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謖失街亭之後,諸葛亮不得不安排蜀漢大軍悉數撤退,這一次諸葛亮可以說是被馬謖給坑慘了!若聽了老主公劉備的建議,或許不至於如此。但此時,抱膝長嘆已然沒用!怎麼辦呢?為了把損失降到最低,諸葛亮決定把三城百姓悉數遷回漢中,然後自己率領少部分兵馬斷後。
然而曹魏主帥乃是司馬懿,此人深知諸葛亮,因此司馬懿火速率領兵馬來到西城之外。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蜀軍基本上被派出去了,運的運糧,護的護人,諸葛亮身邊根本是無兵可用!
於是諸葛亮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打開城門,讓幾個士兵打扮成老百姓樣貌在城門處掃地,而諸葛亮自己則高坐城樓之上,撫琴唱真戲!司馬懿見狀之後,肯定會以為城中有伏兵,由此諸葛亮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歷史上,諸葛亮退司馬懿這齣好戲,被稱為「空城計」。說白了,諸葛亮在此計之中,主要就是玩的心理戰術,如果當時諸葛亮一慌那麼司馬懿勢必會率軍殺進來。不過諸葛亮把司馬懿的心理拿捏得恰到好處,因此諸葛亮的空城計才會成功。
其實在三國之中,玩空城計最厲害的人,最有成就感的人絕對不是諸葛亮,而是這個智比郭嘉的人!而在三國之中,也絕對不止諸葛亮一人會玩空城計,一共有4人把空城計玩得淋漓盡致,而諸葛亮僅排第三名,也就是倒數第二名!
那麼,三國之中到底有哪四位高手,擅長使用空城計呢?
第四位:趙雲
確實是趙雲?趙雲基本上沒有真正統軍過,他怎麼可能會使用空城計。不過在歷史上的確趙雲玩過空城計,而且過程還非常精彩,連劉備、諸葛亮都稱讚他,乾得漂亮!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我們先來看一段史料記載。
《三國志》有記載:「雲偃旗息鼓,操疑,退兵數十里。」
從上述史料記載來看,趙雲的確是使用過空城計,而且當時趙雲面對的對手還是曹魏大老闆曹操。趙雲到底在什麼時候使用過空城計,其實乃是在漢中之戰前,趙雲、黃忠引發而出的另外一場戰事,叫漢水之戰。
趙雲與黃忠約好劫取曹操的糧草,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劉備占據優勢。劫取糧草這件事情,乃是由黃忠負責,而趙雲主要負責留守大營,以待黃忠歸來。不過,黃忠早已錯過約定的時間,趙雲害怕老將黃忠會被敵人放了單線,於是親自率領騎兵前去尋找。
然而,在半道之上的趙雲卻遇到了曹操的部隊。這個時候的趙雲雖然已經過了60,但是同樣兩次殺敗曹操的部隊,最後把騎兵們都帶回了營帳。
然而,曹操的兵馬窮追不捨,一直到趙雲的軍帳之外。
怎麼辦?實力相差懸殊,如果明面上打根本打不過曹操的部隊,況且還有曹操坐鎮!於是趙雲下令讓軍士們打開城門,偃旗息鼓、然後悄悄隱藏起來!
曹大老闆被曹操搞得非常懵逼,不過當年在長坂坡曹操已經領教過趙雲的厲害。因此對趙雲的能力,曹操是一點不敢懷疑。曹操下令全軍撤退,不過在這個時候趙雲突然下令,讓所有的軍士全部出擊!曹操兵馬被打得大敗而回!
《三國志·趙雲傳》: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趙雲這招,可以說是非常漂亮!不但把曹操打得夠嗆,同時也贏得了劉備、諸葛亮的誇讚,劉備誇讚趙雲,一身是膽也!
第三位:諸葛亮
而排在趙雲之前的人,正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策劃的空城計,雖然說是非常精妙,但是此前趙雲已經擺過。為了減少蜀國的損失,以及帶回更多的百姓,諸葛亮不得已才會大膽擺下空城計。然而,從後來的歷史走向來看,諸葛亮當時所擺的空城計,很大程度上已經被司馬懿識破!
