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的錯誤》,一部「先瘋」電影

2023-10-22     影視獨舌

原標題:《河邊的錯誤》,一部「先瘋」電影

2023年10月22日刊| 總第3396期

在影院裡看《河邊的錯誤》,你身邊大機率會出現如下幾種聲音:「什麼情況?沒看懂。」「唉呀媽呀,嚇死我了。「警察怎麼能是這個樣子?」……

這些聲音可能會降低你的觀影體驗,更可能影響你對影片品質的判斷。

《河邊的錯誤》入圍了坎城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並奪得平遙影展「最佳影片」和「迷影選擇」兩大榮譽。它還有主演朱一龍、晚年「網紅」的原著作者余華吸引大家走進影院。

原著小說發表於1988年,被稱作「余華先鋒寫作的典型作品之一」。導演魏書鈞不僅延續了小說對偵探敘事的戲仿和拆解,更用影像放大了諸多角色所陷入的荒誕與不安,對不習慣「先鋒實驗」的觀眾而言,只能「先瘋為敬」。

為了更好地與讀者「瘋言瘋語」,本文不僅涉及對影片的劇透,同時也涉及對原著小說的劇透。

01

余華的原著小說是可以淺表性閱讀的。僅梳理表層信息,可以粗略地將其總結為:第一章,馬哲調查河邊兇殺案,最終查到兇手是一名瘋子;第二章,馬哲發現法律無法懲戒和約束瘋子,瘋子接連犯下第二起和第三起兇殺案;第三章,馬哲選擇用自己的方法終止一切。

余華

在淺表信息之下,讀者可以繼續討論「誰才是真正的兇手」「瘋子殺人的動機」「次要角色的異常表現」等猜想,以及探討「瘋子的隱喻」「個體的異化」「時代的指向」「知識的暴力」「世界的荒謬」「死亡的真相」等主題表達。

據說當年張藝謀曾想翻拍這部中篇小說,但由於感覺改編難度大,轉而拍攝了余華的長篇小說《活著》。現在看來,改編難度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年齡。

余華發表《河邊的錯誤》時年僅28歲,而張藝謀拍攝《活著》的時候已經40齣頭。相對的,2020年製片人問魏書鈞是否願意接手本片時,魏書鈞的年齡是29歲。更接近的創作年齡,更能形成創作動力和方向上的一致。

雖然魏書鈞帶著編劇康春雷把原著的淺表內容改了很多,但延伸內容基本上與原著貼合。換句話說,有形的東西變了很多,無形的東西變得很少。

02

淺表觀影的話,《河邊的錯誤》可以大概總結出一句話劇情:刑警隊長馬哲(朱一龍 飾)在調查河邊兇殺案的過程中,瘋了。

在這個層面上,本片遇到了一個非常尷尬的現象——有些觀眾在觀影的過程中,先馬哲一步「瘋了」。

原著第一章戲仿了偵探小說,電影的前50分鐘戲仿了刑偵片。電影類型的創建目的,是勾起觀眾預期並滿足觀眾預期。

如果一部類型片勾起觀眾預期,卻未能滿足觀眾預期,大機率會遇到反彈。雖然《河邊的錯誤》不是商業片,無需遵守類型片的法則,但很多普通觀眾的習慣是難以瞬間改變的。

本片前50分鐘的類型戲仿,讓很多觀眾產生了不應有的預期。當影片後50分鐘不去回應這份預期的時候,很多人都將難以接受。

03

即便是前50分鐘,也存在一些「逼人發瘋」的地方。比如本片在數碼攝影機早已一統天下的2023年,卻使用了16毫米膠片拍攝全片。

這雖然能帶來藝術層面的巨大提升,能牽動評委和影迷的情懷,但是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會發出這樣的疑惑:「這片子的故事是發生在90年代,怎麼片子看上去也像是90年代拍的呢?」

此外以王宏(莫西子詩 飾)和許亮(王健宇 飾)為代表的被訊問者,延續了原著里的「神神叨叨」。小說只有文字,讀者對整體氛圍是否真實的感受沒有那麼直觀。電影則始終放在視覺的框架里。

本片在視覺上還是非常寫實的,整體是一個真實質感。觀眾本來會相信這就是曾經發生在中國某小縣城的故事,就像《心迷宮》一樣,縱然荒誕,卻並不虛幻。

可是「詩人」王宏和「理髮師」許亮在接受馬哲詢問時,有很多極不真實的怪異表現。雖然這些和影片最後的目的相關聯,但最初看到的時候會有些跳戲。

04

假如觀眾能夠很好地保持不瘋狀態到影片結尾,就需要做出一個判斷:你相不相信馬哲就此瘋了。

這就考量到了影片的「說服力」。但凡電影人想玩點兒反套路的東西,就必須給出足夠的「說服力」,讓觀眾能夠接受你給出的新東西。

余華寫小說的時候,不屑於做那麼細緻的說服工作。況且小說的結尾,余華也沒有去實錘馬哲真瘋假瘋,而是讓讀者去選擇他/她所願意相信的。魏書鈞和康春雷就不能這麼乾了,他們必須說服觀眾相信馬哲就此瘋了。

