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遲遲再出發》:比擁有更重要的,是接受心動的悲美

2022-05-25     深度文娛

原標題:《春日遲遲再出發》:比擁有更重要的,是接受心動的悲美

「30多歲的人心動起來還是會害怕、忐忑、不安。」

「對,80歲也會。」

情感觀察綜藝《春日遲遲再出發》最終抉擇中,八位嘉賓做出了他們的「心動選擇」,與以往嗑糖上頭的戀綜相比,《春日遲遲再出發》的大結局幾乎可以用「全員BE」來形容,但也正是這個結局,更讓人忍不住跟著他們一起大哭後,想要用最大力氣祝福他們未來的生活。

《春日遲遲再出發》是《再見愛人》團隊製作的又一檔情感向綜藝,《再見愛人》呈現的兩個曾經相愛的人真正處理好「告別」這件事有多麼不容易,《春日遲遲再出發》所展示的離異人士選擇重新出發這個決定就有多難。

很明顯,《春日遲遲再出發》依舊是一檔面向熟齡觀眾的情感觀察節目,它沒有那麼多激烈的矛盾拉扯和爭執不休,當把這群經歷過感情創傷的人們匯聚在一起,在不是非誰不可的年紀,我們是否還會再對一個人心動,選擇將滿是傷疤的心掏給你看?又或者是否還願意再接受一個人對你釋放的信號,去接納ta給你的承諾?

心理學「吊橋效應」解釋說,當一個人提心弔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麼他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春日遲遲再出發》就像提供了一個「吊橋」空間,讓這群離異人士通過旅行從冰天雪地走到春暖花開,一場難度滿級的心動社交實驗,就這樣戲劇性的發生在節目中,這份戲劇,就源於人類情感中的「不可控」。

正視自我保護機制,

真實面對心動的發生

《春日遲遲再出發》可以概括為對成年人「自我保護機制」的社交觀察。

起初,大家的自我保護機制都很強,他們所講述的婚姻故事要麼讓人氣憤至極,要麼讓人心疼不已。

太現實、太利己、被渣、被PUA、被拋棄、沒有愛了、溝通不對等……兩個人選擇離婚的原因各種各樣,當然,節目並沒有刻意將這些嘉賓放置在「受害者」立場,也不想釋放婚姻焦慮信號,而是選擇提供這樣一個特殊的社交場合,去觀察他們真實的心理變化。

節目的前半程為「治癒之旅」,在旅行過程中,嘉賓們逐漸發現了彼此外表下真實的一面,也更為真誠地袒露自己的過去和脆弱。一邊調侃著「成年人誰會在綜藝節目中輕而易舉心動」的玩笑,一邊卻意外發現我似乎對這個人竟然會有些好感,成年人的自我保護和故作嘴硬,以及他們對另外一個人掩飾不了的在意和欣賞,這些「不可控」的肢體語言表露,就正中節目所預設的「觸發機制」——當有一半人拍下心動按鈕時,這趟旅程就轉變為「心動之旅」。

看《春日遲遲再出發》,你會收穫追連續劇的快感,成年人看似矛盾又掩飾不住的喜歡著實可愛,也太容易激活一個人對美好的嚮往。這是當一個人滿是瘡疤的走完一段路後,回來告訴你前方並不可怕的能量,誠然在這個過程里,每個人選擇前行的方式不盡相同。

在嘉賓選擇方面,就必須要誇讚團隊對於嘉賓樣本多樣性「預埋」的製作能力,三類截然不同的情感關係如鏡子般讓觀眾以此為對照,開始剖析自己在情感關係中會是哪類人格。

面對心動,你是習慣性靠近還是下意識遠離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主動表達的直給個性,迴避型人格選擇後撤開啟自我保護,就一下子帶出來對成年人情感觀的話題討論:#成年人談戀愛的邊界感有多強##如何得體拒絕異性的好感#……

節目中,趙亞楠和陸瑩兩個人都是直給的性格,不掩飾對一個人的好感,有勇氣去表露我對你的欣賞,感情的熱烈和真誠自帶光芒;David和吳雅婷是付出型人格代表,他們細心的照顧朋友們的情緒,然而在獨立的外表下都藏著受傷的一面,當David小心翼翼、分寸感極強的表示好感時,時機和境況是否合適這件事,就是大多數成年人對於感情的顧慮;Rock和劉力綺自稱為兩個奇怪的人,迴避型人格讓他們在面對「好感」的發生時都做出了撤退的舉動,打破節目規則,不想「被安排」,這二人的情感推進,就生髮出了細水長流的舒適感。

獨自美麗的莫非讓人看到了陽光女孩身上的率真一面,表達欣賞,對他人給予安慰,又有成人之美的大方,情感自洽的能力並不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