為何說諸葛亮的空城計已經被司馬懿識破呢?原因也很簡單,西城本身不大,而司馬懿所率領的軍隊完全有能力殺退整個西城兵士(就算是滿城都是伏兵的情況之下。)
而且,當時司馬昭還說了一句話:「如此彈丸小城,我等揮兵擊殺,就算有伏兵又能奈何?」,這話乃是司馬昭說給其父司馬懿聽的,然而司馬懿卻來了一句,城中雖然伏兵不多,但是西城山後呢?一旦敵兵殺至,我等豈能全身而退!趕緊撤兵,快快!
然而,現在觀之。司馬懿當時絕對是看穿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的,為了保住兵權,司馬懿才不得不放諸葛亮離去。這才能體現出自己最大的價值,不然會被曹魏罷權,最終來個兔死狐悲!
第二位:文聘
在三國中排在第二位的守城計大師,乃是曹魏名將文聘。
文聘什麼時候擺過空城計呢?從時間來說,文聘所擺空城計的時間要早於諸葛亮、趙雲。公元226年,孫權率領精銳攻打石陽,而文聘當時並沒有相應的軍事布防。最要命的是此時的石陽已經被孫權給包圍了,如果硬碰硬,文聘輸多勝少,最終還有可能被孫權下了餃子。
怎麼辦呢?文聘當時想了一個絕妙的辦法,那就是給孫權來個空城計!
為什麼要來個空城計呢?道理也很簡單,其一曹操用人有個特點,非能力出眾之人不用。其二,先前多次領軍交戰關羽,燒其輜重、戰船。
從文聘的戰績,還有統領能力來看,的確是一名合格的大將之才。而面對來勢洶洶地孫權,首先只能打擊其士氣。
由此,文聘下令讓所有軍士隱藏於城中,而在田野之外的軍士也要悄悄隱藏起來。如此一來,孫權便會驚疑,而文聘本人呢?他沒有像趙雲一樣帶兵突襲,也沒有相諸葛亮一樣坐在城樓之上彈琴,而是自己回到家中臥床休息。
文聘的方法一連20天下來都是如此,不過方法雖然是比較冒險,但是成效還算是良好!孫權認為文聘有外援一直不敢主動進攻!最終只能撤軍,來勢洶洶的來,卻只能垂頭喪氣地走!
《魏略》曰:權果疑之,語其部黨曰:「北方以此人忠臣也,故委之以此郡,今我至而不動,此不有密圖,必當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從上述記載來看,孫權不戰而走,這的確有失江東孫氏顏面,看來曹操當年那句,生子當如孫仲謀,也非盡皆如此!
第一位:程昱
在三國第一個擺下空城計的人,乃是曹魏名臣,他的計謀可以齊平郭嘉,他就是程昱,程仲德。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蓄勢待發。曹操、袁紹二人正準備著如何滅掉對方,好獨自成就霸業!當時程昱負責鎮守鄄城,此城恰好處於前面戰略城池。曹操見鄄城危急,打算增兵2000以助程昱,完成鄄城的護衛工作。
然而,當時程昱卻立馬否決了曹操的戰略!聲稱:「如果增兵,袁紹必攻,而且是攻必克!」,為何呢?因為袁紹的兵馬太多,以多勝少,此天理也!但如果鄄城兵少,那麼袁紹則不會攻之。
為什麼呢?因為程昱知道,袁紹擔心有援兵,袁紹這個人一向不做虧本的生意。沒有十拿九穩的把握,他勢必不會輕易進兵的!這個道理就像當年曹操追擊劉備一樣,當時張飛據水斷橋,如果沒有斷橋,興許曹操還會有所顧忌,如果把橋一斷,曹操的追擊就會大股而至!
程昱果斷拒絕了曹操增兵的戰略,隨後袁紹果然沒有進攻程昱,而程昱也由此而保全了鄄城。
當時袁紹是擁有10萬精銳的,面對如此大的陣勢程昱絲毫沒有畏懼,而是擺起了空城計,以區區700人硬是守住了一座城。從玩空城計的體量、還有刺激指數來看,程昱絕對算是首屈一指!就連趙雲、諸葛亮、文聘也都無法與之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