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裹挾下的《一念關山》需要被市場正視

2023-12-27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輿論裹挾下的《一念關山》需要被市場正視

作者|衛解

開播一個月,圍繞在《一念關山》身上的有太多標籤和爭議。

從早在開機就出現過的未折行「撕番」之爭,到播後劇火「功勞論」之爭,從炮火集中的顏值審判,到對照「網傳劇本」的成片審判,再到大結局全員BE激發的「癲劇」情緒。

作為一個在各榜單年度排名前位、打破愛奇藝2023播出劇集首日熱度紀錄的破萬劇,《一念關山》一直在被外圍輿情環境包裹。

但另外一面,傳統文藝評論中的重點:演員的演技、故事和人物的複雜度和立意,集體創作的工業特殊性,都被有意無意忽略或者扁平理解。一部劇的衡量標準是不是可以簡化為顏值、咖位、戲份、所有拍攝素材是否一一搬上螢幕?《一念關山》成為這個年末很值得研究的一個行業案例。

原創古裝劇本就少見,它的境遇,讓我們思考現在的觀劇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真正的觀眾會被輿情裹挾麼?國產劇的爽感與故事的多元表達如何平衡?指導創作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在討論《一念關山》「瘋癲」與否之時,我們很難把它從整個行業里抽離出來,在這個層面上,它似乎也成為了一個契機,讓我們觀察到了當下受眾的觀劇心理,愈演愈烈的國產劇生態的問題,以及國產劇創作必須要堅持的東西。

被質疑的「癲劇」?

圍繞在《一念關山》身上一個最大的質疑是,結局是否在強行打造「全員BE」?

不少觀眾們有此想法的主要原因,在於最後六集裡,一切發展都像開了倍速,六位主角先後戰死,兄弟沒能把酒言歡,愛人沒能長廂廝守。與此前哪怕身處絕境男女主終能克服與成長,小分隊的日常輕鬆逗趣相比,這場全員BE太過轟轟烈烈,讓不少觀眾被衝擊到回不過神兒。

不可否認,在最後的六集裡,《一念關山》想講的內容是真的太多了。除卻為護送梧帝回國、六道堂小分隊前後戰死,還包括了李同光成為輔政大臣、楊盈與李同光成婚、梧帝被刺殺、發現真正的幕後主使、北磐皇室的黑手與秘聞、任如意與北磐皇室同歸於盡等一眾劇情。

短短六集,幾乎囊括了古裝正劇所有的要因。有家、有國、有情、有愛、有無奈、有堅持、有大義……從19年起,宮斗、權謀題材受限的消息就接連傳出,這樣的創作環境之下,影視劇在表現涉及權謀內容時,顧及安全性,往往會採取一種更為謹慎保守的態度,或是隱晦含蓄的表達,或是一筆帶過,而不是去深入挖掘和直白展現殘酷的鬥爭。

因此,《一念關山》最後的快節奏和信息量,也讓部分觀眾感覺稍顯倉促,來不及細品「棋局」變化,在稍顯緊迫的消化時間內,很容易得到情緒先行的直觀反饋。

但在《一念關山》生逢亂世的背景之下,其實很早就有觀眾感受到悲劇色彩,並且有了「不詳的預感」。尤其是元祿和楊盈談生死的一幕,彈幕飄滿了對元祿結局的預測與無奈。

等到結局之後再回顧,從情緒旋渦中走出來的觀眾們也漸漸發現,在整個劇情上其實呼應了之前的線索。譬如於十三就曾開著玩笑說過,要是遇到剋星,「我就死了」。任如意曾對寧遠舟說過自己就是「一抹幽魂」。而二人的結局,也確實如他們自己的「預言」一樣。

更有網友開始挖掘六道的設計和人物的的追求與宿命均有映照。 在完結後的一周,不少劇粉湧出,在社交平台交流該劇中的家國大義,人物的情懷和故事的文學內涵。有觀眾表示:「我討厭悲劇我討厭一切不是大團圓闔家歡的結局,但是我喜歡一念關山。」

另一個總被提起的質疑,在於愛情線的塑造。一方面,觀眾們對於曾經一心想著復仇的狠辣女主產生了「容陷愛」的質疑,另一方面男女主的愛情在其他高濃度感情線的襯托下,稍顯平淡。但等到完播後,不少觀眾再次回味愛情線,才發現這恰恰是「編劇給他們人生中為數不多的糖點」,而這個糖不同於以往古偶里看到的甜,而是專屬於成年人的戀愛,始於熱烈,終於克制,成於相互尊重與並肩與共。