三組情感關係,層次分明地呈現出成年人理不明白的拉拉扯扯,或許一個人真正的心理成熟就是能與「吊橋效應」理性相處。在節目最後,他們為正視自己「感動而不是心動」感到抱歉,也為「感謝你陪我一起傻,願意奔向這樣的我」的肯定所溫暖。

人潮洶湧,各自漂流,讀過了自己,治癒了彼此,又擁有了再心動一次的能量,《春日遲遲再出發》對人的治癒,就在愛情的悲美和怦然心動的純真對照中,投射下對人們本質的關懷:忠於自己的感受,保留純真,我們其實可以再勇敢一點。

表達心意不是索取關係,

治癒自己,再出發更為重要

比起牽手的結果,節目更重要的是呈現一段健康的社交關係的建立:建立親密關係不等於非要在一起。

節目規則的措辭寫得很到位,「雙方如果一同騎到終點,表示願意建立一段關係」,兩個人從認識到產生情感親密關係,再到進入情侶關係、最後走入婚姻,這個心理過程勢必呈遞進式推進,時間的長短就得看兩個人碰撞的火花有多熱烈。然而成年人的瞻前顧後,就會把這個遞進過程拉得更開,也更直觀,這就是《春日遲遲再出發》得以成為社交觀察器皿的前提。

我向你表達心意,但不是索取一段關係,大家真誠相處,感受到被他人認真對待,並重建自愈和重新出發的勇氣,《春日遲遲再出發》對一個人生命能量的展現,也讓同樣有著情感或社交困惑的觀眾治癒了自己。

這是一群「淋過雨的人總想為別人撐傘」的人。

守護星環節,抽到了守護自己的雅婷選擇守護大家,後來,她善意開解David對於原生家庭的困擾,鼓勵他與父母和解,當拿出為David準備的簽名球衣時,原來「關注你」這件事,早就暗暗表露了出來。

起初,David如設計師對甲方提交方案的既視感,為莫非自製了一款香水,香水的味道是莫非對於上一段關係難以釋懷的一個具象物品,重新調製後的味道成為對莫非最好的祝福。後來,作為簽名球衣的回禮,David手繪了一幅雅婷的畫像,而這張照片,是他曾經在人群中偷偷拍下,卻一直沒有告訴對方。真誠對待他人,又保持合理的社交距離,邁出「告訴你」這一步,成年人的顧慮遠比想像中的多。

莫非曾為亞楠親手做了一碗拉麵,她想讓他人感受到被愛護的感覺,祝福David「年少有為不自卑」,與Rock坦誠交流,不擰巴的相處實在難能可貴。

Rock說,「祝每一回我看向你的時候,你也正在看著我」,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直男的細膩和溫柔,讓浪漫蔓延在新年夜晚。力綺在新年後的第二天為Rock準備了早餐煎蛋,認真對待朋友新年願望這件事,就讓人溫暖爆棚。

亞楠害怕跳傘卻願意陪著喜歡的人一起瘋,最後,他為陸瑩準備的代表治癒的羽絨服,又讓人看到了一個人願意付出的真心;陸瑩看著是小姑娘,實則一直把亞楠對他的愛護看在心裡,合理的接受一個人的靠近,又不忍心傷害別人,對於維持心動的頻率,每個人都在摸索著自己的界限。

不得不承認,愛情是有侵略性的,情感關係中需要恰到好處地袒露脆弱,選擇動心就是讓對方對你有刺痛自己的能力,這就是大家無奈感慨「就是這樣的」那種虐。進入婚姻時曾被承諾打動,拉扯分別時就會被傷害得更深,再次被打動就會更難。《春日遲遲再出發》將《再見愛人》所呈現的人生階段再往後延展:我們還是離婚了,然後呢?

不為戀愛而來,卻讓人看到願意心動和製造浪漫的真誠,明白「沒人會為你而來」的悲涼,但要「珍惜為你而來的人」,破碎的不一定不美好,這種悲傷的美感恰是情感關係的真實一面。

為什麼不會輕易再接納一個人?雅婷說,小時候覺得心動就要得到,但到了30歲之後不會再考慮這個,我們八個人就像被放在了一個荒島,跳脫出這個環境,我們還會心動嗎?

身處特殊環境,為什麼逐步打開了自己?莫非回答,成年人的愛情越來越浮躁,當被認真表白的時候,至少覺得自己被認真對待。

怕被拒絕,卻還是鼓起勇氣,理性的Rock感性起來,「可是我會比較在意你會不會拒絕我,但至少你知道了。」

拒絕別人後墜入更大難過,陸瑩回頭哭著說,「要是我喜歡他就好了。」

面對過去,與自己和解,被婉拒也沒有關係,David坦言:「我讀過了我自己,我跟之前不一樣了。」

《春日遲遲再出發》告訴觀眾,人生遼闊,不必只活在愛恨里,愛值得被相信,更要學會愛自己,我們依舊可以「再出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5dee6cca84593c3b5a547585827e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