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觀音菩薩的道場,有「海天佛國」的美譽

2019-05-31     讓嘴巴愛上旅行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杭州灣以東約100海里,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全島面積12.5平方公里,呈狹長形,南北最長處為8.6里,東西最寬外3.5公里。

普陀山原名梅岑山,因西漢末年梅福在此修道而得名。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高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神像回國,途經蓮花洋遇風濤,以為觀音不肯去日本,便留下神像,稱不肯去觀音。五代梁朝貞明二年(916年)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年)朝廷賜銀,改建為寶陀觀音寺,從此香火興盛。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欽定為觀音道場,並根據佛經補怛洛迦,更山名為普陀洛迦山,亦稱補陀洛迦山。明朝時,把蓮花洋南的一小島稱洛迦山,就有了普陀山和洛迦山兩個山名。

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歷朝相繼在此興建寺院,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普陀山也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道場之一。

觀音在古天竺就稱南海觀音,相傳是因為:一、觀音出在古天竺(今印度),而古天竺屬南亞,加上觀音所在的補怛洛迦山在南海,故稱南海觀音;二、南海與南無相似。唐代著名文學家王勃的《觀音大士贊》曰:「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迦山,自在觀音於彼住。」王勃卒於676年,就算此《贊》作於676年,亦比不肯去觀音到普陀山早187年。可見,不是因為有了南海普陀山才稱南海觀音的,恰好相反,是因為南海觀音,才把普陀山改稱為南海普陀山的。

普濟禪寺

普濟禪寺又稱前寺,始建於宋元豐年間,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寺院,也是普陀山第一大寺院,也是中國重點寺院,一切重大的佛舜活動在此舉行。歷代全山方丈均住錫於此。整個寺廟規模宏大,有「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之稱,修築在山勢比較寬闊、平坦的地帶,寺前的池水為山泉所積,池中蓮蓬滿結,一到夏日,荷香襲人,即普陀十二景蓮池夜月。全寺殿堂六進,自南向北貫串在一條中軸線上。其中大圓通殿是普濟寺主殿,殿中供奉高8.8米的毗盧觀音為菩薩正身法像,兩邊端坐觀音「三十二應身」,以示觀音大士感應世間萬物眾生。

普濟寺旁邊有一座石塔——多寶塔,也稱太子塔,普濟寺東南,海印池附近,多寶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建築物,它與法雨寺中明朝南京故宮惟一存世的宮殿建築九龍殿、楊枝庵中根據初唐著名大畫家閻立本繪的觀音畫像刻成的楊枝觀音碑合稱為「普陀三寶」。

法雨禪寺

法雨禪寺始建於明,依山憑險,層層疊建,周圍古木參天,極為幽靜。法雨寺又稱後寺,初名海潮庵,清康熙三十八年賜天華法雨匾額,遂稱法雨禪寺。也是全山第二大寺,位於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建築布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宏大高遠,氣象超凡。寺內九龍殿(又稱圓通殿)殿頂的九龍藻井及部分琉璃瓦從南京明代宮殿拆遷而來,被譽為普陀山三寶之一,全國獨有;法雨寺天王殿對面照牆的九龍壁,用青石精雕細鑿拼接而成卻不漏縫隙,實屬難得。寺內龍風柏、古銀杏、連理羅漢送的等珍貴古木,以及二十四孝圖、雲龍游海天等石刻欄板,都是普陀山獨一無二的稀有之物。

紫竹禪林

竹林庵位於百步沙南、潮音洞西上,正對波光瀲灩的蓮花洋,與洛迦山隔海相望。寺院背山面海,古樸典雅,其庵額「補袒紫竹林」字為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為親筆所題。紫竹林庵大殿主供漢白玉紫竹觀音像,應化各異形象,啟得種種善根。紫竹林庵前方是一片廣闊的岬谷,海天一色,是攬勝朝拜者必到之處。

山中岩石呈紫紅色,剖視可見柏樹葉、竹葉狀花紋、因稱紫竹石。後人也在此栽有紫竹。五代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請得觀音像,歸國途中在此遇風受阻,在此建「不肯去觀音院」於紫竹林中。觀音院前有潮音洞。紫竹林旁有光明池,南有觀音眺,對岸可見洛迦山島。

