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上映了。
即便美媒口碑大都是差評,豆瓣評分也不亮眼。
但有生之年,你將看到的下一部120幀電影,八成還是李安作品。
老實說,拋開親身經歷的放映事故(閃屏+滅燈),這部《雙子殺手》我依然喜歡不起來。
這跟李安執著於高幀率技術,並無關係。
而是,整個電影劇本太庸常了,沒有發生一個讓人感到驚喜的事件。
一位國防局特工亨利(威爾·史密斯 飾)因患上PTSD(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選擇退休。
安享晚年之前又被捲入陰謀,最後搗破計劃。
討論一下現實和理想化的父子關係,宣揚一下個體意志的自由。
難怪影片的初始劇本寫成了20多年,也沒有製片公司接手。
誇張點說,它更像是李安上一部120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一個註腳。
如果前線士兵患上PTSD,那就造一群複製人上戰場好了。(雖然還是不可行)
但即使這樣,《雙子殺手》里反派大佬派複製人幹掉本體的這個關鍵動機。
影片還是沒交代清。
有人甚至說:
看《雙子殺手》的體驗,就像去家電商場看了2小時高端彩電的試機片段。
面對各種聲討和質疑,李安也為自己執著的高幀率申辯過:
「這就是電影該有的樣子,你們可以罵我,但技術是無辜的。」
那麼,讓這位導演界的「華人之光」沉迷的拍攝技術,到底是個啥東西?
查了一圈資料,殺姐不敢說弄了個門清,但也理解了點皮毛,這裡就給大家獻回丑了。
我們平時去影院看的電影,尤其是2D片源,基本都是24幀。
也就是一秒內拍24張照片,然後把它們串起來,按照相同的速率播放。
於是電影里的畫面,就流動了起來。
24幀下的《雙子殺手》
既然是播放照片,觀眾為什麼察覺不到中間的間隔呢?
因為肉眼會有一個視覺滯留的現象,當快門速度在1/50秒左右時,視覺系統就察覺不到靜態圖片之間的間隔。
而24幀率的快門速度在1/48秒,正好在人眼的閾值。(這裡有1/2秒用於曝光)
不過,所謂的視覺滯留理論,也並不一定站得住腳。
有實驗證明,年輕人比老人對幀率的接收力要高,職業飛行員可以達到上百幀。
當然,時時緊盯股市起落,與深夜趕稿半天也憋不出來一個字的人比,接收能力也會高不少。
但說一千道一萬,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包含更多細節的高幀率,是能被現在的主流觀影群體所接受。
那為什麼即便是好萊塢六大片廠,還在拍24幀的電影呢?
一方面是膠片時代,24幀的格式可以節省膠捲,從而節約成本。
另一方面,高幀率的配套技術尚未成熟,沒有必要硬剛觀眾的觀影習慣。
但是這並不代表近年的主流電影,不會拍高幀率的素材。
通常說的升格鏡頭(即慢鏡頭),就是以高幀率拍攝,然後調低幀率放映。
這樣大家在看慢動作時,才不會感覺一頓一頓的。
現在你應該可以理解,習慣用膠片拍攝大量素材,後期還喜歡抽幀的王家衛,為什麼能把投資人氣住院了。
李安始終認為,既然已經從膠片時代走到數字時代,高幀率才能發揮數字化最大的價值,也應當是未來的趨勢。
為此,殺姐特地看了60幀和24幀,兩個版本的《雙子殺手》。(120幀沒捨得看)
兩遍的觀感高下立判:
60幀的確充分展示出了畫面的細節。
相比於大量文戲和固定鏡頭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雙子殺手》的運動鏡頭更多。
尤其是幾場動作戲,那種臨場感和真實感,是24幀電影完全無法比擬的。
然而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過分的真實和過多的細節,會不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以往我們在分析視聽語言時,常常需要記下各種細節。
因為電影是造夢,也是創世。
優秀影片中的所有道具、動作和機位,都是主創們精心設計的。
每一個細節,都有自己的表達在裡面。
但高幀率帶來的信息量太大,可能大家還沒來得及記憶,畫面就稍縱即逝。
深度解讀一下,來來回回拉個三五遍片,沒準都摸不著頭腦。
這或許也是李安這次,選擇了一個簡單故事的根本原因。
可想而知,啟用了4K、高幀率、CGI技術的《雙子殺手》,在拍攝階段會遇到多麼大的問題。
這次李安的攝影又換人了,據說劇組成員在完成他的要求時,就像菜鳥投籃。
弄來弄去,都很難讓導演滿意。
然而《雙子殺手》斥資1.38億美元打造,在北美上映一周還沒拿到3千萬票房。
可以預見的是,李安一直心心念念的120幀拳擊項目《馬尼拉之戰》,在尋找資方時,只會更加困難。
但這位被譽為「華人之光」的導演,在一部文藝片和一部商業片的120幀試水後,仍沒有輕言放棄。
他依然在拓寬著電影的邊界。
但願這位62歲的華人導演,在燃燒生命的同時——
也能讓世界電影翻天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