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7月份就要過去了,今年略顯冷清的暑期檔也終於等來了第一波爆款。
國產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四天,票房超過8億。
而另一部頗有爆款相的電影,就是馬上就要上映的《烈火英雄》。
如果說《哪吒之魔童降世》是2019年的《大聖歸來》,那麼《烈火英雄》大機率會成為今年的《我不是藥神》。
跟《我不是藥神》一樣,《烈火英雄》講述的也是現實題材,也同樣改編自真實的故事。許多人在看過這兩部電影之後,留下的第一句評論也都是:看哭了。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我不是藥神》和《烈火英雄》的表演,都是以群戲取勝。
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每一個演員在貢獻出優秀表演的同時,成就了彼此的表演。
《烈火英雄》選擇講述消防員這個特殊職業群體的故事,它所呈現出的也是群像式的人物角色以及演員們互相成就又各有特點的表演。
影片改編自作家鮑吉爾·原野的長篇報告文學《最深的水是淚水》。有了真實的故事做底,《烈火英雄》在塑造人物上,也同樣是從真實出發。
作為一個要直面各種災難、意外,拯救各種生命於水火之中的職業群體,消防員們時常被定義為偉大、勇敢、奉獻。
他們所做的,當然當得這些讚美。但也是因為這樣的讚美,讓人們常常忘記了,消防員也是和其他人一樣的普通人。
《烈火英雄》最為難得的一點就是,它讓每一個消防員都首先是一個普通人。
隨著故事的進展,它逐漸為我們展現出,這些本是普通人的消防員是如何做出奉獻,如何捨己為人。
與其說這些消防員是天生偉大,不如說他們是選擇變得偉大。
現實世界裡並沒有超級英雄,電影中的消防員更沒有超能力,而他們戰勝災難依靠的除了專業的技能、裝備,還有他們捨己為人的善良與不求回報的偉大
《烈火英雄》中,每一個消防員都是按照這種思路去塑造的。
而其中最為典型,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黃曉明飾演的消防隊長江立偉。
說這個角色典型,是因為江立偉這個角色既有他的平凡甚至是不完美,又有他的偉大與勇敢。
而他之所以會讓我印象深刻,最重要的原因則是,沒想到一向以帥著稱的黃曉明在銀幕上,還可以演繹江立偉這樣樸實、低調的角色。
黃曉明長得帥,這個大家都知道。
就連當年招他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的老師崔新琴都說,看到黃曉明的長相,她就說:「哪怕是一塊木頭,我也要了。」
如果說,初出茅廬時黃曉明的演技還略顯稚嫩,但在《風聲》《中國合伙人》《無問西東》等電影之後,黃曉明的演技顯然是愈發成熟。
而在《烈火英雄》中,黃曉明的表演,絕對值得用「突破」來形容。
影片一開始,江立偉就經歷了隊友的意外犧牲,他也因此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被迫退居二線。
就在這幾個橋段里,黃曉明呈現出來的完全是一個疲憊又備受焦灼的人物形象。為了更加貼合角色,黃曉明甚至要求讓自己看上去沒有那麼帥。
他讓化妝師在給他上妝的時候,少打陰影,粉底不要塗得太均勻。
因為這些細微的設定,江立偉的長相完全脫離了黃曉明自身的帥氣。
他黝黑甚至是略顯粗糙的臉龐,就像現實中的消防員一樣。
在長期的日曬雨淋,煙燻火燎中,江立偉的粗糙和他臉上的疤痕,就是他的戰鬥勳章。
除了外形,黃曉明在對於江立偉心理活動的把握上也是相當精準。
患上PTSD之後,江立偉常常流露出焦慮、緊張的情緒。
他陪兒子去參加學校活動時,與兒子同學的父親發生了言語上的衝突,在隊友的犧牲再次被提起之後他憤怒地掐住那位家長的脖子。
而這樣易怒的江立偉與之前面對大火時處變不驚的他,可以說是有著天壤之別。
當江立偉和其他隊友們一起在海港碼頭的火災現場執行任務時,他在聽到著火的油罐發出響動之後,就力勸隊友們撤退,避免大家受到爆炸的波及。這也與他之前在火海里衝鋒陷陣的果敢截然不同。
以上的種種,並非黃曉明在表演上的「用力過度」,而是患有PTSD的江立偉情緒不穩定的直觀表現。
黃曉明則用他的表演,讓我們看到了江立偉所經歷的痛苦與煎熬。
而江立偉的偉大之處在於,即便他也只是一個平凡人,即便他在經歷著PTSD的折磨,他也依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勇敢與偉大。
因為主張撤退而被誤解是貪生怕死之後,江立偉沒有埋怨,也沒有辯解。他只是主動請纓,去執行關閉油罐閥門的任務。
這個任務的艱難程度,幾乎可以用有去無回形容。
不善言辭的江立偉用行動而非言語,來表達他的抉擇。而這樣的抉擇,足以說明他的勇敢和堅定。
江立偉在去執行任務之前,跟既是自己競爭對手又是隊友的馬衛國(杜江 飾)有一段看似放鬆,但卻沉重無比的對話。
兩個人先是以父親的身份,談起彼此的孩子,臉上都洋溢著身為人父的幸福與滿足。
接下來,他們咒罵因為點不著的煙,「這麼大的火,都TMD點不著一根煙」,完全符合消防員們直來直去的性格。
他們的告別,沒有太多的言語。一句簡單的等你回來,對他們這樣一起出生入死的夥伴來說,就承載了一切。
江立偉的有情有義,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在於他做了什麼。
他跟隊友一起去關閉油罐閥門,即便是身處絕境之中,他也沒有抱怨,更沒有放棄。甚至於,他還將唯一的生還機會留給了隊友。
就在他徒手關閉油罐閥門時,江立偉開始對著熊熊燃燒的大火怒吼,像是在給自己打氣,也像是說明他的絕不服輸。
當時,他處在高溫缺氧的環境中,而黃曉明在跟真正的消防員了解之後知道,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產生幻覺。
也就是說,江立偉的這段怒吼,並不是黃曉明在給自己加戲,現實中這種情況也極有可能發生,黃曉明則把它演了出來。
最讓我動容的還是電影給江立偉安排的結局。
江立偉的故事並沒有隨著他的犧牲而結束。在他的肉體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時,他的靈魂卻回到了妻子與兒子身邊,與他們團聚。
銀幕上滿身傷痕的江立偉幸福地擁抱著自己的家人,是對江立偉和他家人的安慰,也是對所有經歷了生離死別的消防員們和他們的親人的安慰。
江立偉雖然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但他對這個世界的愛和這個世界對他的愛和懷念,不會消失。
看似普通、平凡的江立偉選擇了偉大之後,最念念不忘的還是他的家人,就像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樣。
這樣的設定,使得江立偉的人物邏輯更加真實自然,也讓這個角色的層次更加豐富深刻。
而對進入不惑之年的演員黃曉明來說,江立偉這樣的角色,既是突破,也是證明。
在這個角色身上,我們也看到了黃曉明自己對於表演,對於生活的理解與認知。
而日常那個熱心公益,總愛挺身而出的黃曉明,跟片中的的江立偉也在許多層面上,有著許多相似。
換句話說,黃曉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江立偉,而通過江立偉,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更加成熟,擁有更多可能的黃曉明。
而這樣角色和演員之間的互相成全,值得被銘記,也值得被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