這種愛情帶著很強的現實意味,把個人成長始終放在了第一位:任如意和寧遠舟都在彼此的相處中,打開和進一步找到了自己,讓某些冰凍般的孤獨和冷意真正融化,從而才能奔向真正的自由和海闊天空。

《一念關山》能夠造成如此大範圍的輿論反撲,其實也是在於此前和觀眾建立了極強的情感連接。

從一開始,《一念關山》所釋放的情感濃度就是十分高的。任如意背負著血海深仇,寧遠舟和六道堂的其他成員們背負著振興家國的使命。前期較為輕快的節奏中,觀眾們看到了這群刀尖舔血的人背後的鮮活、靈動、意氣風發,加之強大的世界觀塑造,「公路片」帶來了共同前行的陪伴感,讓觀眾們更容易陷入「他們似乎活著」的夢境和期待。

換種角度來說,無論是「愛情毒藥」還是「癲劇」,似乎都蘊含著觀眾對於角色命運的深刻惋惜,而非是劇集本身得到的審判。

回歸的標準

那麼除卻這些被熱議的質疑,《一念關山》還有什麼?

出於習慣,小娛總會問問周邊人對在播劇的看法。被問到為什麼看《一念關山》時,不少人給到的回覆是「被安利了群像」。

這其實是個挺意外的評價。事實上,經常有劇集營銷從業者向小娛感嘆行業怪象,「劇劇在做群像,做成的又少得可憐。」群像之於劇集,其實是故事完整性和人行動邏輯的底層要求,但在當今市場上,為了加速劇情,忽略周邊人物創作,時不時出現「工具人」的情況並不少見。在篇幅「有限」的情況下,給予所有人高光似乎成為了一種奢侈。

那麼《一念關山》是怎麼讓群像活起來的?

在每一個配角身上,細節和閃光點都是完整且一致的,是圍繞最基本的人設展開的合理而豐富的想像。

自詡浪子的於十三,從服化上就與其他人做出了區別。他鐘愛白衣、坐騎是白馬、會自己改造工作服、台詞也總是帶著一絲區別於油膩的「輕浮」。他經常和女性角色嘴貧,時不時的小自戀,感嘆自己腿長腰細是最美的男子。

打小身體不好的元祿,留著「希望孩子健康成人」的長生辮,碰到好吃的就咽口水,眼睛發光,被觀眾們稱為「大狗狗」。「福瑞控」孫朗在聽到有可愛生物的消息後,會突然展現反差萌,大呼「哪兒有兔兔啊」。總是老神在在的錢昭,則是團隊里那個一鳴驚人的吐槽役。

六道堂團隊還被賦予了一致的「吃瓜」屬性,人均顯眼包。譬如於十三會調侃寧遠舟的戀情,會和寧遠舟開始加密「鳥語」,撞破戀愛現場後還會發出中氣十足又調笑意味頗深「哈哈」。

李同光和楊盈,給了十分完整的成長線。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背負著重任的楊盈,從被針扎的冷宮公主,到在朝堂對峙不輸氣勢的禮王,她手刃了渣男,看著愛人死在自己懷裡,最終在鑾駕上「黑化」,為了守護兩國和平選擇孤身留下。可以說給觀眾帶來了一場「雛鳥振翅成鷹」的成長史。

因悲慘童年變得陰濕、深沉的李同光,也從前期的空洞偏執中走出來,展現出了自己的脆弱。雖然得到了「莽撞」的評價,但也為他增添了一絲人情味。

每個人都有著合理且細膩的感情線。這些情感,是為了打造圓型人物的有效素材,而非只為推動劇情,或者因流行趨勢被安置的冰冷素材。

甚至於皇子「陪讀」杜長史都有著高光時刻。在楊盈生命危難之際,他拿起弓箭,力挽狂瀾;當任如意朱衣衛的身份暴露,六道堂等人因出身立場猶疑,他會說:「判斷一個人,不要看他來自哪裡,而要看他能為百姓做什麼。」

正因這些足夠鮮活的角色,社交平台有不少觀眾,給了《一念關山》極高的評價,稱「這是我今年最喜歡的群像」。

在人物塑造之外,美學也應該是當今國產劇不可缺失的評判標準。

《一念關山》的鏡頭美學和打戲都為人稱讚,絲滑流暢的鏡頭帶來了久違的舒適觀感,考究的打戲設計也令人眼前一亮,不僅展示了高水平的武術動作,而且還融入了角色的個性和特點,留下了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場面。如「飛花落葉皆可殺人」的速度與優雅、天星峽團戰中關山小隊各顯神通,又如竹筏、雨夜等特別場景的設計,兼具緊張感與觀賞性。

