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蕭山機場出發,飛躍4000多公里到達拉薩,繼續向上翻越1000多米,在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縣,便是浙江金華供電公司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三區兩州」配網工程對口幫扶工作組奮鬥的地方。
在班戈3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收穫季已近尾聲,但奮鬥的腳步仍未停止。市供電公司員工周鵬飛和呂文超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員工在世界之巔立起7009根電桿,搭建起一條「電力天路」。
進藏—— 4700米的氧氣挑戰
「才到拉薩,高原反應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 10月10日,在拉薩休整的第一個晚上,周鵬飛就產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夜晚無法入睡,每隔一個小時就因為呼吸困難被迫醒來。第二天,周鵬飛嘴唇發紫開裂,上吐下瀉,頭暈腦脹,只得前往醫院就醫。在吸完氧氣,吃了高反藥以後,症狀才有了明顯的改善。
就連身體不錯、一向以運動員標準要求自己的呂文超也同樣遭遇了高原反應。一般運動員安靜時心率每分鐘60次左右,在班戈,呂文超的心跳一下子到了每分鐘100次左右。這把他嚇了一跳,還以為是心臟出毛病了。
「遠在阿里,險在昌都,苦在那曲」,這是流傳在西藏的俗語。在海拔4700多米的那曲班戈,含氧量約為內陸一半,目光所到之處只有草沒有樹,平均氣溫零下15℃,因為高原反應,很多行為都要加以限制,跑步、快走、大聲說話等行動甚至都不能有,不然很容易導致身體缺氧窒息。
援藏—— 7009根電桿立起「天路」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不怕的是困難。
此次周鵬飛和呂文超所在的幫扶小組任務是完成班戈縣10千伏及以下中低壓配電工程建設。該工程被拆分成9個子項目,其中有5個子項目的7009根電桿立杆要求在12月中旬前完成,涉及總投資1.0183億元,新建10千伏線路341.25公里,新建低壓線路71.15公里,新增配變71台、容量4650千伏安。
班戈縣域面積3萬多平方公里,是永康市域面積的28倍,但班戈生活的人口僅有永康的1/30。廣袤的草原、巨大的山巒,地廣人稀的班戈給電力人員帶來了出行和吃飯的困難。
工地與工地間的最短距離80公里,最遠的相距150公里,翻山越嶺加長途汽車成了幫扶小組出行的家常便飯。而工地周圍百公里基本無人煙,如果趕去縣城吃頓好飯,得開車三四小時。這對於趕工期的幫扶小組來說,這是不切實際的,吃飯成了忙碌工作中匆匆解決的小事。「餓了,要麼吃碗簡單的清湯麵,要麼炒點冷飯。如果能吃上一頓熱乎乎的飯菜,那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兒。」周鵬飛說,沒來之前,大家心裡都已經做好吃苦的準備,但這麼艱苦還是有些意料之外的。
從10月初入藏,幫扶小組的成員們幾乎每天早上九點出發去工地,直到晚上十點才能回到駐地,平均每天立杆180根,目的就是為藏區人民早日送上光明電。截至目前,幫扶小組已協助完成全部立杆工作,7009根電桿搭建成了一條雄偉的「電力天路」,蜿蜒盤旋在草原高山之間,為後續完成班戈1134戶居民新增用電保障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技術幫扶—— 點燃班戈電網的希望
在雪域高原,除了缺氧,技術、人才也同樣短缺。
如果說完成班戈縣10千伏及以下中低壓配電工程建設,是對口幫扶工作組的一項硬性任務,那麼幫助當地供電公司解決技術人才問題則是意義更深遠的軟性任務。
初到班戈不久,幫扶小組的技術課堂就正式開課了。以周鵬飛和呂文超為代表的金華供電技術骨幹就輪番上台,為當地班組進行授課,傳授先進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送上了寶貴的書籍。除了理論課,幫扶小組還現場實踐教學,傳達金華電力建設的高標準、嚴要求思想,優化工程施工工藝,幫助當地班組快速成長,這些是未來班戈電網建設的希望。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有著十幾年黨齡、曾是黨支部委員、崗位模範青年的呂文超,除了傳授技術,還積極參與到當地黨支部的建設,與黨支部成員一起學習上級文件精神,互享經驗做法。
記者|俞曉贇
來源|永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