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王》爛番茄只有53%,選擇喬恩.費儒做導演,這分數不奇怪

2019-07-23   家裡蹲看電士

2019真人(Live-action)電影,準確地說是真獸電影《獅子王》,千呼萬喚始出來。中國比美國早一個禮拜上映,然而從萬眾期待到撲街預警是這麼讓人猝不及防。

如果說豆瓣的7.4分是經歷了3米跳板,那麼爛番茄53%的指數,簡直就是10米跳台。《獅子王》做到了「名副其實」的毀譽參半。

如果你看過導演喬恩.費儒(Jon Favreau)的其他作品或者了解他的經歷,你會發現兩極分化的評分是意料之中。

喬恩.費儒在大學期間曾輟學在華爾街做文員,後來決定重返校園,但依舊沒能完成學業。打算追求演繹夢想的他,從喜劇演員開始做起,逐漸有了在電影上露臉的機會。

不想做好萊塢明星的喜劇演員不是好導演,機緣巧合,喬恩.費儒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搞定》(Made)。這是一部由喬恩.費儒自編、自導、自演的犯罪喜劇電影。

使喬恩.費儒在導演界奠定基礎的作品是2003年的《聖誕精靈》(Elf),同樣是一部喜劇片,加入了奇幻元素。

徹底讓他名聲大噪,成為好萊塢級別導演的作品是《鋼鐵俠》,鋼鐵俠在口碑和票房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隨後他又執導了《鋼鐵俠2》,參與監製了多部漫威電影。並在其中給自己安排了Happy Hogan這個角色。

然而讓迪士尼選擇喬恩.費儒執導《獅子王》,主要源於上一部電影《奇幻森林》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

從列表中喬恩.費儒的8部導演作品中不難看出,除了《牛仔和外星人》口碑斷崖以外,基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

對比投資和票房,《勇敢者遊戲2》輕微賠本,做古巴三明治的「落魄大廚」作為小成本家庭喜劇電影,幫投資方賺了4倍的價錢。

《奇幻森林》近10億美元的票房,不得不承認,喬恩.費儒是成功的商業片導演。

票房柱形圖

8部電影分數有高有低,雖然沒有爛片,但也暴露了導演能力的上限。以機率學的角度看,在《奇幻森林》之後,《獅子王》的分數也是要走下坡路的。

分數折線圖

從喬恩.費儒的電影來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小人物、逗B、技術控。

小人物是相對於大人物來說的,因為喬恩.費儒的經歷,他把普通人的生活拍得很接地氣且有說服力。

比如剛才提到的《落魄大廚》,一個用嘴說菜、用手做菜的廚師為了挽回家庭、重拾夢想,攢了一個餐車,帶兒子到處賣古巴三明治。電影很好看,可圈可點卻也中規中矩,很安全、不特別。

《勇敢者遊戲2》、《聖誕精靈》都一定程度地展示了喬恩.費儒的逗B本色。但當他嘗試把腦洞打開,拍了《牛仔和外星人》的時候,與其說是天馬行空,不如說是「胡思亂想」。

電影中濾鏡的顏色也不討喜。電影《牛仔和外星人》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導演能力上的短板。

作為視覺效果的狂熱愛好者,喬恩.費儒是個技術控。《鋼鐵俠》這樣的超級英雄電影自然不必說,《奇幻森林》使用了大量的電腦特技。

影片中虛擬的動物比真人演員要多很多。對於原著黨來說,畫面呈現是高分,種族融合大亂燉的做法卻拉了後腿。

從喬恩.費儒擅長的類型不難看出,《獅子王》作為草原的霸主,它們不是小人物。成人式逗B也不代表童趣。

真正做到的只有讓人感嘆的特效細節,然而正是CGI和童趣的battle,成了《獅子王》評論的分水嶺。

2019版《獅子王》還原了很多1994版的經典畫面,CGI技術增加了動物們的實感,卻少了生趣。

全片只有一處實景拍攝的電影,把動物世界拍成了科幻大片,那麼導演將童年回憶和情懷置於何處?

《獅子王》本身是個非常有趣的故事,如果翻拍不能增添更多新意,那麼當然還是那個簡單、生動的手繪動畫更有人情味。

看《獅子王》真實版,就好比在動物園看獅子,耳朵里聽的是《Circle of Life》。

翻拍和原版的區別就像1960年希區柯克的《驚魂記》和1998年格斯.范.桑特的《98驚魂記》的關係。

說得更簡單一點,一隻小狗能輕易融化你的心。一隻人工智慧的小狗可能用更多「技能」征服你,這中間的差別就在於「溫度」。

動畫片《獅子王》有初見的美好、難忘的記憶。翻拍難免給人沒有靈魂、創意已死的感覺。

客觀地說,如果褪去粉絲濾鏡,把《獅子王》當成獨立的電影來看,它並不差!

近幾年迪士尼製作了不少真人版電影,比如5月份上映的《阿拉丁》。預告片剛出的時候,威爾.史密斯的「藍精靈」造型遭到了群嘲,結果全球觀眾用超10億美元的票房證明了,真香!

包括接下來的黑人「小美人魚」和劉亦菲的《花木蘭》,炒冷飯好不好吃迪士尼不管。電影好「看」,歌曲好聽,這就是迪士尼的「圈錢哲學」。

如今的觀眾對於圈錢行為也看得越來越通透,《獅子王》在美國上映3天,票房1.9億美元;海外票房3.5億美元,就這個趨勢來看,破10億應該問題不大。

即便喬恩.費儒缺少翻拍經典的能力和氣質,這都不重要了。

綜上所述,去掉視覺效果的最高分,和劇情不足的最低分,爛番茄53%這平均分也不奇怪。


本文由「家裡蹲看電士」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