百步沙

百步沙也稱塔前沙,一眼望去,兩脈青山懷抱一灣金沙,灘平沙細,浪緩波平沙灘中間有一岬谷伸向水際,俗稱獅子尾巴,將百步沙分成兩片,四周礁岩千姿百態。岬谷上有巨岩瀕海矗立,稱師石。

百步沙位於普濟寺,為衝浪、觀日出最佳處,也是觀看海上臥佛洛珈山最好的地方。沙灘中間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岡上築有一小巧玲瓏的亭子,叫做師石亭,是供遊人觀日出、聆潮音、沐海風的佳地。夏天,是消暑良地,夜晚,海風輕拂,空氣清新,更是遊客納涼散步的好去處。

南海觀音大佛


南海觀音露天銅像位於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南的龍灣崗巔。菩薩臉如滿月,眉目清秀,左手托法輪,右手結無畏印,顯現大慈大悲相,光耀天日,壯麗無比。像高33米,重70餘噸,乃當今觀音銅像之最,也是海天佛國的象徵。佛像基層是面積1000多平方的功德廳,上層供奉500尊形態各異的觀音銅像,下層大廳飾有觀音靈異故事的大型黃楊木雕和以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色為題材的彩玉浮雕,精美絕侖。

普陀山特色美食

普陀山觀音餅

觀音餅是在原來普陀山素餅製作工藝基礎上結合中國現代食品加工工藝和高科技生產工藝精製而成,經過配料、拌料、搓皮、開餡、包餅、壓盤、烘烤等幾道環節。產品的原料多取之於舟山當地豐富的天然資源,具有濃郁的普陀山海天佛國的文化特點和地方特色。觀音餅採用海苔、黑芝麻、花生等天然原料做餡。是低糖、純素的健康食品。皮色為金黃色,具有外酥里糯,自然香味濃郁,不粘牙等特點。島上隨處都有,比如香華街、梅岑路、南天門附近的南天門商業街以及各景點、香道附近攤販有售賣,可還價。建議晚些時候買,夜來生意,比較好商量。在普陀山買大約10-15元一盒,尤以普陀山香華街30號的「冠素堂」最為有名,價格自然也比其他的貴不少。

很多去普陀山旅遊回來的朋友都會無不例外的捎上幾盒觀音餅,送給親朋好友

鹹菜大湯黃魚

大黃魚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藥用價值,肉有清熱去瘀通淋利尿的作用,膘有潤肺健脾、補氣止血作用,膽有清熱解毒功能。鹹菜大黃魚是舟山人待客的家常菜,將新鮮大黃魚下鍋稍煎,烹酒,加薑末、鮮湯、筍片、鹹菜梗末,燜燒至湯濃魚熟,加鹽和味精少許,出鍋即成。湯汁潔白如同牛乳,魚肉鮮嫩似白玉,入口即化,筍片爽脆甜美,與魚肉軟嫩鮮香形成對比,口感豐富,滋味鮮咸適口。

梭子蟹

梭子蟹因其形狀似織布梭子,故而得名。梭子蟹以蒸食為主,趁鮮活在鍋里煮八、九成熟,臍面更加雪白,蓋和鉗爪成了火紅色,醒目亮眼,一股鮮味夾帶著絲絲縷縷的甜腥味。剝開蟹殼,蟹黃顫顫涔涔,若凝若散,如脂如膏,如濃湯煉乳;蟹肉成束,細咬如絲線,很有嚼勁,鮮甜可口。其食用部分含蛋白質、脂肪、糖類、鈣、鐵、無機鹽及維生素A等成分。

梭子蟹除鮮食外,當地傳統的加工方法是將蟹剝殼去污後,放入鹽製成蟹糊蟹股或蟹醬,或把膏蟹洗凈放入鹽滷里漬之,稱為「嗆蟹」,別有風味。

推薦品嘗點:可到普陀山金沙灘海鮮一條街(龍灣小區)和普陀山海防新村海鮮一條街(海防新村)品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s6yLWwB8g2yegNDqU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