片中說服觀眾的手段非常立體,可分為個人、家庭和工作三個維度。

首先是個人維度。馬哲在片中有非常頻繁的對瓶喝白酒和抽煙動作。煙和酒,都是能夠擾亂人心智的東西。馬哲長期與這兩樣東西為伍,就意味著始終處在一種被侵蝕、被消耗的狀態中。

此外原著小說里「記憶偏差」的橋段被換到了馬哲身上,也就是在雲南立三等功的事。當馬哲打電話給以前的同事詢問三等功證書時,卻被告知自己從未立過三等功。這個「記憶偏差」從何而來不重要,重要的是影片正式從「破案」過渡到了「發瘋」。

其次是家庭維度。原著里馬哲妻子戲份很少,影片中不僅有名有姓,而且是馬哲精神壓力最顯化的來源——她懷孕了,而且孕檢顯示孩子有10%的機率攜帶先天性疾病。

這個原創的壓力,最能拉近馬哲和觀眾的距離。馬哲是一個總要和各種未知打交道的刑警隊長,顯然更看重那10%。與妻子意見上的不一致,讓他感到失去了抓住未來的力量。

最後是工作的維度。作為刑警隊長,追查不到真兇自然是很苦悶,可抓到真兇後,發現還有個「大波浪」疑點始終搞不明白就更苦悶了。而最苦悶的是,兇手連續作案後,上級下達了限期抓獲的命令。這條線便是網友覺得有《殺人回憶》味道的地方。

05

為了強化說服力,影片里案件的模糊度更高。「兇手究竟是誰」也有更大的猜想空間。原著里三起殺人案,兇器都是柴刀,指向很統一;電影里前兩起的兇器都是柴刀,但第三起殺人案卻是石頭。

更有意思的是,三起殺人案的目擊程度有一個遞進。第一起完全沒人目擊。第二起是案發當天,馬哲看到了瘋子(康春雷 飾)手拿柴刀,且身上有血跡。第三起則有直接的目擊證人。一位戴眼鏡的路人(閻鶴祥 飾)聲稱自己看到瘋子用石塊㧾在了死者的臉上。

考慮到片中的瘋子從來不開口說話,就有很多猜想的空間了。一旦觀眾生髮了猜想,就與馬哲的發瘋之路共振了。

06

本片對原著的改編,最亮眼的當屬對許亮的擴寫。原著里許亮每次被問話,回答得都神神叨叨。這縱然給讀者提供了很多自由發揮的腦補空間,但對主人公的宿命結局推力不夠。

影片里的許亮,則有非常完整的人物形象,而且行為動機非常落地結合他的前科和馬哲後來在他家找到的東西,不用台詞交待,觀眾也能明白,他之所以那麼說、那麼做,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秘密。

他的秘密,是和他的生命綁定的。他寧願守著秘密被冤死、被錯殺,也不願秘密被曝光。當馬哲發現了他的秘密,救他就變成了「多此一舉」。

許亮

許亮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掌控命運,那就只剩下兩個選擇——無意識地成為世人眼中的瘋子,和有意識地離開這個世界。觀眾可以這麼理解:許亮給馬哲打了個樣兒。

其實,影片提供的說服力已然足夠,只是在中國當下的社會氛圍里,觀眾很難接受一名刑警隊長因環境壓力而出現精神異常。假如是畫家、編劇、演員這種搞藝術創作的人,因陷入創作困境而發瘋,或者是銷售人員因業績完不成而發瘋,就比較能讓人接受。

07

本片拍攝時採用了一個費力卻討好的方案——順拍。

一般的劇組為了節約成本,都會採用「跳拍」,也就是把不同場次但場景相同的戲放在一起拍。順著場次拍攝,雖然費時費力費錢,但是能夠讓演員更好地進入角色,並演出角色身上的細微變化。

朱一龍為了演繹好馬哲身上滑向深淵的細微變化,在開機前先增肥了30斤,然後跟著「順拍」的進度,也就是跟著影片故事中的劇情發展,再一步步減重,直到最後減到比自己正常體重還要瘦20斤。這才有了最真實的「日漸消瘦」。

不得不說,雖然主創沒有去滿足觀眾的類型預期,但他們對電影藝術是十足虔誠的。片中馬哲夢境的一場戲,充分調動了鏡頭和剪輯的存在感,讓人們看到了電影的複雜性。

如果第一次看《河邊的錯誤》瘋早了,那不妨在得知其諸多用意後,再看一遍,看看自己是否還會「先瘋」。

文/滿囤兒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ef108cd8c8e57956090ef94a29b6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