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輛小鵬P7i的內部做工用料,是否有所改進呢?今天我們就把這輛車拆開,從前後防撞梁開始,跟大家聊一聊。
車身蒙皮
與之前的小鵬P7一樣,只有前機艙蓋蒙皮為鋁合金材質,其餘部分都是衝壓鋼板。
因為是四驅版本,前電機及控制器占據很大空間,所以這輛車沒有前備箱,而特斯拉的雙電機版本有前備箱,從側面說明,這輛車的集成度還不夠高。
車頭兩側的塔頂部分,拆掉塑料蓋子,浮現兩個大洞,這種結構在其它車上沒有見到過。目的是為了避讓懸架上叉臂的運動範圍,顯然前懸和車身好像有點不太匹配。
因為有塔頂的兩個「空洞」,需要更強的支撐,所以能看到一根非常粗壯的鋁合金平衡杆,將兩側塔頂和車身相連,來保持整車強度。
前防撞梁
鋁合金
拆掉前保險槓,和老款P7一樣,是一根鋁合金前防撞梁,厚度為2.89毫米,能覆蓋車頭的65.75%。
前防撞梁與保險槓之間,有一根黑色的行人保護泡沫,固定在保險槓上。
ACC毫米波雷達被裝在槓皮上,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緩衝作用,降低損傷機率。
下方裝有主動進氣格柵,和老款P7一樣,散熱片都是傾斜安裝。
主動進氣格柵下方是這輛車的副防撞梁,固定在工程塑料水箱框架上。
前防撞梁兩側下方有兩個對外揚聲器,可以外放音樂開派對。
「shotgun」從A柱向前延伸,沒有與前縱梁形成閉環結構。
與老款P7不同,這輛車增加了兩個雷射雷達,供應商與小鵬G9一樣,來自於速騰聚創,而不是之前小鵬P5的供應商覽沃科技。
速騰聚創的雷射雷達使用了二維MEMS方案,也就是振鏡雷射雷達。相比覽沃的HAP稜鏡雷達,掃描速度更快,更直接,對前方物體的感知能力更強。在底層算法不夠強的情況下,MEMS要比轉鏡和稜鏡方案更好用。
目前雷射雷達多數會使用905納米和1550納米波長,而人眼可見光波長大約在380納米至780納米之間。400至1400納米波段的電磁波,會穿過眼球抵達視網膜,所以如果這個頻段的雷射雷達可能會對人眼造成傷害,而905納米波長的雷射雷達恰好在這一波段之中。
根據國際電工委員會標準《IEC/EN 60825-1》,達到CLASS 1級別的雷射雷達都可以界定為對人眼無害。但為了安全起見,幾乎絕大多數使用905納米波長的雷射雷達都會安裝在前保險槓附近,成人大腿、膝蓋的高度,避免對人眼照射,這輛車就是這樣。而且大機率會使用兩至三個雷達進行補足。不過對於身高較矮的小朋友來說,還是要儘量遠離帶有雷射雷達的車。
1550納米波長的雷射雷達,發射的雷射遠離人眼吸收的可見光光譜,同等功率的1550納米雷射人眼安全性提高40倍,並且可以實現遠距離探測。905納米雷射雷達很難在200米以外的高速公路上看到高度為10厘米的物體,但1550納米雷射雷達卻可以將檢測距離提高到300米以上。此外,1550納米配合調頻連續波(FMCW)技術,不僅可以檢測距離,同時可以利用都卜勒頻移來測量物體的速度,但1550納米雷射雷達相對成本更高。
所以,1550納米波長的雷射雷達通常會被裝在車頂,可以真正的做到了「一個頂倆」。不過,這樣的雷射雷達對於手機攝像頭損傷較大。有人發布視頻,抱怨」手機攝像頭被雷射雷達弄壞「,無一例外都發生在安裝了1550納米波長雷射雷達的車上。
前吸能盒也是鋁合金材質,雖然沒有潰縮褶皺,但有潰縮孔。
後防撞梁
單層衝壓鋼板
和老款小鵬P7一樣,後防撞梁都使用了單層衝壓鋼板,沒有使用鋁合金。不過,老款P7鋼板只有0.96毫米,P7i確實進步了一點點,厚度達到1.22毫米。
後吸能盒是可獨立拆卸式,帶有潰縮褶皺,焊點只有幾個,相當敷衍。
後吸能盒與後縱梁並不在一條直線上,需要後縱梁新焊接出一個加強件,才能有效傳遞撞擊力。
後防撞梁沒有凸出於後尾箱蓋,如果發生低速碰撞,後尾箱蓋受損的幾率較大。
總結
沒什麼本質改進
這輛小鵬P7i從前後防撞梁的用料情況來看,確實比老款有了一點點提升,但並沒有本質改變。新增的雷射雷達由於技術所限,也沒能裝在車頂,個子矮的小朋友儘量不要看它。同時,我們還發現了很多後期「補丁」,比如為了躲避懸架,而在塔頂「挖」了兩個大洞、後吸能盒和後縱梁之間還要額外的加強件……也就是說,這輛小鵬P7i並沒有對老款P7做出根本性改變,最多算是個小升級。
那麼關於這輛車的底盤情況如何,還請繼續關注後續的拆車內容。(本文及視頻中的測量數據結論觀點僅對此輛車負責,測量數據對公示的實驗方法負責。)
2023款小鵬P7i防撞梁評分