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到底哪裡的蝦háhuōhài最好吃?



蝦,也可以紅紅火火。圖/網絡

-風物君語-

快食用大盤蝦,hu嚯hàhài!

有水的地方,就會長蝦。蝦的叫法也顯得非常豐富。

「蝦」、「蝦子」、「he」、「ha」、「huo」、「gong」、「ho」……當我們在廣袤的華夏大地上談論蝦時,往往會陷入懵逼。

但不管怎麼念,蝦的美味,始終不變。

鮮嫩,是蝦的本色。圖/圖蟲·創意


江湖湖海,處處有蝦

蝦,是大自然饋贈的至鮮滋味。

江蝦鮮美,智慧的江邊居民,會在長江灘上,挖出被稱為「蝦子塘」的下凹泥塘。潮起潮落,蝦子塘中注滿江水又退卻,卻有很多長江蝦留在了塘中,等待著食客們「拷水」(把水舀干),就可以得到這屬於江河的味道了。無論白灼紅燒,還是蒜蓉油燜,都是鮮香的江邊味道。

油爆蝦極為考驗用油的火候。圖/視覺中國

河蝦嫩滑,它們最好的時節,如同春天一樣鮮嫩。「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清炒小河蝦滋味最鮮,椒鹽小河蝦口感酥脆,小河蝦切碎可做蝦丸,小河蝦蒸蛋別有滋味……

水煮河蝦,不簡單的味道。攝影/袁千禧

河蝦是蝦家族中的小巧角色。小的身材,既帶來了無比鮮嫩的質感,更是可以讓它鮮味大爆發,直接嘎嘣嘎嘣入口「攪碎」,免去剝皮的麻煩。

最美好的,莫過於時令季節的一盤既鮮嫩,又方便入口的小河蝦。

河蝦,也可以萌萌噠。圖/網絡

湖蝦,生猛鮮活。太湖出三白:「白蝦、白魚、銀魚」。為保證食材新鮮,在湖邊才能吃的地道。白蝦至鮮,最適合熗炒。蝦殼薄脆,不用手抓,只靠齒舌,就能嗦出躍動的蝦肉。湖蝦四季出產,做法也應時而動,以鹽入味的鹽水蝦、口感清新的芡實蝦仁、味道厚實的醬油蝦……一年四季,頓頓鮮香。



太湖白蝦。圖/圖蟲·創意

海蝦,就是大大大大。它們經過每年漫長禁漁期的生長,個頭正大,蝦肉正好。在環渤海一線的海鮮舞台上,大量出口的對蝦是中堅角色。

對於原汁原味剛撈到的生猛海蝦,只需要很簡單的做法,就足以點化出蝦的精髓。鹽水對蝦,需要掌握好時機才能熟而不老、彈嫩多汁。滴一點香醋、再加點蒜蓉薑末,才能細細襯托出海的味道。



汕尾海港。圖/視覺中國

大連的紅烤全蝦,則用整蝦先干煸後烤,只需尋常的蔥姜與紹興料酒,便紅艷誘人,鮮甜的口感令人回味無窮;受魯菜影響而在大連司空見慣的「炸物」里,「油炸黃金大蝦」更是一道老大連的黃金味道。



烤蝦,新鮮火熱。圖/圖蟲·創意

在廣東,養蝦因地制宜。原本用來防禦海水侵襲的堤壩系統「基圍」,被啥都愛吃的廣東人用來養蝦,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基圍蝦」。這種學名叫「刀額新對蝦」的蝦不但賣相威猛霸氣,更能通吃鹹水淡水,因為生命力旺盛,便於運輸的特質火遍全國。

