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丨理響廣東

2024-08-16     羊城派

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多次提到公平和平等,並明確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公平正義價值的崇高追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完善和發展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市場是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形式,但市場經濟並非只有一種模式,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成功實踐證明,只有為各類經營主體公平競爭營造良好環境,才能有效促進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不斷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完善產權制度,依法平等長久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產權保護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制度。產權保護不僅包括物權、債權、股權等經濟領域有形財產的保護,還包括智慧財產權、人力資本產權等社會文化領域無形財產的保護。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成熟的標誌,對於增強人民群眾財產財富安全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形成良好預期、增強各類經濟主體創業創新動力以及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堅持把依法強化產權保護作為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進一步全面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強化對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產權的平等法律保護,建立高效的智慧財產權綜合管理體制,完善市場信息披露制度,構建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加強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努力構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產權保護法律框架,為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產權提供有力的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

破除准入壁壘,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市場准入制度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礎制度之一。破除市場准入壁壘,切實解決經營主體特別是民營企業准入難題,營造公開透明便利的市場准入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振經濟發展信心的關鍵環節。要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進能源、鐵路、電信、水利、公用事業等行業自然壟斷環節獨立運營和競爭性環節市場化改革。要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要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持續推動清單事項縮減,推動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進入清單之外的行業、領域、業務。要優化行政許可服務,大力推進許可審批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和便利化。

優化市場環境,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構建新發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要加強公平競爭審查剛性約束,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特別是要及時清理廢除含有地方保護、市場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定期推出不當干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問題清單。要推動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公平統一、市場設施高標準聯通,提升市場綜合監管能力和水平。要健全有利於高質量發展、社會公平、市場統一的稅收制度,著力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是,在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著力推動人才、資本、土地等要素雙向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於提升城鎮化質量、釋放國內需求的巨大潛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有效促進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等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要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擴大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全面取消在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完善社保關係轉移接續政策。要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財政轉移支付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增強地方政府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動力和積極性。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不斷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完善覆蓋農村人口的常態化防止返貧致貧機制,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分層分類幫扶制度。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要增強農村經濟內生髮展動力。壯大縣域富民產業、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民合作經營、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不斷提高農民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構建產權明晰、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土地是發展的重要資源。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必須毫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要建立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權利平等的制度,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逐步實現同地同權。要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要允許農戶合法擁有的住房通過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願有償退出的辦法,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要根據人口流向配置建設用地,推進跨區域用地指標的調劑和交易,建立新增城鎮建設用地指標配置同常住人口增加協調機制,不斷提升稀缺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和投資效率。

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在新征程上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有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完善促進機會公平制度機制,暢通社會流動渠道。機會公平是指每個人在社會活動中都享有平等的參與機會,不因身份、地位、財富等因素而受到限制或歧視,「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公平地參與教育、醫療、就業是確保機會公平的基本路徑。要完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進機制,探索逐步擴大免費教育範圍。要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增強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要完善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

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確保底線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由於人的能力、條件等各方面情況的差異,即便是機會公平,結果也可能千差萬別,公平正義必須具體體現在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強化民生財力保障,健全高質量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切實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

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紮實推進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直接的方式,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石。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分配製度不動搖的基礎上,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進一步優化收入分配結構,確保收入分配公平、公正、合理,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使共同富裕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

文丨李宜航

(作者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f8446ad498c3af16e85a2263c97c55.html














翁城日記 701

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