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靠向「金磚」說明什麼

2024-10-15     環球時報新媒體

孫培松

今年以來,亞洲國家向「金磚」靠攏成為外交領域一個突出的現象。繼10月5日敘利亞提出申請後,斯里蘭卡14日成為亞洲最新申請加入金磚合作機制的國家。

今年5月,泰國政府在內閣會議後發布公報,稱政府批准了泰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意向書草案。6月,來自12個對「金磚大家庭」有興趣的非成員國代表出席了在俄羅斯舉行的「金磚+」對話會。其中參會的亞洲國家有越南、斯里蘭卡、寮國、孟加拉國、哈薩克。7月,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透露,該國已經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此外,巴基斯坦已於2023年11月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從西亞到中亞、從南亞到東南亞,選擇合適的時機加入「金磚」已成為大多數亞洲國家的共同願景。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國務卿布林肯曾在外交場合數度以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有著牢固的安全關係,以及北約與「印太地區夥伴」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繫為由,強調亞洲國家的外交正在與美國「趨同」。但從大多數亞洲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大家庭」這一現象來看,美方這種說法顯然不具有說服力。

亞洲國家紛紛靠向「金磚」說明什麼?

第一,這標誌著大多數亞洲國家對美國「印太戰略」的疏離。美方認為「中美競爭」的中心在亞洲,亞洲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60%,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從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開始,美國就一直施加政治壓力,要求亞洲國家從美中戰略競爭的角度看待地區事務並站在美國一邊。亞洲大多數國家應對這一要求的基本做法是保持中立。

與以往相比,現在亞洲國家的國內政治基礎比以前更加牢固。這些國家的國內事務和美國的優先事項並不一致。除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少數國家外,大多數國家的國內議程中沒有「支持美中對抗」的政治構想。亞洲各國越來越顯示出獨立自主的一面,正如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所言,這些國家沒有任何對抗美國的意圖,但也不會被一個國家針對另一個國家的單邊行動所左右。

此外,亞洲不需要另一場冷戰,鼓勵意識形態對抗已不能說動亞洲。拉幫手來鞏固自己的霸權,這種做法在亞洲不受歡迎。

第二,經濟陣營化不符合亞洲國家的利益。大多數亞洲國家靠向「金磚」是對美國版經濟秩序表達失望。亞洲國家主要關注經濟增長,發展是它們靠向「金磚」的最大考量。雖然亞洲各國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不同,但基本能夠滿足國際資本不同階段的需求。投資者無論從產業鏈的上下游還是物流及人力資源分布中,都能輕易找到利用價值,尤其是東南亞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區域之一。各國在過去幾十年里新增了數以百萬計的中產消費者,不斷擴大的尖端工業生產,推動地區貿易激增。開放市場是亞洲所有國家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

美國頻繁以國家安全為由阻礙經濟關係的健康發展,已經對開放的世界經濟構成了重大阻礙。因此,地區大多數國家與美國提出的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願景保持著距離。雖然7個東協國家加入了「印太經濟框架」,然而美國並未給予它們更多的貿易准入,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形成的巨大的經濟足跡相比,「印太經濟框架」似乎只具有象徵性的意義。

聯合盟友建立陣營化的美國版經濟秩序,與亞洲國家希望在開放的市場中尋求機會和分享利益的願望存在著巨大矛盾。因此,這些國家更專注於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是很自然的選擇。近日在寮國舉行的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宣布了實質性結束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的消息,表明亞洲國家不希望地緣政治制約經濟關係,使自己在孤立主義泛起的過程中成為輸家。

在美國等國的影響下,世界經濟運行中的效率標準正在被泛安全標準所取代。亞洲國家對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時,西方和相關國際金融機構採取觀望態度,讓部分亞洲國家雪上加霜的往事記憶猶新。直到現在,亞洲國家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的話語權也很有限。在這一背景下,越來越多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大家庭」,說明蒸蒸日上的新興國家希望有更多以「大金磚」合作為代表的新型國際多邊機制來代表這個新的世界。(作者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d190dd5c10e12df944cd5362187fa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