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際在於春|三台無人機1小時噴洒400畝,頂10人干一天

2020-03-24     農村大眾

3月23日,汶上縣苑莊鎮,道立合作社理事長張道立站在田邊,目光所致,3台植保無人機「展翅翱翔」,一箱箱高效低毒的農藥均勻地噴洒在麥苗上,短短1個小時,就完成了400多畝的飛防噴洒作業,相當於過去10個村民一整天的作業面積。

其貌不揚的張道立,是當地有名的種糧能手,也是汶上縣道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該合作社流轉、耕種的土地近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800餘戶社員,年經營收入5000餘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資料圖。

「疫情不得不防,但農時也耽誤不得。」張道立告訴記者,「為了減少人員聚集,合作社都是錯峰下地,一畝地不超過5個人,都戴著口罩,總的來講,我們的春耕進度一點沒有拖。」

由於人員不足,去年合作社購買的空中植保無人機、自走式噴藥機等派上了大用場。「一台自走式高地隙噴杆噴霧機,臂展長達10米,一天能作業500畝。先進農機的使用,減少了春耕開支不說,關鍵是避免了人群集聚,省時省力還省錢。」張道立說。

除了及時噴洒農作物,老張在化肥、農藥方面也早早便想了辦法。「除自備一部分外,通過全鎮組織的『點對點』農資配送,也能保障充足。」

「受疫情影響,今年俺合作社裡不再以社員為單位管理了,我直接給他們點對點服務,先諮詢他們的看法然後我統一調配農資、機械。這邊的地先撒化肥,那邊我就先澆地。」農資是農業生產的「糧草」,為了把農資順利的送到廣大群眾手中,苑莊鎮里安排農資採購點工作人員與張道立主動對接,提供全方位的農資供應服務。

「農資送到村頭,鎮里的值班人員為配送人員測量體溫,查健康證,貨就擱到值班點,村裡找農用三輪車給俺送到地頭上,我給農資公司的人員轉帳支付。」張道立說,合作社目前已購置農藥4.7噸、化肥190餘噸,將陸續抵達社員地頭。

資料圖。

發展大田作物的同時,張道立也開始慢慢調整種植結構,2018年,合作社開始建設冬暖式大棚。「現在一共建了十二個大棚,主要種植黃瓜、甜瓜等經濟作物。」張道立說。

但是不同於以往的老模式,他打算把其中一些大棚租出去。因為鄉村振興的積極影響,不少年輕人重新回到農村想創業,但有想法的年輕人不少,卻苦於手頭緊沒資金。

得知了這種情況後,張道立在感慨年輕人的思路越來越開闊的同時,也對他們因為資金問題而畏手畏腳感到有些惋惜。「我希望能夠給他們提供平台,他們租了之後可以放手大膽的干。」張道立說,也是希望用這樣的新形式,不僅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響應鄉村振興,更重要的是可以給農村帶來更多新視野。

資料圖。

「今年計劃再建十個冬暖式大棚,我投資技術、苗子、農藥、化肥,幫助群眾共同致富。」張道立說,未來他希望能創新出更多的農業合作模式,讓更多的農戶可以參與進來,「現在國家對農民的政策好,農業科技又越來越強大,只要咱們攜手共同努力,日子只會越來越好。」

農村大眾報記者 張超 通訊員 胡克潛 霍琳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0CSDnEBnkjnB-0z_h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