虎門麻蝦同樣是鹹淡通吃。它形似彎月,細長勻稱,一漲潮就去海里享受鹽水浴,退潮時就回到淡江水裡享受蝦生。如此「反覆橫跳」,就鍛鍊出了一身格外緊脆鮮甜的「腱子肉」。



麻蝦,與其他海鮮同做,分外有味。攝影/朱悅

麻蝦如同太湖白蝦,也是一年都有的新鮮滋味。只需簡單白灼,就有好味道,焯後撈起,可以看見紅-橙-黃三色相間,晶瑩剔透。剝去蝦頭蝦線,手指一夾一挑,爽脆鮮甜的蝦仁就跳到舌尖。當地酒樓里,用麻蝦與白蛤魚、花魚相摻,再以面豉蒸之,稱為「虎門蒸三鮮」。一鮮一鮮再一鮮,海鮮味道,甘甘甜甜。


燜燒炒炸,蝦鮮肉美

要問蝦的各種吃法,家家都會有獨門好味。

燜與燉的做法,讓蝦飽滿地吸收湯汁。圖/soogif

渤海灣的煙台人,喜歡用油燜的做法,讓蝦的肉質舒緩地與調味結合。對蝦在熱油中煸過,再加入蔥姜,開上小火。待大蝦緩緩升溫,「蝦臉」一紅,湯汁管夠,便能端上餐桌。

「能不能為我剝蝦?」是愛情里的經典一題。處理蝦的學問,確實是大有門道。

初級招式「雙風貫耳」:一手捏蝦尾,一手捏蝦頭,兩手一轉,蝦頭一癟。蝦頭裡的醬汁與蝦油,是舌頭的初步享受。等蝦頭蝦尾吃干抹凈,便可使出「靈犀一指」,指尖挑起紅白相間的透明蝦殼,旋轉一周,一塊白嫩白嫩的蝦肉掉在盤中,正適合蘸一下紅火燜出的濃汁。



白菜燒蝦,山東名菜,吸收了湯汁的白菜是其中精華。圖/匯圖網

開了邊的大蝦則免去了「剝蝦不力,慘烈分手」的悲劇,大蝦剪開去掉蝦線,再鋪上以油鹽細細煸炒的蒜蓉,後續可用錫紙包裹慢烤,也可上鍋清蒸,口感風味各有千秋。蒜蓉去腥提味,正是這道菜的「神來之筆」。



蒜蓉粉絲是地道的蒸蝦伴侶。圖/soogif

而剝好的蝦搗成柔滑的泥狀,便以「蝦滑」的名頭,在各類火鍋中大放光彩。下蝦滑,需要一定的技巧,木勺要咚出節奏,蝦滑本身質地要新鮮,才能凝而不散。吃蝦滑,香油麻醬都會喧賓奪主,海鮮醬油才是最地道的蘸料。紅湯麻辣鮮香,白湯口感醇厚,火鍋選擇自由,不變的是蝦滑Q彈的口感與脆嫩。

紅湯還是白湯?圖/網絡

更有一些食界「極客」,拋棄了所有的烹飪手法,追求進一步的生猛和本真。

潮汕傳統的生腌,就以蝦蟹等海味為主。選取新鮮的蝦,加入海鹽、醬油、蒜頭、辣椒、芫荽調味,腌制半天到一天不等,細細浸泡入味。這種短暫的腌漬既能提升滋味,又可以保持海產肉彈牙的口感。

給潮汕人一把鹽,他們能讓整個世界變咸。攝影/年幼希

栩栩如生的「醉蝦」,更是一般食客不敢嘗試的黑暗料理。這種吃法一般在上海、寧波等沿海城市,但也出現在西昌邛海以及大吃貨市:成都。

把洗凈的活蝦放入加著冰塊的碗,再倒酒讓蝦完全浸在酒里,迅速扣上另一個碗。這時候,甚至能聽到蝦「撲通」、「撲通」的聲音……不久後,揭開碗,將已經是半透明狀的蝦,蘸上醬醋蒜蓉等配料,就可以吃了。據說,舌尖上還能感到蝦的顫慄……