劇中每個人物還因為性格和武功特長不同而擁有自己的定製武器,任如意的纖指和雙刀、寧遠舟的輪迴刀、於十三的弩,元祿的機關匣、錢昭的大刀、孫朗的盾,每個人的武器都賦予了角色獨特的魅力,搭配個體化的武打動作,讓觀眾們更沉浸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刀光劍影和俠客柔情。

常以紅黑裝扮的劉詩詩,無論是身著勁裝還是廣袖長袍都能帶來利落的打戲,被評價「歸來仍是天選古人」。

而回到最底層的邏輯,我們不得不探討的問題是,創新之於影視作品的必要性。

可以理解,在追求高效維穩的當下,翻拍IP確實是不差的選擇。在這一年,影視劇的IP的選擇也從晉江、起點,走向了番茄、知乎、豆瓣甚至海外動漫劇集等多元化的方向。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原創成為了國產劇最為少見也最為困難的一項任務。因此作為市場上久違出現的原創古裝劇,《一念關山》也被寄予了高度的期待。

事實上《一念關山》也確實為市場提供了寶貴的樣本。將「公路片」融入古裝傳奇的大膽嘗試,可以說是打破了題材的界限,為觀眾呈現出了更「多元化」的表達空間。原創劇紮實的基礎也為市場注入了新活力,向市場和創作端證實了好作品才是硬道理這一原則。

劇集開播之初,類型創新、反套路人設、喜劇風格等新鮮觀感收穫了大量好評,「正常」是被提及最多的評價,在生產力飽和、作品卻良莠不齊的市場環境里,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肯定。

鼓勵原創、堅持實拍……《一念關山》讓我們看到了還有人肯堅守創作初心,對行業帶來的正面意義已經超過劇集本身。

國產劇生態,如何破局?

提到《一念關山》的爭議,其實很難脫離整個國產劇生態去討論。

此前,豆瓣粉絲養號、刷屏一事就曾經開啟了一輪整頓。在今年,無論是行業還是觀眾,都對此有了更多關注。半月前,「國產劇8分俱樂部」的擁擠就一度成為話題。主要原因是,2023年還未結束,已經有超過20部國產劇豆瓣評分達到8分以上,去年這個數字是14,前年是9。

這樣的情況,讓不少人意識到,豆瓣、粉絲、路人的三方對立場域,似乎正在迎來崩壞。

不可否認,粉絲及年輕群體粉絲擁有者極高的表達欲和傳播力,其影響力以及其中部分人群難以控制的過度感知和群體對立,也會對劇集的觀感產生影響,進而引發沉默的螺旋,讓觀劇個體甚至整個製作端難以感知到真實的市場反饋。

《一念關山》踩在這個當口,身上纏繞了多方的思緒和想法,又讓這些飛舞的意識在輿論場得以顯現。慶幸的是,正因如此,市場開始正視這樣的困境。

#一念關山 癲劇# 的話題里,一條短評獲得了超萬人的點贊。

「最癲的不在劇里,在每個相關話題微博的評論區

最癲的不在劇里,在每條意想不到的控評思路里

最癲的不在劇里,在每層創飛路人的粉絲濾鏡里」

《一念關山》的豆瓣小組裡, 一條「到處都是粉圈思維,用粉籍思想看世界,網絡暴民處處以自我為尊,允許且只允許自己的審美存在,別人就是瞎了」的評價,也受到了無數人的贊同。

從開機海報開始「撕折行番位」,到劇播後開始爭扛劇、吵加戲刪戲。加更禮大結局上線當日,#一念關山 癲劇# 更是衝上高位熱搜,在正常討論劇情之外似乎更顯眼的是粉圈大戰。《一念關山》劇外的風波比劇里似乎多得多。

很明顯,這樣的風波並不是必要的。

《一念關山》當然有不足,但我們不可忽略它的亮點。它的人物塑造、世界觀打造、故事線規劃、鏡頭和武俠美學,以及帶來的創新探索,都是不可忽視的。在這背後,也有著編導演服化道美等諸多專業人士的多年深耕和共創。

意見和批評都是促進行業發展的,但也應該是建立在事實和真實觀感之上的,而非受到外部因素的裹挾和干擾、極端情緒化的表達。

行業標準的回升對於維護影視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們需要捍衛那些追求質量、敢於創新的作品,對作品進行專業視角的深入分析和討論,同時警惕那些可能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一念關山》這樣的作品,值得我們用更客觀的眼光去分析,給予其應有的關注和評價,進而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養分。真正重要的事情,在亂象背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ca331ed5a19d9ca62a8ca772730d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