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新質生產力①丨從新發展理念視角理解和推進新質生產力

2024-07-09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

新質生產力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著力點。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難點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任務。即日起,中國經濟時報推出「解碼新質生產力」欄目,約請國家高端智庫等權威機構專家圍繞新質生產力進行深入理論探討及學理分析。

李海青 劉瀟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要想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牢牢堅持新發展理念,不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是無法孕育新質生產力的。從新發展理念的形成到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再到對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調,這一思想認識的逐步推進,既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也表明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越來越走深走實。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從新發展理念視角理解和推進新質生產力,是把握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鑰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在這樣的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應時代之需,是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指引,是確保新時代新征程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科學理念。新發展理念表明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

新質生產力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具體而言,與傳統生產力形成鮮明對比,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創新意味著要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勞動者以實現生產力的創新,同時要推動勞動資料尤其是生產工具的創新,而新型勞動者與新型勞動資料相結合又必將拓展勞動對象的範圍和形態,進而奠定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協調是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質態,它要求在空間上實現各區域、各領域協調發展,在時間上形成當前和長遠協調發展,具有突出的整體性和協同性特徵。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主張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加速綠色科技創新和綠色技術的推廣應用,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以綠色發展的新成效形塑先進生產力質態。開放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條件。新質生產力要求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作為發展的新環境。發展新質生產力要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內外聯動,特別是要強化與其他國家在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增強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的主動權和自主權。共享是新質生產力的價值內涵,共享解決的是公平正義的問題,體現的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而發展新質生產力說到底就是不斷進行技術革新,激活勞動、知識、技術、資本等各種生產要素,發展數字經濟,增加社會財富總量。相較於傳統生產力發展模式,新質生產力增添了提升經濟發展普惠性的新內容,使發展成果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新時代以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自覺。但以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絕不能零敲碎打,而是需要整體統籌、科學決策、系統謀劃。具體而言,以新質生產力助推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內生動力的先進生產力。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科技對國家命運、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影響範圍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如何屹立時代潮頭、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還是看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誰能實現科技先行,誰就能掌握髮展的主動權。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要敏銳洞察全球科技創新趨勢,利用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科技交流合作,進一步深化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要突出戰略需求導向,緊緊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齊頭並進,在基礎研究上久久為功,不斷創造從無到有的開創性成果。同時,要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等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

第二,要以優質人才為支撐,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急需人才。新質生產力之所以「新」,關鍵就在於參與新質生產力的勞動者是能夠充分利用現代科技、適應現代高端先進設備、具有知識快速疊代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要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培養造就更多涵蓋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等在內的科研團隊,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的「組合拳」。要根據科技發展新趨勢,強化產學研協同發力,完善多主體育人機制,培育符合學科交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的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優化激勵機制,破除唯學歷、唯資歷、唯頭銜的僵化思想,尤其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應急技術攻關中「當主角」,激發青年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要根據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在加快培育「高精尖缺」科技人才的同時,塑造一批具有高素質技術的技能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進而打造出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

第三,要以產業為載體,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實現科技和人才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最終落腳點。因此,要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下功夫。首先要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要持續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健全發展數字經濟所需要的經濟法律體系、配套市場環境等,發揮政府的宏觀引導作用。同時,也要激發企業在推動產業智能化發展中的巨大潛能,既要引導大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走在前、做示範,又要不斷完善支持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激勵機制,形成經濟發展的微觀動力。其次要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構建綠色金融體系,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加速綠色先進技術的應用推廣,健全綠色發展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依託綠色引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能。最後要推動產業融合化發展。隨著數字產業加速發展,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迅速融入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這無疑加速了產業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並由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面向未來,仍要繼續破除市場准入壁壘,通過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不斷健全與產業融合化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進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支撐點。

第四,要繼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塑造高質量發展的環境優勢。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有賴於高水平對外開放。要堅持擴大開放和合作共贏,為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球性的開放生態。要進一步拓展中國產業的國際市場發展空間,政府要繼續加大對前沿科技領域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確保中國能在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中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智慧財產權,提升中國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要主動搭建國際合作平台,吸引全球優秀科創團隊和精英人才,吸收有利於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世界前沿科技經驗,提升中國產業的創新能力,進而為中國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發展環境。同時,要積極融入和引領全球開放生態,創新優勢互補和空間互補的機制,中國要與其他國家共享科研成果、知識技術,推動全球先進生產要素高效流通,提升和優化產業支撐技術和管理模式,實現高質量「引進來」和「走出去」。

[李海青,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劉瀟,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f2c169c9ffb9e1a47073a9997cc65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