醉蝦肉質嫩,蝦味與酒香,很受部分食客歡迎。但這種接近生吃的做法,不但過於「生猛」,也會有一些健康隱患。腌蝦醉蝦雖鮮,食用還需謹慎。



湯餅面飯,鮮蝦至味

吃蝦,吃的是質感脆嫩,更是迴蕩在口中,延綿不絕的「蝦」味

什麼是「蝦」味?也許最早對它的模糊認識,是源自童年流行的膨化食品吧。



酥酥脆脆,童年好味。圖/soogif

大包裝的蝦條,咯吱咯吱,滿足了童年裡對蝦最簡單的想像,而五顏六色的油炸蝦片,則是過去年代上的餐桌里,最好的點綴。

拋去身段的小蝦,磨成乾燥的細粉,就成為一種大眾調味。蝦粉與澱粉一相遇,便是強強結合。油炸,膨脹,帶來簡單的酥脆與蝦香。

炸的手段與蝦的味道格外適配,在廣西,蝦和米結合,成為了一種同樣酥脆的街頭美食「蝦仔米乙」,用米米大的小蝦,拌入糯米或大米粉,再油炸製成,外脆里嫩,鮮香自生。這種炸蝦餅在三十年前遍布當地的大街小巷,現在也已成為了一種老街記憶了。

青島吃小蝦則極為講究,當地身長只有五六毫米的「納米蝦」,被稱為「末貨」(mohuo)。它們是海鮮捕撈中,細細過濾時漂浮的出的精華。

末貨還要更小。圖/圖蟲·創意

極鮮嫩的末貨,每一粒都是鮮活滋味的「小炸彈」,清煮後就著甜蔥,鮮美的味道甚至可以蓋過蔥的熱辣,是地道的下酒佳肴;把它們抹在掰開的饅頭縫隙後,合上饅頭靜待一會在打開,末貨早已消失在饅頭縫裡,只留下細細密密的鮮美。



正在曬制的蝦醬,風味日漸醇厚。圖/圖蟲·創意

小蝦做成的蝦醬,也是一種獨特的風味。無論是巢湖、高郵等湖泊,還是渤海灣一帶,大桶大桶深紫色的蝦醬都是貼合日常的味道。蝦醬最適合搭配味道平和的食材,秦皇島與威海人,喜歡蝦醬燉豆腐。蝦醬與雞蛋攤餅,再點綴一些香椿,更是一道時令的物鮮美食。

蝦的味道,更是在各種尋尋常常的主食中出現。

蘇州人的三蝦面,就是一次貫徹味覺的「高維衝擊」。



裕興記三蝦面,精緻的蘇州味道。圖/圖蟲·創意

三蝦,並不是三種蝦,而是最肥美的小河蝦身上的三種精華。拆蝦專家們細細挑出蝦頭裡的蝦腦(蝦黃)、蝦腹部的蝦籽、剝出來的蝦仁。蝦籽加用蔥薑黃酒,緩緩炒熟,再用熟油炒蝦仁,最後才加在一起,用少量黃酒調色增味,突出鮮亮透明。這道頗為奢侈的「清炒三蝦」,堪稱是人間至味。簡單沉默的面,則成為承載這種馥郁味覺的最好基底。



蝦是擔仔麵的重頭戲。圖/soogif

台南的擔仔麵,麵條滑順,碎肉厚重,加入香菜、豆芽和蒜泥,是 「老饕」梁文道都讚不絕口的美味佳肴。而這種面的關鍵,就是鮮美甘嫩的甜蝦湯頭。

餛飩包一切,蝦仁最新鮮。圖/圖蟲·創意

大餡包一切的餛飩更將蝦用的淋漓盡致。紫菜、蝦米,醋與辣椒,是最基礎的餛飩鮮湯。浙江靖江的四鮮餛飩,則為了凸顯出大蝦這個主角,配用桂魚、豬肉、雞胸肉、韭菜……種種鮮美的佐料,才能以層次的味覺質感,從容托出每顆餛飩里都有的一隻帶殼小江蝦。



腸粉彈,蝦仁更彈。圖/soogif

蝦,在「有傳統沒正宗」的廣東腸粉里大展身手,也在每一顆燒麥里躍躍欲試,是炸貨口感的「鮮」鋒食材,同樣在熬湯配粥中樣樣全能……

蝦之味,鮮的代言。

吃蝦,你喜歡配些什麼?


- END -

文丨蘋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eSF12wBJleJMoPMLc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