當然就是一潭死水。電影本身存在問題,大環境也不容忽視。輕歷史,重娛樂,得淺薄,失厚重,娛樂至死,矢志不渝。總的來說,縱有問題千千萬,市場自身各一半,希望三丑導演能吸取經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