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遼寧大學校長、國際經濟學會會士余淼傑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李海楠
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西方國家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調引起全球關注。其中,西方部分國家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品濫用301關稅複審程序、反補貼調查等保護主義的措施,意圖通過加征關稅或威脅加征關稅削弱中國產品出口競爭力。
遼寧大學校長、國際經濟學會會士余淼傑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導致中國的產品低價出售,因此部分西方國家進行反傾銷的邏輯是根本不成立的。他強調,一方面要練好內功,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有理有據有節進行反制;另一方面要做好對外宣傳,講好中國故事。
01
練好內功,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
著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中國經濟時報:面對當前部分西方國家對我國相關產品進行的反傾銷措施,我們如何更好地消化貿易保護主義行徑對我國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又該如何做好應對,規避風險?
余淼傑:不斷精進自身練好內功。是我們進行有理有據有節反制的最大底氣。練好內功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二是積極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提升新賽道產業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因素,對我國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提升國際規則話語權意義重大。
第一,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我國具有四大優勢:一是供給優勢;二是需求優勢;三是人才優勢;四是體制優勢。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但其涵蓋的範疇遠不止於此,其包含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與習近平總書記講到的對新模態、新業態的培育息息相關。
第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抓手是「新」和「質」。中國在新動能、新模式、新業態方面表現出色。提高質量是關鍵目標,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則依賴於投入和研發。
第三,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質量是關鍵目標,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鼓勵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基礎研究在研發中的比重,做好產學研用的結合,以實現產品在行業內的大規模生產。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是練好內功的核心。我們要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深化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釋放內需潛力、鞏固經濟回升向好基礎的關鍵舉措。
美國的外貿僅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四分之一,其經濟的主要支柱為國內統一大市場;而歐盟更是在區域統一大市場中獲得了顯著優勢。因此,隨著外需不斷疲軟,我們必須著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
我國一直高舉多邊主義旗幟,堅持推動經濟全球化,在此基礎上,中國也需要進一步開拓新市場,包括「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等新興市場。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更加堅定不移地持續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以此提升外商來華投資的便利度,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
總之,面對毫無邏輯的反傾銷等貿易保護主義挑戰,積極主動而為是逆境前行的關鍵。
02
強化輿論導向
釐清產能過剩內涵
中國經濟時報:綠色低碳轉型是全球大勢所趨。從未來看,新能源已成為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主戰場。比如,我國「新三樣」出口持續向好,導致西方部分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有所抬頭。您認為,在積極培育新質生產力和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上,今後中方該對可能存在的貿易保護主義作何準備?
余淼傑:在強化內功的基礎上,對外宣傳的弦也不能放鬆。我們絕不能陷入有理卻難以言明、有理卻不敢表達的困境。國內與國際的宣傳工作是緊密相連、相互呼應的,我們必須確保在國內外保持一致的宣傳口徑。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工作,不斷提升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和水平。
強化輿論導向,包括國際輿論對我國的產能實際情況的正確認識非常必要。在這一過程中,做好對外宣傳,講好中國故事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我們要不斷堅定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對西方部分國家拋出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邏輯予以糾錯。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導致中國向美國或其他已開發國家傾銷產品是一個偽命題。
要準確把握產能過剩的含義。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存在所謂「超需產能」,和部分西方國家反覆提及的產能過剩是兩回事。兩者之間存在本質區別,從這個角度講,所謂「中國產能過剩」是個偽命題。
以「新三樣」為例,假設中國不出口「新三樣」,美國也無法出口「新三樣」搶占市場。原因並不是美國沒有補貼,而是美國不存在全產業鏈配套,或者說美國產業空心化。換言之,中國的「新三樣」也並不是因為補貼才實現出口的。
產能過剩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共性問題。既然是共性問題,就需要進一步探討產能過剩產生的根源。其中,有效需求不足,是形成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
正確認識所謂「產業補貼導致產能過剩,產能過剩導致產品傾銷」的邏輯錯誤至關重要。在評判產業補貼是否對出口構成影響時,其標準應為中國的產業補貼政策是否與世界貿易組織所確立的相關規則相悖。當前,中國的產業補貼以研髮型補貼為主體,目的是技術創新,並未違反世界貿易組織中紅色補貼規定,且補貼受益者涵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多種所有制結構企業。
堅決反駁美國對中國採取反傾銷措施的謬誤。一是證據不足。中國向美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僅占美國汽車總銷量的1%,這一比例並不足以對美國本土汽車產業造成實質性傷害。實際上,美國汽車產業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源於其自身的產業空心化和價值鏈不完整,這些因素制約了其汽車產業的發展,而非僅僅因為中國汽車的競爭。二是力度不合理。美國的平均稅率在37%左右,將中國界定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並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收取高達100%的反傾銷稅,這一舉措顯然存在極大的不合理性。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造,儘管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但中國經濟毫無疑問是市場經濟,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